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eedback 留言箱

陳爺爺說故事

感謝主 讚美主 一切榮耀歸我主
哈利路亞 !

  • Home
  • 讀經札記
    • 以色列歷史
      • 挺進迦南三部曲
        • 出埃及記
        • 民數記
        • 約書亞記
      • 大衛王朝三部曲
        • 細說士師
        • 撒母耳傳
        • 細說列王
    • 讀經札記
    • 但約曲線
    • 聖經難題探討
    • 經典故事
    • 荒漠甘泉
  • 智慧書卷
    • 約伯記
    • 詩篇
      • 詩篇頌主 I
      • 詩篇頌主 II
      • 詩篇頌主 III & IV
      • 詩篇頌主 V
      • 詩篇精華
      • 新譯詩篇頌主
      • 最新詩篇新譯
      • 譯文正誤
      • 譯文瑕疵
    • 箴言
    • 傳道書
    • 雅歌
    • 大先知書
      • 以賽亞書
      • 耶利米書
      • 耶利米哀歌
      • 以西結書
      • 但以理書
    • 小先知書
  • 鳥瞰新約
  • 啓示錄
  • 聖經小品
  • 使徒行傳
  • Login
    • Login

      Login

      • Forgot your username?
      • Forgot your password?
  • Home

輕鬆讀經賞小品(XXiI) 211 提摩太後書遺囑 - 220 人情

  • Last Updated: 30 December 2022
  • Hits: 107

                                   輕鬆讀經賞小品(XXII)
                                                目錄

                                                      211. 提摩太後書遺囑
                                                      202. 帖城
                                                      203. 保羅詳論主再來
                                                      204. 靈魂體人三元素
                                                      205. 帖撒羅尼迦後書
                                                      206. 駕雲降臨火中現
                                                      207. 大罪人究是何人
                                                      208. 提摩太前書囑咐
                                                      209. 被天使看見何解
                                                      220. 貪財是萬惡之根

                                    211. 提摩太後書遺囑

   I.  成書: 主後67年秋, 於羅馬.
  II. 送信人: 推基古(提後4:12)
III.  對象: 提摩太
IV.   目的:
       囑咐提摩太要為福音竭力盡忠、 繼承遺志, 作神的真正僕人. 前書主題是 "囑咐," 後書則是
"挑戰," 保羅挑戰提摩太是否能面對 "現在".的試煉, 和 "將來" 的更嚴峻考驗, 而能保持信心,堅忍
不拔, 作主忠心僕人.
   V. 寫書原因:
       提摩太後書可說是保羅的 "遺囑," 也是保羅書信最後一卷, 跟前書一樣都是寫給教牧, 但也是
寫給信徒看, 以地方教會工作為重點的書信.
       主後67年秋, 羅馬暴君尼祿加緊逼害基督徒, 保羅第二次在羅馬再度入獄, 這一次坐牢, 不像
上次, 自由自在, 受到嚴密監管, 完全失去自由, 自知處境險惡, 釋放無望, 來日無多, 在獄中又聽到
提摩太牧養教會, 遭遇困難, 信心動搖, 乃寫此書, 一方面對他勸勉堅固, 另方面告訴他自己在獄中
孤寂, 亟盼一晤, 以慰渴思, 信寫好後, 打發推基古趕緊送去, 並要他留以弗所, 暫代牧職, 使提摩太
得以早日成行.
  VI. 特點:
       (I) 教牧書信中, 最人情味的一卷.
     (II) 本書實係保羅臨終遺囑.
           "我現在被澆奠, 我離世的時候到了."(提後4:6).
   (III) 警告教會將面臨嚴重離經叛道危機(提後3:1-5, 4:3-5).
   (IV)  含基本信仰主要教義(提後2:15, 19, 3:16-17).
            提後2:15 "你當竭力, 在神面前得蒙喜悅, 作無愧工人, 按正義分解真理的道."
            提後2:19 "然而, 神堅固的根基立住了, 上面有這印記說, 主認識誰是祂的人.
                           又說, 凡稱呼主名的人, 總要離不義. "
      提後3:16-17 "聖經都是神所默示, 於教訓、督責、使人歸正, 教導人學義, 都是有益的,
                           叫屬神的人得以完全, 預備行各樣的善事."
英文: All scriptures is God-breathed and is useful for teaching , rebuking, correcting
        and training in righteousness, so that the man of God may be thoroughly
        equiped for every good work.
新譯: "聖經都是神的默示, 對教訓、督責、使人歸正, 教人學義, 都有助益,
         使屬神的人裝備完全, .好作各樣善工."
    (V) 道出保羅殉道前的偉大見證(提後4:6-8), 尤其臨終前仍愛慕聖言, 終生不渝(提後4:13).          

                                                              離世凱歌
                                                              提後4:7-8

                                              "那美好的仗, 我已經打過了;
                                                 當跑的路, 我已經跑盡了;
                                                 所信的道, 我已經守住了.
                                                           從此以後,
                                                  有公義的冠冕為我存留,
                                                    就是按公義審判的主,
                                                    到了那日要賜給我的,
                                                           不但賜給我,
                                                  也賜給凡愛慕祂顯現的人."

                                           保羅羅馬獄中境遇比較表
                     第一次(徒28:30)                             第二次(提後)
                           寬大待遇                         嚴密監管(提後1:16, 2:9)
                        容許友好探望                        冒險探望(提後1:16-17)
                     (1) 同工環繞待候                   完全孤立(提後1:15, 4:11)
                   (2) 盼望得救 被澆奠,                     離世不遠(提後4:6-8)

                                     212. 保羅為何寫提後

   I. 總述:
       提摩太前書、提摩太後書及提多書, 合稱 "教牧三提." 話說保羅把提摩太留以弗所
牧會後(提前1:3), 自己前往馬其頓宣道, 因提摩太年青, 沒有牧會經歷, 他實在放心不下, 所以
寫下前書, 教他如何牧會, 那時, 保羅於羅馬第一次監禁得釋, 暫還自由之身.
接着, 保羅與提多赴革理底宣道, 成立教會, 並把提多留在革理底牧會, 所以保羅寫
提多書指導勉勵他.
       保羅不辭辛勞, 繼續海外宣道之旅, 不幸那時羅馬暴君該撒尼祿當道, 開始大肆逼害
基督徒, 保羅再度被捕入獄, 這次與上次入獄不同, 再失自由, 自知釋放無望, 來日無多, 預知
殉道之日不遠, 在這險惡環境下, 同工漸漸離開他, 於是保羅趕緊寫後書給提摩太, 叫他儘快
來羅馬獄中相會, 並要提摩太帶馬可一同來服侍他(提後4:9-11).

   II. 宣道行蹤:
        路加寫使徒行傳, 只寫到保羅第一次在羅馬入獄, 他在獄中寫下 "弗、腓、西、門"
四卷監獄書信, 充满信心, 預期自己不日會被釋放, 還有機會繼續到各地為主傳福音, 並探訪
各地信徒. 但是保羅釋放後, 路加並未作 "使徒行傳後書," 敘述他以後宣道行蹤, 只能從他的
書信中, 作下列砥猜測:
         1. 士班雅(羅15:23):
             保羅 "切心想望到士班雅(今之西班牙)去" 他從獄中釋放之後, 由羅馬到士班雅
比到其他任何地方都便捷, 士班雅有好些城市, 都有猶太居民. 保羅逝後30年, 羅馬教父革利免
書中透露, 保羅曾到過 "西方邊界," 應是指士班雅.
         2. 腓立比(腓2:23-24):
             相信保羅從獄中釋放後, 自然要去探望他心愛的馬其頓各地牧會, 腓立比毫無
疑問, 定是其中之一.
         3. 帖撒羅尼迦(帖前2:17-18, 3:!!):
             保羅在帖撒羅尼迦前書中, 一再表示極力想法要見帖撒羅尼迦信徒.
         4. 以弗所(提前3:14):
             保羅希望能儘快到以弗所去, 相信保羅從獄中釋放後, 先去西方最遠的士班雅,
再到羅馬、馬其頓和亞該亞, 然後再赴小亞细亞, 以弗所乃必經一城, 在那裏, 阿尼色弗一家
服侍他, 後在羅馬更是殷勤.
         5. 腓利門家(西4:17, 門 1):
             保羅在腓利門書中, 提到要去腓利門家; 腓利門是歌羅西牧會信徒, 其子亞基布
應是歌羅西牧會傳道.
         6. 革理底(多1:5):
             保羅何時到過革理底, 只有從提多書中得到答案, 書中透露保羅到過尼哥波立,
並在那裏過冬(多3:12), 尼哥波立位於馬其頓與亞該亞中間, 乃一交通重要港口.
         7. 哥林多、米利都:
             保羅最後行程應是哥林多、米利都(提後4:20); 後再到特羅亞, 在那裏突然被捕
(提後4:13), 以致他連外衣與書卷都來不及帶走. 保羅在特羅亞被捕後, 立即被押解羅馬下獄,
當時與他一同入獄的, 只路加一人, 其他同工都因工作不在身邊, 底馬因貪愛世界離開他, 因此,
保羅寫這封後書給提摩太(第五封監獄書信), 希望很快可與他的屬靈兒子提摩太見最後一面.

