第一部 總論
第二章 教會誕前天下勢(II)
第二節 主升天後的門徒(1:12-26)
主升天之後至教會誕生之前, 這段期間, 門徒的表現, 可圈可點. 使徒行傳的記載給我們很重要
的啟示. 第一間教會到使徒行傳第二章才成立, 這是一間非常了不起的教會, 一開頭就有三千人悔改,
人數激增, 這間教會為何有如此輝煌的成果? 原先120個門徒在這段期間的生活為人, 敬虔順服, 就給
我們最好的答案, 他們的行事為人, 卓越表現, 給後世信徒提供了很好的教訓和啟示.
I. 門徒順服(1:12-13):
起初, 信徒不明白主的旨意, 對主的救贖大計, 模糊不清, 以為主要立即復興他們的以色列國,
所以定睛在猶太人的屬地國土, 主馬上糾正他們的短視, 向他們明白宣示, 這是全人類全世界的大工,
要他們回耶路撒冷去, 等候神賜聖靈大能, 全心全力去完成衪交付的大使命.
當時, 在離耶路撒冷不遠的橄欖山, 門徒正定睛望天, 目睹主駕雲升天, 他們都是加利利人,
多是漁夫出身, 無知小民, 隨主來到耶路撒冷過逾越節, 不意猶太人竟膽大包天, 把主耶穌釘死十字架,
突逢巨變, 門徒驚惶喪膽, 不知所措, 正擬拔腳逃回加利利, 主卻要他們 "不要離開耶路撒冷," 定意要
他們留下, 等候聖靈降臨, 開展衪的地上大工, 門徒對主命令的反應如下:
(I) 絕對聽命:
門徒一聽到主的命令, 第一個反應就是謙卑順服, 絕對聽命, 同心合一, 人人如此, 對主有
絕對的信心. 主升天離開他們後, 他們沒有回加利利去, "當下(立即)"從那裏回耶路撒冷去了. 說到
這裏, 我們要反省, 我們聽命是不是絕對聽命? 通常我們都是 "等一等, 讓我考慮考慮." 尤其對自已
不喜歡的命令, 跟自己原來打算不一樣的命令, 和執行非常困難的命令, 都是討價還價, 一推再推,
那會絕對聽命! 但這次門徒經四十天與主同在後, 大有改變, "當下" 二字就把他們所受的感動顯露
出來, 可見主四十天與他們同在的教導是非常成功的. 我真希望我們的教會也是這樣, 一聽見主的
命令, 就 "當下" 起來行動, 主怎樣說, 就怎樣聽, 二話不說, 立即絕對聽命.
他們聽命回到耶路撒冷後, 不約而同上了所住的一間樓房聚會, 共有120人參加, 計有:
1. 使徒 - 彼得、約翰、雅各、安得烈、腓力、多馬、巴羅多買、馬太、亞勒腓的兒子雅各、
奮銳黨的西門和雅各的兒子猶大等十一使徒, 賣主身亡的猶大除外.
2. 主的親屬 - 母親馬利亞和耶穌同母的兄弟
3. 其他 - 主內弟兄姊妹
120個門徒, 人人上樓聚會, 這表明人人聽命, 沒有一個例外, 實在難能可貴.
(II) 正確聽命:
主命令他們回到耶路撒冷, 他們就回到耶路撒冷, 完全沒有自己的主張和藉口, 主要他們在
那裏等候, 沒有告訴他們要等多久, 為甚麼要等候, 這個不清不楚的命令, 一般人怎會聽從等得下去?
縱然如此, 門徒深信主信實可靠, 衪的命令絕對正確, 不容置疑, 所以大家同心聽命, 靜心等候.
(III ) 徹底聽命:
主沒明白告訴門徒要等多久, 為甚麼要等, 只要他們等候, 他們就徹底聽命, 毫不疑惑, 靜心等候.