                                    213. 提摩太後書遺囑

   I. 羅馬入獄:
      查保羅第一次入獄, 係因猶太人控告所致; 至第二次入獄是因受羅馬暴君尼祿逼害,
析述如次:
      羅馬暴君尼祿, 主後 54-68 年在位, 是一位天才建築師, 認為羅馬城太古舊, 應予拆建,
但推行困難不易, 想不到羅馬城突然大火四起, 陷入火海, 發生焚城慘劇, 歷史學家咸認係瘋子
暴君尼祿暗中指使親信鷹犬所為, 更狠毒的是嫁禍城內基督徒, 大肆逼迫殺害, '惨絕人寰.
      根據歷史上羅馬焚城記載, 暴君尼祿暗中下令焚城, 殆無疑義, 嫁禍基督徒, 乃其自認
高明詭計. 那時, 主的福音在羅馬帝國, 遍地開花, 基督教勢力, 日益擴大; 不過信徒多為帝國的
低級公民, 甚至是奴隸, 歸咎賤民奴隸, 不會有人反對, 那些基督徒反抗無力, 乃最佳代罪羔羊,
尼祿縱火焚城詭計得逞, 於是, 他大開殺戒, 殘酷冷血, 殺害基督徒, 基督徒在暴君手下殉道者,
不計其數. 世界文學名著 "暴君焚城錄(Quo Vadis)" 好來塢已拍成電影, 砍知始末, 不妨一閱.
希伯来書第十一章信心篇, 應是為鼓勵堅強當日受難基督徒所寫, 最後32-40節描述
的痛苦, 乃當時在暴君尼祿逼害下基督徒所受的痛苦, 也提到提摩太曾被捕後釋放(来13:23).

   II. 最後遺囑:
        保羅深知這次被捕入獄是暴君尼祿要殺害他, 出獄無望; 因此, 明白宣告, "我現在被
澆奠, 我離世的時候到了"(提後4:6). 他必需儘快面諭他的衣缽傳人提摩太, 如何去盡傳道本份,
同時要 "交託那忠心能教導別人的人"(提後2:2), 即栽培人才, 繼續聖工.
        保羅在提摩太後書宣告他將離世, 他不用哀怨悲傷筆調, 而是用高唱凱歌豪情, 寫下
本書 4:7-8 保羅所有著作中最膾炙人口的 "離世凱歌," 這是他所有書信登峰造極之作, 也是他
一生為主勞苦傳道所得天上冠冕上一顆閃耀燦爛的大寶石, 歌臼:
                                                               離世凱歌
                                                               提後4:7-8

                                               "那美好的仗, 我已經打過了;
                                                  當跑的路, 我已經跑盡了;
                                                  所信的道, 我已經守住了.
                                                            從此以後,
                                                   有公義的冠冕為我存留,
                                                     就是按公義審判的主,
                                                     到了那日要賜給我的,
                                                            不但賜給我,
                                                   也賜給凡愛慕祂顯現的人."

                                   214. 提前提後兩相較

        提摩太前書和提摩太後書雖都是保羅寫給提摩太的兩封書信, 但因寫信時間與環境完全
不同, 所以兩書内容有很大差别, '析述如次:
          I. 比較:
                            提摩太前書                                        提摩太後書
               1. 保羅從獄中得釋, 繼續傳道.              保羅再度入獄, 無法傳道.
               2. 保羅走遍馬帝國, 開拓傳道工場.         傳道工作結束, 只同工分頭傳道.
               3. 聖工興旺, 毫無阻碍.                        聖工衰落, 困難重重.
               4. 情勢順利, 保羅教導提摩太牧會.          情勢丕變, 保羅教導提摩太忠心.
               5. 看重選立長老與執事.                        看重栽培傳道人與後繼者.
               6. 傳道人應善用權柄.                           傳道人應温和待人.
               7. 充满喜樂, 高舉基督.                         逼害開始, 充满憂愁.
               8. 預言教會將敗壞.                              教會已開始敗壞.
               9. 注重教會真理的柱石和根基.                注重神家器皿.
             10. 擁護保羅, 團契火熱.                         離開保羅, 孤寂凄凉.
             11. 一道勇往直前號令.                           一封生離死別遺囑.
             12. 不提任何同工, 只提二人.                    提及廿四人.

         II. 特殊:
               1. 透露提摩太外祖母羅以和母親友尼基名字(提後1:5).
               2. 提及傳道人底馬墮落(提後4:10).
               3. 願馬可前來服侍(提後4:11). 保羅原不喜馬可, 因他宣道中途退出,
                   引起他與巴拿巴爭執不和(徒15:38-39), 但年老時賞識馬可長進有成.
               4. 引猶太口傳舊約故事, 講述雅尼與佯庇敵擋摩西事(提後3:8).

       III. 聖經定義:
             最後保羅為聖經(舊約)下教義上定義:
            "聖經都是神所默示的, 於教訓、督責、使人歸正、教導人學義,
              都是有益的, 叫屬神的人得以完全, 預備行各樣的善事."

 

輕鬆讀經賞小品(XXI) 201 詩章頌詞和靈歌 - 210 人情味成真教義

  • Last Updated: 21 December 2022
  • Hits: 138

                                     輕鬆讀經賞小品(XXI)
                                                    目錄

                                                       201. 詩章頌詞和靈歌
                                                       202. 監獄書信腓立比
                                                       203. 腓立比宣道事工
                                                       204. 以巴弗提以巴弗
                                                       205. 教會監督是何職
                                                       206. 誰敢與保羅為敵
                                                       207. 基督虛己論釋義
                                                       208. 友阿爹和循都基
                                                       209. 監獄書信腓利門
                                                       210. 人情味成真教義

                                    201. 帖撒羅尼迦前書

                                                        讀經 帖前4:1, 13-18
                                                                 (自行查讀)

  I. 目的: 勉勵信徒在苦難逼迫中堅立, 指出主來福音為信徒最大盼望.
II. 寫書原因:
     保羅第二次旅行佈道時, 在特羅亞蒙 "馬其頓呼召," 啓程先到腓立比, 後轉往帖撒羅尼迦,
短暫期間, 宣揚主道, 非常成功, 很多希臘人感動, 悔改歸主, 對帖撒羅尼迦教會建立, 功不可沒,
然而引起猶太人忌恨, 糾眾施暴, 倉惶逃庇哩亞(徒17:1-9). 此後, 保羅無時不在惦念帖城信徒
安危, 直至提摩太告知帖城教會大有長進(帖前1:2-10), 惟對他個人有誤會(帖前2:1-5), 對他的
教義也有誤解(帖前4:1-5:22), 乃即執筆寫前書, 為自己及教義作進一步辯解澄清.
III. 鑰字: 被提、主再來.
IV. 鑰節: 帖前4:1, 13-18
  V. 特點:
     (I) 用字簡明親切, 充滿溫柔愛慕之情.
   (II) 廣含基督一切主要教義.
  (III) 每章皆以主再來作結束(帖前1:10, 2:19, 3:13, 4:16-17, 5:23).
  (IV) 全書未引用舊約經文.
   (V) 本書係保羅早年於主後51年夏作品, 他主後35年才歸主(表4.5), 屈指算來, 才短短
十五年, 竟能寫出如此深奧書卷, 闡釋教義, 若非神啓示提點, 絕不可能.

                  主再來經文對照(I)                                    主再來經文對照(II)
       太24:27-31             帖前4:15-18                 約14:3             帖前4:16-17
       閃電東出照西,          主必親自從天降臨              我必再來          主必親自從天降臨
          人子降臨.                                            接你們到我那裏去       信徒一同被提,
         使者用號筒      有天使的聲音,號召選民歸回                               在空中與主相遇.
         大聲召選民                                                 我在那裏,   這樣, 我們就要與主永遠同在.
           號筒大響               又有神的號吹響           叫你們也在那裏.
                                       列國要受審判
           駕雲降臨,                信徒一同被提,
       從四方招聚選民           在空中與主相遇.

                                   202. 帖城與保羅事工

   I. 帖城史地:
      帖撒羅尼迦(Thessalonica)乃馬其頓名城, 古名特耳米(Therme)温泉之意, 後成該處海灣名
温泉灣.
      主前315年, 馬其頓王卡山德(Cassander)重建此城, 並以其后帖撒羅尼迦之名為名, 意即
"靠神得勝." 帖后乃希臘王亞力山大大帝同父異母妹; 亞力山大父腓力有次出征奏凯, 為愛女
起此名, 以慶祝勝利. [註] 帖撒羅尼迦不似艷后芳名, 應改譯 "荻莎朗妮嘉" 較有美女味.
       帖撒羅尼迦位於愛琴海西北, 伊那申(Egnatian)大道上, 此道起自尼亞波立, 至亞得里亞海
(Adriatic Sea), 即意大利東邊海城. 其東阿爾巴尼亞的底耳哈琴(Dyrrhachium), 亦一重要大道.
       主前168年, 羅馬帝國將征服土地, 納入領土, 分為四區, 帖城成為第二區首府. 主前146年,
羅馬總督府設於帖撒羅尼迦, 成馬其頓省會. 主前49年, 該撒和龐貝内戰, 戰後成自由市.
       帖撒羅尼迦迄仍屬希臘, 但已改稱撒羅尼迦(Salonika), 仍為希臘東北通土耳其及南斯拉夫要地,
且為除雅典外最大一城, 城建於何替雅替(Hotiati)山麓, 瀕臨撒耳馬歌灣(Thermaikos Gulf),
1917年毁於大火, 後重建成現代化大都市, 城外仍有不少拜占庭(Byzantine)時代遺跡, 方厎圓頂
教堂及宏偉建築, 比比皆是. 現代遊客可由陸海空三路前往, 交通極為方便.
       帖撒羅尼迦戰略地位重要, 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 一世紀稱羅馬帝國的膝蓋; 拜占庭時代,
稱東正教的堡壘; 中世紀稱抵抗哥德人屏障;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 為盟軍重要作戰基地; 第二次
世界大戰時, 初遭意大利空軍猛炸, 後被德軍佔領. 戰後恢復繁榮, 成為巴爾幹半島、東歐及
土耳其至亞洲交通樞纽.

  II. 保羅事工:
      (I) 逃難經過:
            保羅是從腓立比赴帖撒羅尼迦的, 當時他和西拉在腓立比宣道, 因擋當地人的財路,
被悾入獄, 遭棍毐打, 遍體鱗傷(徒16:22-24); 出獄之後, 保羅忍受肉體痛苦, 步行經暗妃波里和
亞波羅尼亞, 來到帖撒羅尼迦(徒17:1).
            保羅後寫信給帖撒羅尼迦信徒時說, "我們從前在腓立比被害受辱, 這是你們知道的,
然而還是靠我們的神, 放開膽量, 在大爭戰中杷神的福音傳給你們."(帖前2:2). 那時, 他與同工
可能經濟發生困難, 才要晝夜工作, 維持生活(帖前2:9, 帖後3:8), 腓立比教會信徒曾一再打發人
去供給他們需要(腓4:16).
     (II) 宣道事工:
             1. 宣道順利被逐:
                 保羅抵帖撒羅尼迦後, 立即在猶太人的會堂傳福音, 果效奇佳, 很多人信主, 其中
有不少敬虔希利尼人和尊貴婦女, 於是奠定了帖撒羅尼迦教會美好基礎(徒17:4). 這些人之中,
有亞里達古和西公都, 日後都成為保羅亞西亞宣道的得力同工(徒20:4); 亞里達古曾在以弗所
銀匠之亂中, 因保羅與該猶一同被捕, 擁進戲園(徒19:29); 保羅押解羅馬受審時, 亞里達古也與
保羅經歷怒海餘生(徒27:1-2); 最後與保羅在羅馬一同下獄(西4:10, 門24); 可見保羅在帖城宣道
果效極佳, 頗得人心, 廣受愛戴. 但他與當地不順服頑梗猶太人, 格格不入被棄絕, 而欲加拘捕,
幸耶孫及時保釋, 脫險離境, 走避庇哩亞(徒17:5-10).
             2. 帖城停留多久:
                 保羅在帖撒羅尼迦傳道多久, 不得而知, 經文只說他一連三個安息日, 都在猶太
會堂與他們辯論, 而不說他在帖城停留了三個禮拜. 保羅在帖前後二書之中, 均提及他與同工,
辛苦勞碌, 晝夜工作, 維持生活, 但仍不忘廣傳福音(帖前2:9, 帖後3:8). 足見保羅在帖撒羅尼迦
傳道, 有一段相當長的時間, 因他看中帖撒羅尼迦, 欲以此為馬其頓及亞西亞二省傳福音中心
(帖前1:7-8).
             3. 有無再回帖城:
                 保羅日後有無再回帖城, 聖經亦無明文記載, 但保羅第三次洶外宣道之旅, 走遍
馬其頓各地, 帖撒羅尼迦應在其中(徒20:1-2, 提前1:3). 保羅也曾派遣提摩太赴帖撒羅尼迦堅固
信徒, 並帶給他教會信心和愛心好消息, 保羅至感欣慰(帖前3:2-7).
             4. 有關帖城雜記:
                 聖經最後提及帖撒羅尼迦, 竟是負面評價, 底馬因貪愛現今的世界, 離棄保羅往
帖撒羅尼迦去了(提後4:10), 在不忠的底馬心中, 帖撒羅尼迦就是現今世界的代表.
                 教會在帖撒羅尼迦已有上千年的歷史, 屢經戰亂, 數度易主, 現仍為東正教重鎮,
宗教氣氛濃厚. 保羅於主後50年前後於哥林多寫帖撒羅尼迦前後書.

                                    203. 保羅詳論主再來

                                                     讀經 帖前4:1, 13-17
                                   "等候他兒子從天降臨, 就是他從死裏復活的那位,
                                                   救我們脫離將來忿怒的耶稣."

      在保羅書信中, 帖撒羅尼迦前後書特別詳論主再來真理, 除帖撒羅尼迦後書第三章之外,
每章都有主基督再來的信息:
       I. 前書:
           1:10 他兒子從天降臨.
           2:19 主耶稣來的時候.
           3:13 主耶稣同他眾聖徒來的時候.
           4:14-17 我們若信耶稣死而復活了, 那已經在耶稣裏睡了的人, 神也必將他與耶稣
一同帶來. 我們現在照主的話告訴你們一件事, 我們這活着還存留到主降臨
的人, 斷不能在那已經睡了的人之先, 因為主必親自從天降臨, 有呼叫的聲音,
和天使長的聲音, 又有神的號吹響, 那在基督裏死了的人必先復活. 以後我們
這活着還存留的人, 必和他們一同被提到雲裏, 在空中與主相遇, 這樣, 我們
就要和主永遠同在.
           5:2 主的日子來到, 好像夜間的賊一樣.

II. 後書:
1:7 那時, 主耶稣同他有能力的天使, 從天上在火焰中顯現.
1:10 這正是主降臨要在他聖徒的身上得榮耀.
2:1 弟兄們, 論到我們主耶稣基督降臨.

III. 其他書信:
羅11:25-26 必有一位救主從錫安出來(寶59:20).
林前1:7 等候我們的主耶稣基督顯現.
1:8 叫你們在我們主耶稣基督的日子, 無可責備.
4:5 只等主來, 他要照出暗中的隱情.
16:22 主必要來.
腓3:20 我們卻是天上的國民, 並且等候救主, 就是主耶稣基督, 從天上降臨.
西3:4 基督是我們的生命, 他顯現的時候, 你們也要與他一同顯現在榮耀裏.
提後2:12 我們若能忍耐, 也必和他一同作王.
4:1 我在神靣前, 並在將來審判活人死人的基督耶稣靣前, 憑着他的顯現
和他的國度囑咐你.
4:8 也賜給凡愛慕他的人.
多2:13 等候我們救主耶稣基督的榮耀顯現.

保羅在所得啟示中, 他對帖撒羅尼迦教會所揭露主再來信息, 最是清楚特別, 帖前4:14-17,
對主再來情景描述最清楚明白.

                                         204. 靈魂體人三元素

                                                                    讀經 帖前5:23
                        "願賜平安的神, 親自使你們全然成聖, 又願你們的靈與魂與身子,
                                  得蒙保守, 在我主耶稣基督降臨的時候, 完全無可指摘."