由上可見, 主耶穌有這群忠心耿耿, 謙卑順服的門徒, 而且個個都是可用之才, 這群人就是建立
第一間教會的動力和根基. 所以要成功建立一間美好的教會, 必需具備二大要件: 一是絕對順服主的引導;
二是同心合力的禱告.
II. 門徒禱告(1:14):
首先, 主要求門徒留在耶路撒冷等候, 何謂等候? 難道要門徒坐在那裏, 無所是事打磕睡嗎?
不然, 等候就是禱告、禱告、再禱告, 是與主增進關係, 取得連繫的行動, 大家 "都同心合意的恆切禱告."
(1:14), 藉著禱告, 他們與主之間的關係就會更加密切, 更加親密. 禱告時為何要等候? 因我們的靈命
若要更新, 就要不斷省察, 看有何虧欠? 有無敗壞? 膚淺的禱告就是不知道自已的缺失在那裏; 至於
恆切的禱告, 聖靈會在我們深切的祈求中, 提醒我們虧欠、敗壞、軟弱、跌倒的地方. 恆切禱告的人,
一定與神關係良好, 他的人際關係也必然更新, 與人的關係也會更好.
經恆切禱告後, 依使徒行傳記載, 這些門徒再也沒有發生分門結黨的事, 我們讀經都知道,
在耶穌釘十字架之前, 門徒天天在爭誰為大, 爭坐第一把交椅. 當時有二派所謂的兄弟幫, 即雅各、約翰
和彼得、安得烈, 他們在主前爭寵, 雅各和約翰的母親, 甚至在主預言自已將在耶路撒冷受難復活時,
毫不避忌, 直接求主, "願你叫我這兩個兒子在你國裏, 一個坐在你右邊, 一個坐在你左邊."(太20:21),
但主沒有答應, 明白告訴她 "這不是我可以賜的, 乃是我父為誰預備的, 就賜給誰."(太20:23), 這二派
兄弟幫之爭, 一直延續到十字架下面, 直至教會成立後, 才告止息, 何以見得? 試看 3:1 "申初禱告的
時候, 彼得和約翰上聖殿去." 的排名看來, 彼得成為建立不久第一間教會的領袖, 約翰追隨其後, 不再
爭誰為大了. 雖然代表教會發言的是彼得, 但約翰在事工上, 順服彼得, 積極參與, 衷心支持.
總之, 教會的成立, 不是靠會議桌上的決定, 教會的事工是建立在恆切禱告上, 這就是神的工作
與人的工作, 大大不同的地方, 使徒行傳的教訓, 把這點充份顯明出來.
III. 補選使徒(1:15-26):
門徒遵主命回耶路撒冷等候期間, 除不斷恆切禱告外, 首先處理賣主猶大使徒遺缺問題,
玆分二點說明如次:
(I) 猶大賣主下場(1:15-20):
猶大蒙主使用, 名列十二使徒之一, 不知感恩, 潔身自愛, 竟貪財賣主, 害主釘死十字架上,
這雖係經上預言應驗, 但其惡行, 天怒人怨, 罪不可赦. 他賣主後, 良心發現, 自認流無辜人的血有罪,
悔不當初, 乃把賣主得來的三十塊錢, 退回祭司長和長老, 他們不願惹罪上身, 要猶大自己承擔, 他乃
把錢丟在殿中, 轉身就走, 自縊身亡. 祭司長及長老不敢把這髒錢存放庫中, 乃用此錢, 向窯戶買了
一塊田, 用來埋葬外鄉人, 應驗了先知耶利米的血田預言(太27:3-10). 猶大上吊自殺, "以後身子仆倒,
肚腹崩裂, 腸子都流出來."(1:18), 死狀至慘.
(II) 補選使徒遺缺(1:21-26):
彼得於聚會時, 在弟兄中站起來, 宣告賣主猶大悲慘下場, 並援引詩篇 109:8 "願別人得
他的職份." 要求補選, 以填補猶大遺缺, 目的在盡人的本份, 把同工健全起來.