       靈、魂、體三者昱人的三元素, 中文聖經除本節外, 還有幾處提及, 但與原文不一:
                                                           中文                               原文
                        1. 林前7:34          身體、靈魂                      身體與靈
                        2. 林後7:1            身體、靈魂                      肉體與靈
                         3. 雅2:26             身體、靈魂                      身體與靈
                        4. 約三2                身體   靈魂                      健康與魂
                         5. 來4:12        魂、靈、骨節與骨髓         魂、靈、骨節與骨髓
      以上五處經文, 只有來4:12 把靈、魂、體三元素並列, 其他四處, 中文雖有 "靈魂" 二字,
但原文只有 "靈" 或 "魂," 可見中文靈魂一體, 事實上, 靈與魂有別:
       I. 靈 - 人與神接觸的媒介, 與神覺有關.:
          靈肉眼看不見, 但有各種不同表現, 這表現顯示人有靈; 動物無靈, 所以無靈的表現,
因此人與動物間有隔閡, 不能交通, 人與猿猴亦無血緣關係.
         靈的表現計有: 宗教心、是非心、羞恥心, 文字、言語、計算、變通及組織才能.
     II. 魂 - 人與人接觸的媒介, 與人覺及自覺有關:
          魂是感情與知覺的表現, 人的七情六慾、冷热温暖、痛苦快樂的知覺與感覺. 動物
有低級的魂, 人有高級的魂; 人的魂受靈的控制與影響. 中文聖經常把魂譯作生命或性命.
   III. 體 - 人與物接觸的媒介, 與物覺有關:
         體是人與物接觸的媒介, 也是人的靈與魂的出口和通路.

      保羅為帖撒羅尼迦信徒祝禱, "又願你們的靈與魂與身子, 得蒙保守, 在我主耶稣基督降臨
的時候, 完全無可指摘." 依原文聖經, 中文聖經漏譯 "整個(Whole)." 應改譯 ""又願你們整個人
(Whole person)的靈與魂與身子, 得蒙保守," 整個人亦可譯作 "全人." 可見主要保守我們整個人;
保羅為信徒的禱祝, 也是 "全然成聖" 即人的靈、魂、體都要成聖. 所以聖徒的生活在靈、魂、
體三方面都要聖潔, 無可指摘.

      以下有關靈、魂、體三種不同人生, 供信徒参考:
       I. 靈為主, 魂體為奴:
           追求屬靈, 但生活(魂)上與社會人群脫節; 自覺聖潔, 他人都不潔, 使人敬而遠之, 視為
不近人情, 難以相處. 此外, 不理會身體需要, 甚至憎惡身體, 苦待肉體, 不修邊幅, 生活怪異.
     II. 魂為主, 靈體為奴:
          追求人生享受, 重視娱樂, 喜好音樂、閱臨、體育、旅遊等, 為五官享受, 任意揮震,
視宗教為享受, 不加重視; 對身體也是如此. 總之, 五官享受壓倒一切, 最為重要.
   III. 體為主, 靈魂為奴:
         放縱肉體, 看重肚腹之慾, 暴飲暴食, 重視金錢物質, 世界至上, 以為靈與魂只不過是
宗教宣傳技倆, 信與否並不重要.

      總之, 基督徒不應過偏頗人生, 靈、魂、體三者應聖潔, 且均衡發展, 以諾與神同行三百年,
怛地也盡人的本份, 生兒育女, 美滿人生.
      若過於注重靈的發展, 易被視為瘋狂; 若過於注重魂的享受, 易被視為浪漫; 若過於注重
體的慾望, 易被視為庸俗; 故三者不可偏廢.

                                   205. 帖撒羅尼迦後書

                                                        讀經 帖後2:2, 3-12
                                                               (自行查讀)

    I. 目的: 糾正對主再來的誤解, 及信徒錯誤的生活觀.
  II. 寫書原因:
       保羅寫完前書, 遣人送去帖撒羅尼迦教會, 不久, 送信人回哥林多, 向保羅報告, 教會頗有
進步, 但是一般信徒對他的末世論教義, 誤解很深, 甚至有人懶惰怠工, 坐等末日來臨, 使教會
受到拖累虧損, 保羅因此再寫後書, 嚴厲糾正.
III. 鑰字: 等候、主的日子.
 IV. 鑰節: 帖後2:2, 3-12
  V. 特點:
      (I) 本書為九封教會書信中最短的一卷.
    (II) 短短篇幅內, 有五段祈禱: 四段為讀者,一段為自己.
  (III) 全書亦未引用舊約經文.
   (IV) 精論末世論中的 "大罪人"(帖後2:1-12).
     (V) 提出有名的 "工作與等候" 原則.

                                             帖撒羅尼迦前後書比較
                                  帖前                                      帖後
                         教會接受神的話                       教會在信心, 愛心
                                                                       忍耐上有長進
                        論主再來時之突然                      論主再來時之事蹟
                             宣告主再來                              補釋主再來
                            揭示應守命令                           勸諭遵守命令
                         叫人火熱望主再來                      叫人冷靜勿信謠言
                                教會被提                                 世界審判
                            主再來 - 前部                            主再來 - 後部
                                主的再來                                  主的日子
                           在基督裏的福氣                           敵基督的終局

                                   206. 駕雲降臨火中現

                                                              讀經 帖後1:7
                        "...那時, 主耶稣同他有能力的天使, 從天上在火焰中顯現."

       使徒保羅於本節所說, "主耶稣從天上在火焰中現." 與使徒約翰在拔摩孤島異象中所見
"主駕雲降臨"(啟1:7)不同. 依使徒行傳記述, 主耶稣升天時, 是駕雲上升的, 天使告訴門徒說,
"你們見他怎樣往天上去, 還要怎樣來."(徒1:9-11). "怎樣" 表駕雲, 與約翰異象所見相同.
先知但以理在異象中也說, "人子駕着天雲而來."(但7:13); 主耶稣自己也說, 要 "駕着天上
的雲降臨."(太24:30).

      保羅於本節換另外一種說法, 並非否定主耶稣將來要駕雲降臨, 而是指主耶稣與從地上
被提眾聖徒在空中相會後, 一同由空中降臨時的情況, 由此看來, 主從天上到空中是駕雲降臨,
從空中到地上是在火焰中顯現. 主在火焰中顯現的觀念, 可從舊約聖經中找到:
          1. 耶和華必在火中降臨(賽66:15).
          2. 耶和華的使者從荊棘裏火焰中向摩西顯現(出3:2).
          3. ...有一朵包括閃爍火的大雲,…從其中顯出四個活物的形像來(結1:4-5). 火與雲都有.
          4. 寶座乃火焰, 其輪乃烈火(但7:9).
      顯然, 火表威嚴與審判, 雲表憐憫與盼望. 神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之時, 以雲柱引導他們,
以火柱保護他們(出13:22, 14:20,24). 白天是雲柱, 在前引導; 晚上變成火柱, 在後面將仇敵隔開;
雲柱也會從他們前面轉到他們後面立住(出14:19); 此外, 夜間雲中有火(出40:38), 一柱二有.
事實上, 主耶稣在雲中降臨是為他的信徒, 以後他在火中降臨地上, 是為對付他的仇敵.

       保羅於帖撒羅尼迦前書預言主耶稣降臨時, 只提信徒被提到雲裏, 在空中與主相遇, 並未
提及火焰, 但為寫後書時要描述他如何對付仇敵, 所以換一種說法, 使信徒明白, 基督徒不是
永遠受欺凌的弱者, 因為有一天, 主耶稣要在火焰中降臨, 為信徒復仇, 對仇敵施行審判.

                                    207. 大罪人究是何人

                                                               讀經 帖後2:3
                        "人不拘用甚麽法子, 你們總不要被他誘惑, 因為那日子以前,
                         必有離道反教的事, 並有那大罪人, 就是沉淪之子, 顯露出來."

      大罪人究是何人? 他又稱沉淪之子, 和不法之人(帖後2:8-9), 歷代解經家一直在摸索找尋
答案, 在保羅時代, 紛紛猜测是指個人抑政權? 迄無定論, 兹將各種猜测歸納說明如次:
       I. 指個人:
           1. 該撤尼祿(主後54-68), 逼害教會, 殺人無數.
           2. 安提阿哥(以比芬尼)(但11:28), 褻濟聖地, 廢除獻祭.
           3. 該撤加利古拉(主後37-41), 自稱神, 命敘利亞於耶路撒冷聖殿內, 為他立像,
               供人膜拜, 但不久被弒.
           4. 其他 - 中世紀腐敗教皇、回教教主穆罕默德、法國拿破崙、德國希特勒

     II. 指運動:
         "這不法之人來, 是照撤但的運動, 行各樣的異能神蹟, 和一切虛假的奇事."(帖後2:9),
這種運動, 從該撤尼祿開始, 直至而今, 從未間斷, 到主耶稣再來時, 達最高峰; 那時,
主耶稣要用口中的氣滅絕他, 用降臨的榮光廢掉他(帖後2:8).

     以上猜测為大罪人的人物, 均成過去, 基督仍未再來, 證明純是猜测, 不足採信; 因此, 又有
認為大罪人非指持定人物, 而是指一種運動(帖後2:9), 這種大罪人的敵基督運動, 由該撤尼祿
開始, 直至今日, 仍在每一時代進行, 直至主耶稣再來時, 這種大罪人運動, 達到最高峰, 最後,
主耶稣要用口中的氣滅絕他(帖後2:8).

     III. 指敵基督:
            敵基督一詞, 只有使徒約翰在約翰壹書2:18, 4:3 及約翰貳書7用過, 約翰認為在他的
那個時代已有敵基督出現, 且 "已有好些敵基督的出來了"(約壹2:18). 約翰更提出一個方法去
試驗敵基督的靈 "凡靈不認耶稣, 就不是出於神, 這是那敵基督者的靈"(約壹4:3); 至所謂不認
耶稣, 就是不承認耶稣是道成肉身來的, 約翰在寫貳書時, 重述此事(約貳2:7).
約翰所說的敵基督只在信仰方靣, 而不涉及神蹟奇事活動, 而且認為一世紀已出現,
與主耶稣和保羅預言末世要出現的大罪人與假基督不同. 

      IV. 指假基督:
            假基督一詞, 聖經中並不多見, 主耶稣曾預言, "假基督脟要起來"(太2424, 可13:22).
主耶稣所說的假基督和假先知, 都是要用神蹟奇事迷惑人, 與保羅所說的大罪人迷惑人手法
相同(帖後2:9).
            假基督的出現, 咸認就是啟13:11-18的 "叧一個獸," 該章記述有兩個獸, 一個從海中
上來(啟13:1), 海指地中海, 這獸頭戴十冠冕, 顯是個政治领袖; 叧有一獸從地中上來(啟13:11),
這獸能行奇事, 迷惑住在地上的人, 顯是個宗教领袖. 因此, 很多人認為這從地中上來的宗教
领袖就是假基督, 並進一步引伸為末世教皇. 目前天主教教皇所倡宗教大聯合, 可能是預兆;
此一倡議使教皇大大擴權, 形成假基督.
            但主耶稣說得非常明白, 假基督是多數字, 所以假基督不只一個, 故未來教皇即使是
假基督, 也不過是其中之一. 主耶稣心目中的假基督, 應指各國或各地勢力.

                                    208. 提摩太前書囑咐

      保羅共寫了四封給教牧的書信, 除腓利門書併監獄書信討論外, 在囚禁羅馬二年獲釋後,
寫了提摩太前書和提多書, 後再被囚, 自知來日無多, 在殉道之前寫了最後一封提摩太後書,
這三卷書又稱三提書(3T Epistles).

   I. 提摩太生平:
      提摩太(Timothy)意尊重神或蒙神看重的人, 他是加拉太路司得人(徒16:1-3), 父希臘人,
母友尼基是信主猶太婦人(徒16:1), 在猶太教信仰中成長, 自幼受外祖母羅以(提後1:5)及父母
薰陶, 熟習聖經, 精通律法, 是當時一位年青愛主的基督徒.
      保羅第一次旅行佈道之時, 曾到過特庇、路司得、以哥念三地(徒14:6-7, 20-21), 提摩太
很可能那時在路司得悔改歸主; 第二次旅行佈道時, 保羅再經特庇等三地, 當地的信徒舉荐他
作保羅的助手(徒16:1-2), 保羅乃為他行割禮, 並按立他作宣教士, 從此, 成為親密同工, 追隨
保羅左右; 保羅視他為 "真兒子"(提前1:2), 及衣缽傳人, 二人關係密切, 情同父子. 保羅書信中:
哥林多後書、腓立比書、歌羅西書、 帖撒羅尼迦前後書及腓利門書六卷, 均係與提摩太聯名
發出. 提摩太後在馬其頓及亞該亞(以弗所)地區傳福音, 貢獻卓越, 足見他係保羅真道傳人.
提摩太為人溫文有禮, 感情豐富, 有同情心, 人緣極佳, 且對神忠心順服, 做事勤奮不懈,
牧會尤不遺餘力, 惜生性怯懦(提後1:6-7), 且有胃疾, 保羅曾勸他可喝點酒(提前5:23); 他常常
遇事猶豫, 躇躊不前, 缺乏衝勁, 美中不足.
  II. 成書: 主後62年秋, 於腓立比.
III. 送信人: 不詳
IV.  對象: 提摩太
  V. 目的: 囑咐提摩太為福音忠心事主, 善管主的教會.
VI. 寫書原因:
      保羅第一次在羅馬入獄時, 提摩太正好在羅馬, 隨侍在側(西1:1, 門1), 二年後獲釋, 保羅
重返以弗所, 二人再度重逢, 目睹以弗所教會內, 異端猖狂, 紛爭不斷, 雖親自對付, 處理擺平
(提前1:19-20), 然為教會將來發展, 特把提摩太留下, 牧養教會, 那時, 他才三十歲右(提前1:3).
保羅本想儘快回去, 親自牧會, 惜無法成行, 事與願違, 於是親筆給提摩太寫前書, 鼓勵及授權
提摩太專心繼承大責重任.

 VII. 特點:
        (I) 最具教牧性書信, 親自指點教導提摩太如何牧會.
      (II) 含基督信仰重要教義:
             提前2:1-4   為萬人懇求、禱告、代求、祝謝(含君王、元首及在位者)
             提前3:16 基督論:
                          "大哉, 敬虔的奧秘! 無人不以為然, 詩云:
                                             神在肉身顯現,
                                               被聖靈稱義,
                                               被天使看見,
                                               被傳於外邦,
                                               被世人信服,
                                              被接在榮耀裏."
                            敬虔真道三頌詩:
                                 提前1:17(前)
                                 提前3:16(中)
                                 提前6:15-16(結)
                            提前4:1-3 預言有人離棄真道
     (III) 對教會管理制度之指示, 最為完備精到:
              提前2:1-15 聚會 - 會眾秩序: 男人公禱、 女人儀表.
              提前3:1-13 職責 - 會眾資格: 監督與執事資格.
              提前4:1-16 牧師品行
              提前5, 6二章 信徒品行: 老年、青年、寡婦、長老、僕人、富人…
      (IV) 透露教會的組織、崇拜與生活情形.

                                   209. 被天使看見何解

                                                            讀經 提前3:16
                                                               (自行查讀)

     "敬虔的奧秘" 可能是保羅時代教會流行的頌詩, 信徒聚會時常吟唱. 原文有五個 "在" 字,
和六個被動詞; 中文用了五個 "被" 字, 但只譯出二個, 連小字共三個 "在" 字. 頌詩原文如次:
                                                            "祂在肉身顯現,
                                                               在靈裏稱義,
                                                              被眾使者看見,
                                                            被傳揚在外邦中,
                                                            在世界上被信服,
                                                              在榮耀裏被接."
      上述頌詩中, 只 "被天使(眾使者)看見" 一句爭辯最多, 因 "天使" 一詞, 原文 Angelos 複數,
聖經通常譯作 "天使" 或 "使者," 原文無 "天" 字, 只是 "使者" 之意.

      這首頌詩, 把主耶稣一生作簡明敘述, 首先是道成肉身降世為人, 所以說 "祂在肉身顯現;"
接着說 "在靈裏稱義," 指祂被聖靈充滿, 一生都過聖潔生活, 羅馬書1:4說褥好, "桉聖善的靈說,
因從死裏復活, 以大能顯明是神的兒子." 以後三句: 被傳於外邦, 被世人信服, 被接在榮耀裏.
均易了解. 惟 "被天使看見" 一句, 與英譯相同, 但有下述兩種不同見解:
       I. 眾天使:
          天使指眾天使, 即主耶稣一生的工作, 均為天使看見認識, 譬如:
           1. 主耶稣降生時, 天使向牧人報信(路2:8-14).
           2. 主耶稣受試探後, 天使立即前來侍候(太4:11).
           3. 主耶稣在客西馬尼園祈禱時, 天使前來加添祂的力量(路22:43).
           4. 主耶稣復活後, 天使又為祂向門徒報信(路2:8-14);
           5. 主耶稣升天時, 天使向門徒宣告祂還荽再來(徒1:10-11).
      以上各例顯示眾天使密切注意主耶稣在世一切工作與生活, 所以使徒彼得說, "天使
也願意詳細察看這些事"(彼前1;12).

      II. 眾使徒:
           天使指眾使徒, 主耶稣選召十二人為使徒, 帶領他們傳道, 使眾使徒都認識明白祂的
一切, 所以眾使徒能把祂傳揚在外邦, 使世人信服.

      天使(Angelos) 一詞在聖經中, 多數譯作 "天使," 怛原文意 "使者" 或 "被差遣者," 下列經文
都不譯作 "天使," 因指的是人:
       I. 使者:
           1. "我要差遣我的使者在你前面, 預備道路" 指施洗約翰(太11:10. 可1:2, 路7:27).
           2. "便打發使者在祂前頭走" 指主耶稣的使徒(路9:52).
           3. "妓女喇合接待使者" 指那兩個探子(雅2:25).