彼得提出補缺人選的條件, "所以主耶穌在我們中間始終出入的時候, 就是從約翰施洗起,
直到主離開我們被接上升的日子為止, 必須從那常與我們作伴人中, 立一位與我們同作耶穌復活的
見證."(1:21-22). 簡言之, 候選人必須具備下列二項資格:
1. 與主關係密切:
候選人應對主耶穌的為人和教訓有非常深切的認識與了解, 因為他必需與其他使徒
"同作耶穌復活的見證." 所以, 與主應有密切交往的親密關係. 經文 "始終出入" 正說明與主不是偶爾
發生關係, 斷斷續續, 藕斷絲蓮, 而是與主保持經常恆久不變的關係. 換言之, 就是具備其他十一使徒,
完全一樣的資格, 所不同的是十一使徒是主耶穌在世時親自呼召的. 這是使徒們按自己的狀況所定的
資格, 以期找到一位與自已相似的同工遞補.
2. 與使徒關係良好:
"常與我們作伴的人" 表明候選人不但與主關係親密, 而且要與十一使徒關係良好, 和
其他事奉主的同工也有很好的關係, 這點非常重要, 同工必需同心合一, 捐棄已見, 全然擺上, 忠心
事奉主. 在教會中我們也常常感覺得到, 同工之間, 如果關係不好, 非常痛苦, 往往不死不活, 痛苦
莫名, 對教會的傷害實在太大, 正如手長毒瘡, 日夜煎熬, 痛不欲生, 不如砍掉, 長痛不如短痛, 徹底
解決問題. 所以選擇同工, 應萬分慎審, 寧缺毋濫.
依照彼得宣示資格條件, 結果選出巴撒巴又稱猶士都的約瑟, 和馬提亞二人, 眾人就
禱告說: "主啊! 你知道萬人的心, 求你從這兩個人中, 指明你所揀選的是誰, 叫他得這使徒的位分,
這位分猶大已經丟棄, 往自已的地方去了."(1:24-25). 禱告完畢, "眾人為他們搖籤, 搖出馬提亞來,
他就和十一使徒同列."(1:26). 說到搖籤,古亦有之, "籤放在懷裏, 定事由耶和華."(箴16:33), 那時,
用木石作籤, 藉搖籤讓神作決定之舉, 屢見不鮮.
以搖籤方式選出馬提亞, 有人認為不妥, 因為不是出於神的感動, 而是出於人的做作, 加以
選出來的馬提亞, 後來聖靈都沒有記載他的事, 有人說這缺應由保羅遞補才公允, 但別忘了, 那時
保羅還沒有主的光照, 悔改歸主, 他還是殘害基督徒的冷血劊子手掃羅, 怎能補他. 此外, 如馬提亞
入選, 不討神喜悅, 但這十二使徒都是在五旬節被神大大使用, 所以聖經以後不再提他, 並不足以說明
他在主的地上大工中, 沒有起到作用. 就如馬太, 他寫完馬太福音後, 聖經對他也沒多所著墨, 這點
我們要有正確的看法和認識, 體察神意, 不可妄自論斷.
總之, 以上是五旬節聖靈降臨前, 門徒的卓越表現, 他們除了恪遵主命, 完全順服, 留在耶路撒冷
禱告等候外, 更致力於慎選同工, 健全組織上. 由使徒行傳的記載, 讓我們看到第一批同工都非常
優秀, 同心合一, 同為復活的主作見證, 讓他們定下嚴格條件, 篩選合適人選, 遞補賣主猶大使徒遺缺,
雖用搖籤方式, 二中選一, 不是神親自揀選呼召, 但這種安排, 經過眾人禱告, 必蒙神喜悅允准, 君不見
這十二使徒被神大大使用, 大家在耶路撒冷, 同心禱告, 靜候聖靈降臨, 讓教會順利誕生, 改變人類歷史,
哈利路亞, 感謝主!
2014年 2月 7日 校核補正 台北 / 2018年 9月19日 二校
2022年2月14日終校 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