     II. 被差遣者:
        "約翰所差來的人既走了" 指施洗約翰鬥徒(路7:24).

總之, Angelos 不一定是指天上的天使, 所以保羅頌詩中所說 "被天使看見" 解經家解釋為
"被使徒看見" 似無不妥.

                                   210. 貪財是萬惡之根

                                                             讀經 提前6:10
                                             "貪財是萬惡之根, 有人貪戀錢財,
                                     就被引誘離了真道, 用許多愁苦把自己刺透."

      "錢財不是罪惡, 貪財才是罪惡." 金錢本身無罪, 罪在人如何使用. 若視金錢為奴僕, 善加
運用, 用於神的聖工上, 使金錢分别為聖, 則金錢是善非惡了; 反之, 若我們淪為金錢奴僕, 嗜財
如命, 據為己有, 用於作惡犯罪, 則金錢是惡非善了. 保羅於此提及貪財叁覲點:
         I. 貪財錯誤和痛苦:
             1. 陷在迷惑裏(提前6:9a)
             2. 落在羅網中(提前6:9b)
             3. 落在無知有害私慾裏(提前6:9c)
             4. 沉在敗壞和滅亡中(提前6:9d)
             5. 引誘人離開真道(提前6:10a)
             6. 愁苦刺透自己(提前6:10b)

       II. 金錢正確覲:
             1. 敬虔加上知足, 便是大利(提前6:6)
             2. 空手來世, 亦空手去世(提前6:7)
             3. 有衣有食, 就當知足(提前6:8)
             4. 富人切勿自高, 也勿依靠無定錢財(提前6:17)
             5. 富人要在善事上富足(提前6:18)

      III. 兩種財主:
             1. 擁有大量金錢財物者.
             2. 擁有大量行善施捨者.
      總之, 行善施捨或為主使用財主, 積財於天; 有錢不行善或不為主使用財主, 天上一無
所有. 人生下來, 緊握拳, 頭朝地, 要到世上抓錢物; 老死離世, 兩手空空向上攤, 面對真神審判
定賞罰. 明乎此, 憧得使用錢財的基督徒, 乃明智基督徒, 因一錢可當二錢用, 一為主用, 一存
天上, 利息優厚, 那就是主的豐盛恩典.

                                                               (本段完)

                                                           感謝主, 讚美主,
                                                         一切榮耀歸我主,
                                                          哈利路亞, 阿們!

                                               2022年12月21日 佈樂格 台北

209. 提摩太後書遺囑

   I.  成書: 主後67年秋, 於羅馬.
  II. 送信人: 推基古(提後4:12)
III.  對象: 提摩太
IV.   目的:
       囑咐提摩太要為福音竭力盡忠、 繼承遺志, 作神的真正僕人. 前書主題是 "囑咐," 後書則是
"挑戰," 保羅挑戰提摩太是否能面對 "現在".的試煉, 和 "將來" 的更嚴峻考驗, 而能保持信心,堅忍
不拔, 作主忠心僕人.
   V. 寫書原因:
       提摩太後書可說是保羅的 "遺囑," 也是保羅書信最後一卷, 跟前書一樣都是寫給教牧, 但也是
寫給信徒看, 以地方教會工作為重點的書信.
       主後67年秋, 羅馬暴君尼祿加緊逼害基督徒, 保羅第二次在羅馬再度入獄, 這一次坐牢, 不像
上次, 自由自在, 受到嚴密監管, 完全失去自由, 自知處境險惡, 釋放無望, 來日無多, 在獄中又聽到
提摩太牧養教會, 遭遇困難, 信心動搖, 乃寫此書, 一方面對他勸勉堅固, 另方面告訴他自己在獄中
孤寂, 亟盼一晤, 以慰渴思, 信寫好後, 打發推基古趕緊送去, 並要他留以弗所, 暫代牧職, 使提摩太
得以早日成行.
  VI. 特點:
       (I) 教牧書信中, 最人情味的一卷.
     (II) 本書實係保羅臨終遺囑.
           "我現在被澆奠, 我離世的時候到了."(提後4:6).
   (III) 警告教會將面臨嚴重離經叛道危機(提後3:1-5, 4:3-5).
   (IV)  含基本信仰主要教義(提後2:15, 19, 3:16-17).
            提後2:15 "你當竭力, 在神面前得蒙喜悅, 作無愧工人, 按正義分解真理的道."
            提後2:19 "然而, 神堅固的根基立住了, 上面有這印記說, 主認識誰是祂的人.
                           又說, 凡稱呼主名的人, 總要離不義. "
      提後3:16-17 "聖經都是神所默示, 於教訓、督責、使人歸正, 教導人學義, 都是有益的,
                           叫屬神的人得以完全, 預備行各樣的善事."
英文: All scriptures is God-breathed and is useful for teaching , rebuking, correcting
        and training in righteousness, so that the man of God may be thoroughly
        equiped for every good work.
新譯: "聖經都是神的默示, 對教訓、督責、使人歸正, 教人學義, 都有助益,
         使屬神的人裝備完全, .好作各樣善工."
    (V) 道出保羅殉道前的偉大見證(提後4:6-8), 尤其臨終前仍愛慕聖言, 終生不渝(提後4:13).
           提後4:7-8            "那美好的仗, 我已經打過了;
                                         當跑的路, 我已經跑盡了;
                                         所信的道, 我已經守住了.
                                   從此以後, 有公義的冠冕為我存留,
                             就是按公義審判的主, 到了那日要賜給我的,
                                 不但賜給我, 也賜給凡愛慕祂顯現的人."

                                           保羅羅馬獄中境遇比較表
                     第一次(徒28:30)                             第二次(提後)
                           寬大待遇                         嚴密監管(提後1:16, 2:9)
                        容許友好探望                        冒險探望(提後1:16-17)
                     (1) 同工環繞待候                   完全孤立(提後1:15, 4:11)
                   (2) 盼望得救 被澆奠,                     離世不遠(提後4:6-8)

輕鬆讀經賞小品(XX) 191 詩章頌詞和靈歌 - 200 人情味成真教義

  • Last Updated: 18 November 2022
  • Hits: 177

                                   輕鬆讀經賞小品(XX)
                                                 目錄

                                                    191. 詩章頌詞和靈歌
                                                    192. 監獄書信腓立比
                                                    193. 腓立比宣道事工
                                                    194. 以巴弗提以巴弗
                                                    195. 教會監督是何職
                                                    196. 誰敢與保羅為敵
                                                    197. 基督虛己論釋義
                                                    198. 友阿爹和循都基
                                                    199. 監獄書信腓利門
                                                    200. 人情味成真教義

                                            191.  詩章頌詞和靈歌                    
                                            
                                                             讀經 西3:16                    
                      "當用各樣的智慧, 把基督的道理, 豐豐富富的存在各人心裏,                                
                       用詩章、頌詞和靈歌, 彼此教導, 互相勸戒, 心被恩感歌頌神."    

      新約聖經只於本節及弗5:19提及這三種不同 詩歌名稱, 分述如次:
       I. 詩篇不同三名稱:
          這是舊約詩篇及其他詩歌三種不同名稱, 並無任何分別. 舊約時代猶太人常唱詩篇,
新約時代基督徒也唱詩篇, 也可能有人創作新約詩歌给教會信徒歌唱. 保羅四處傳道時可能
就發現有音樂天才信徒另作新約詩歌吟唱, 那就是今日教會唱的聖詩來源.

     II. 信徒唱詩分三類:
          使徒保羅把信徒歌唱的詩歌分下列三類:
         (I) 詩章(Psalms) - 即舊約的詩篇, 此處實應譯 "詩篇" 較 "詩章" 切合原意.

       (II) 頌詞(Hymns) - 即新約信徒創作的聖詩, 撒迦利亞和馬利亞所作聖詩,
              即屬此類(路1:46-56, 67-79).

     (III) 靈歌(Spiritual Odes) - 即隨靈感流露出讚美神的詞句, 屬自由詩歌之一,
              當基督徒有此情形, 所吟詩句發自靈感, 詩詞採用舊調或自作新調稱靈歌.

      III. 三名原文的真義:
       (I) 詩章(Psalmos) - 原文 Psalmos 英文 Psalms 源出此字, 原意 "以手撫琴,"
             指舊約的詩篇無疑.

     (II) 頌詞(Hymnos) - 原文 Hymnos 英文 Hymn 源出此字, 原意 "歌唱, 讚美."
            詩章(詩篇)用琴伴唱, 頌詞(聖詩)則不一定要樂器伴唱, 如撒迦利亞和馬利亞
            靈感所至, 吐露美詞, 出口成詩, 讚美上主, 近似朗诵. 教會初期頌詞漸多, 廣為
            流傳. 保羅與西拉於腓立比獄中 "唱詩讚美神," 原文是 "對神唱頌詞(聖詩)"
            所以唱的不是詩篇, 可能是保羅自作聖詩.

   (III) 靈歌(Ode Pneumatikos) - 原文 Ode Pneumatikos 英文 Spiritual Odes
            源出此字, 原意 "靈裏的歌唱," 指初期教會, 信徒隨靈感唱出的短歌, 有如現今美國黑人
            唱的靈歌, 歌詞簡潔有力, 歌調情感豐富.

                                   192. 監獄書信腓立比

                                                       讀經 腓1:20, 2:5-11
                                                               (自行查讀)

I. 成書: 主後62年春, 於羅馬獄中.
II. 送信人: 以巴弗提(腓2:25).
III. 對象: 腓立比教會.
IV. 目的: 鼓勵教會無論順逆, 都要常以基督的福音為喜樂.
V. 寫書原因:
    保羅第三次旅行佈道時, 在特羅亞蒙 "馬其頓呼召," 啓程前往腓立比. 那時, 教會雛形
已成, 以家庭聚會開始, 信眾日增, 終成教會(徒16:15, 32-34). 後保羅囚羅馬, 信徒惦念, 特遣
以巴丳提攜禮前往慰候, 保羅乃作此書, 申致衷心謝忱, 並告以獄中境況, 勸勉信徒, 凡事以
主為首, 堅固信心.
VI. 鑰字: 基督、喜樂.
VII. 特點:
      (I) 唯一致教會監督與執事書信.
    (II) 最富感情及人情味的保羅書信.
  (III) 透露婦女在早期教會中的地位.
   (IV) 全書以基督為.中心, 其 "基督論" 又稱 "虛己論(Kenosis Theory)"
VIII. 腓立比簡介:
         腓立比(Philippi)古名 Datos 或 Krenides 井或泉之意, 故又有泉城之稱. 該城地處
歐那申大道(Egnatian Way), 扼歐亞東西交通咽喉, 且城南有良港尼亞波利, 羅馬帝國時代, 
在軍事及商貿上,都非常重要.
         腓立比城係以馬其頓的英君亞力山大之父腓力命名, 地勢奇特險要, 羅馬帝國曾於此
大殖民, 安東尼麾下軍團退伍官兵, 多安置於此, 故居民以羅馬後裔為主, 也有希臘馬其頓人,
社會結構堪稱羅馬城縮影, 居民亦自稱羅馬人(徒16:12), 法定語言為拉丁語, 希臘語亦通行.
羅馬人與馬其頓人雜居結果, 馬其頓人受羅馬人影響至大, 馬其頓男子頗有古羅馬男子氣慨,
個性率直,感情豐富, 不像雅典的希臘哲學家, 不修邊幅, 也不像哥林多的希臘人, 縱情聲色.
腓立比係戰略重鎮, 非商貿城市, 所以很少猶太人, 保羅時代, 不見猶太會堂, 只在城外河邊
有信徒禱告聚集的地方, 可見一斑(徒16:13).

                                   193. 腓立比宣道事工

      腓立比城是使徒保羅蒙馬其頓呼召後, 在歐洲建立教會的第一個大城, 所以, 腓立比城
可說是基督教在歐洲的誕生地.

      使徒保羅在腓立比宣道事工 , 路加於使徒行傳第十六章有詳細記述, 那是著名的 "馬其頓
呼召"之章, 記載聖靈如何引導保羅把福音從亞洲傳到歐洲, 結果震撼整個羅馬帝國.

      保羅傳道初期, 很可能有狹隘的民族觀念在他熱愛祖國和同胞的心中作祟, 認為只要對
以色列人去傳揚福音就夠了, 他曾經為同胞大發熱心說, "為我弟兄, 為我骨肉之親, 就是自己
被咒詛, 與基督分離, 我也願意."(羅9:3), 故盼把福音傳遍散居羅馬帝國各地的以色列人, 就算
完成蒙召傳揚福音任務.

      然而, 正在保羅準備往庇推尼宣道時, 主耶稣的靈却不准, 所以他改變行程下到特羅亞去,
在那裏他看見異象, 有一馬其頓人求他 "過到馬其頓來幫助我們."(徒16:6-10), 這樣, 就破除了
保羅的人為界限. 神不斷在擴展祂的福音疆域, 改變了保羅狭窄的民族思想, 使他徹底醒悟,
整個羅馬帝國都是傳福音的工場, 於是保羅改變行程, 開始向歐洲進軍, 腓立比城就是他歐洲
宣道的第一個大城,

      在腓立比宣道時, 保羅首先帶領一賣紫布婦人呂底亞信主, 使她全家歸主; 接着, 他趕出
附在使女身上污鬼, 致遭其主人控告, 被捕棍打下獄, 半夜他竟與西拉在獄中同聲唱詩讚美神,
震動全獄, 獄卒感動, 全家歸主.

      保羅建立的腓立比教會, 相當完善, 因信徒多是外邦人, 非猶太人, 故在真理上無加拉太、
歌羅西等亞西亞教會律法異端的煩擾. 腓立比產黄金, 信徒較富裕, 常供保羅日需, 不至訣乏
(腓2:15-16), 日後保羅在羅馬入獄時, 腓立比教會不但供給他物質需要, 而且派弟兄以巴弗提
前往慰問及服侍保羅, 作為活的禮物(腓2:25), 以巴弗提可能不適任獄中生活, 不久病倒, 幾乎
致命(腓2:26-27), 因此, 以巴弗提病癒後, 保羅寫腓立比書, 打發他帶信回腓立比去(腓2:28).

       保羅與愛徒提摩太聯名寫腓立比書, 足見腓立比教會信徒對提摩太並不陌生. 保羅曾派
提摩太赴馬其頓, 自己暫時等在亞西亞(徒19:22), 以後他與提摩太及其他七位同工, 一同離開
腓立比到特羅亞去, 正是逾越節時候(徒20:1-6). 保羅以後又派提摩太去腓立比安慰信徒, 因為
他們關心他在羅馬獄中境況.

       提多也可能到過腓立比, 與腓立比信徒熟稔, 保羅寫信紿哥林多教會時, 曾提及在馬其頓
被捕下獄受難, 神藉提多安慰他, 以示提多到過馬其頓, 熟識腓立比信徒(林後7:5-6).

       總之, 保羅腓立比宣道事工影響深遠, 使福音在聖靈帶領下, 迅速傳遍整個羅馬帝國.

                                   194. 以巴弗提以巴弗

                                                讀經 腓2:25, 西1:7, 4:12-13
                                                               (自行查讀)

      保羅書信中有二位人物, 以巴弗提和以巴弗, 極易混淆, 分不清誰是誰, 特說明如次:
       I. 以巴弗提(Epaphroditus):
           以巴弗提意 "可喜悦的," 是腓立比教會信徒, 保羅在羅馬入獄時, 腓立比教會的信徒
關心他的安危, 特差遣以巴弗提把腓立比信徒供應保羅所需的金錢和物資帶去, 並且在獄中
陪保羅坐監. 但以巴弗提不慣獄中生活, 加以思鄉成疾, 不久病倒, 幾乎送命(腓2:26-27), 因此,
他病癒後, 保羅寫腓立比書, 打發他帶信回腓立比去, 並要他向腓立比信徒報告自己獄中境況
(腓2:28). 保羅又說, "但我樣樣都有, 並且有餘, 我已經充足, 因我從以巴弗提受了你們的餽送,
           當作極美的香氣, 為神所收納所喜悅的祭物."(腓4:18).
從保羅寫给腓立比教會書信的口氣中, "故此你們要在主裏歡歡喜喜的接待他, 面且
要尊重這樣的人."(腓4:29), 以巴弗提似非腓立比人, 若他是腓立比自己人, 保羅毋需用此口吻;
故一般認為以巴弗提應是保羅的同工, 正如提摩太、推基古一樣, 保羅安排他在腓立比教會
作傳道, 才會差遣他到羅馬獄中陪侍保羅. 故保羅稱他, "他是我的兄弟, 與我一同怍工, 一同
當兵, 是你們所差遣的, 也是供給我需用的."(腓2:25).

      II. 以巴弗(Epaphras):
           以巴弗意與以巴弗提\同 "可喜悦的," 是歌羅西教會執事(西1:7, 4:12-13). 歌羅西是
在小亞西亞省, 而腓立比則是在馬其頓省, 故以巴弗提與以巴弗非同一人, 以巴弗提是今日傳道人
的典範, 他為主為人為同工, 有很多地方都值得我們效法.

                                   195. 教會監督是何職

                                                               讀經 腓1:1
                               "基督耶稣的僕人保羅和提摩太寫信給凡住腓立比,
                                        在基督耶稣裏的眾信徒和監督諸位執事."

  I. 監督真義:
     監督原文 Episkopos 意即 "在上細心觀察者," 英譯 Overseer, 聖經欽定本則譯作 
Bishop(主教或監督), 英文新譯本採此, 但註 Overseer; 而 Bishop 也是從 Episkopos 
譯出, 監督譯詞易滋誤解, 以為那時腓立比教會就有主教或監督, 原文用複數, 更表示有很多
主教或監督, 令人難以置信.

 II. 他處意義:
      新約聖經除腓立比書用 "監督" 外, 下列書卷也用過此詞:
     (1) 提前3:2 - 保羅指示提摩太, 作監督的應具備條件.
     (2) 多1:7 - 保羅也指示提多, 作監督的應具備條件.
     (3) 彼前2:25 - 彼得稱主耶稣為 "靈魂的牧人監督."
     (4) 徒20:17, 28 - 保羅與以弗所長老話別時說, "聖靈立你們(眾長老)作全群的監督."
     因此, 解經家認為保羅當時所說的 "長老" 與 "監督" 是宪全相同的. 長老表年齢上較長
監督則為長老的職責. 腓立比教會有 "諸位監督" 即 "眾長老" 之意, 與今日有些教會的監督
制度, 只設監督一人, 大不相同.
     (5) 提前3:6 - 保羅指示提摩太說, "初入教的不可作監督." 原文無監督一詞, 譯文只是
承接上文語氣加上的. 這就表示保羅所說的監督與今日教會的監督制度的監督不同,監督只是
長老而已.
     (6) 提前5:17 - 保羅說, "那善於管理教會的長老…, 那勞苦傳道教導人的…" 表前者為
管行政的長老, 後者為傳道的長老, 即監督.

      踪上觀之, 今日有些教會的監督制度, 始於三世紀, 以監督或主教為教會或教區的領袖.
腓立比教會的監督, 亦即長老, 應是保羅與同工在佈道時按立的(徒14:23), 保羅也按立不少
同工擔任聖職, 他是與眾長老一同按立同工的, 按立提摩太就是一例(提前4:14).

                                   196. 誰敢與保羅為敵

                                                           讀經 腓1:15-17
                                                               (自行查讀)

      從腓立比書保羅所述看來, 他傳福音並不順遂, 面且常常要靣對各方面的敵人, 這些敵人
不一定是在腓立比教會內, 保羅可能指他在各地傳道所面對的敵人, 以提醒腓立比教會要多加
提防. 歸納言之, 保羅傳福音靣對敵人, 計有下列四類:
       I. 嫉妒分爭傳道人(腓1:15):
          這些傳道人嫉妒保羅的傳道成就, 於是在台上講真理, 在台下講是非, 他們嫉妒保羅,
企圖分化信徒屬靈力量, 引起分爭, 呼朋結黨(腓1:17), 以反對保羅, 否定他的屬靈見解和因信
稱義真理.

     II. 作惡妄自行割的(腓3:2):
          保羅提醒腓立比教會, "應當防備犬類、防備作惡的、防備妄自行割的(腓3:2), 當日
罵人為犬, 乃最大侮辱, 聖經中所記的狗, 在猶太人心目中印象如次:
            1. 狗到處遊蕩(詩59:6,14).
            2. 狗吃棄物(出22:31).
            3. 狗餂死人血(王上22:38).
            4. 狗吃死屍(王上21:23-24).
            5. 狗吃桌下殘渣(太15:27).
            6. 自稱狗表卑賤(王下8:13).
            7. 狗不聖潔(太7:6).
            8. 狗吃回吐(箴26:11, 彼後2:22).
            9. 狗表孌童, 外邦人邪淫惡行(申23:18).
          10. 猶太人稱外邦人狗(太15:22), 但主耶稣表示狗亦可蒙恩.
          猶太人稱輕視之人為狗, 保羅是一位靈命高深大使徒, 怎也會罵別人為狗? 想是出於
無奈, 因那些狗破壞教會, 是作惡的和妄自行割的, 應受咒詛, 所謂妄自行割的, 非指行割禮的,
原文 Katatome, 乃當日外邦人的一種惡習, 崇拜假神的祭師和追隨者, 常以利刃割傷自己手脚
或身體, 以取悦假神(加5:12). 這種自割惡習, 毫無意義, 祗是自殘己身而已, 與亞伯拉罕因信
行割禮, 不可同日而語.
          割禮原文 Peritome, 保羅於此運用文字技巧, 此字與上文 "自割" 相對, 兩字字尾相同,
可見保羅第二類敵人與第一類敵人不同, 這些猶太教份子, 雖信了耶稣, 仍力主要行割禮, 甚至
混合外邦邪教自割惡習, 於是在純潔的腓立比教會中引起混亂, 保羅豈能坐視.

    III. 輕視肉身放縱派(腓3:18-19):
           保羅的第三類敵人是輕視肉身放縱派(腓3:18-19), 他們輕視肉身, 認為身體既不重要,
但不必像自割派, 用刀傷害自己肉體, 不如放縱肚腹, 暴飲暴食圖肚腹之快(林前8,10章), 所以
這派人以自己肚腹為神, 無所不吃, 毫無節制, 其結局是沉淪, 故特別提醒富有的腓立比教會,
勿入他們圈套.

     IV. 自稱完全人信徒(腓3:12-16):
           這些自稱完全人的信徒, 藐視保羅及别人不是完全人. 保羅解釋 "完全" 有二種: 一是
靜的完全, 一是動的完全: 前者有完全人的地位, 和做完全人的決心(腓3:15); 後者在達到完全
的路程上前進(腓3:12-14).
           在腓立比教會, 有自稱完全人但不追求完全的信徒, 他們妄自尊大, 藐視别人, 保羅
所說, "所以我們中間凡是完全人"(腓3:15), 是勉勵抑諷刺? 值得探究.
           保羅對這種不良的傳道人是寬大的, 認為 "無論怎樣, 基督究竟被傳開了"(腓1:18),
他不介意, 其寬宏大量, 值得每一傳道人效法.

                                   197. 基督虛己論釋義

                                                              讀經 腓2:6-7
                            "祂本有神的形像, 不以自己與神同等為強奪的, 反倒虛己,
                             取了奴僕形像, 成為人的樣式, 既有人的樣子, 就自己卑微,
                                           存心順服,以致於死, 且死在十字架上."
                              [註] "不以自己與神同等為強奪的" 不易了解, 查英文為
                   "did not consider equally with God something to be grasped"
                                            改譯 "不力爭自己與神同等" 似較恰切.

      本段經文就是有名的"基督論" 又稱 "虛己論(Kenosis Theory)." 譯文流暢優美, 值得誦讀,
牢記心頭. 神的形像與奴僕的形像各有何意?

      簡而言之, 神的形像肉眼看不見, 奴僕的形像肉眼可見; 進一步來說, 神的形像是指神的
性情、榮耀與永遠, 神照着祂的形像造亞當, 表示亞當帶着神的性情、神的榮耀與神的永遠,
存活於世. 可惜亞當犯罪後, 立即失去神的形像, 開始過着痛苦的生活.

      至於奴僕, 在當日階級分明的羅馬帝國, 是最低的一级, 很多奴僕的主人, 不把奴僕當人,
欺凌蹂躏, 無所不用其極, 惨絕人寰. 所以奴僕的形像惡劣難看, 因在人看來, 他們不是人.

      基督在山上向三門徒顯出祂本有的形像, 神的榮光從祂臉上和身上發射出來(太17:1-2),
希伯來書記述, "祂是神榮耀所發的光輝, 是神本體的真像."(來1:3), 也可能是指祂山上顯像的
事實.

      但基督虛己為人, 卑微如奴, 應是應驗以賽亞 "彌賽亞受苦預言"(賽53:2-3), 依此, 主耶稣
何時曾作奴僕? 答案如次:
       I. 被猶大出賣時:
          主耶稣被猶大出賣, 賣了三十塊錢, 那是一個奴僕或一頭毛驢的價錢, 猶大就用這個
價錢出賣耶稣, 正如買賣奴僕一樣.

     II. 被十字架上:
          依摩西律法, 奴僕若愛其主, 不願離開, 主人就要帶他到審判官前, 審判官就要帶他
到門前, 讓他靠着門框, 用錐子穿他的耳尕(出21:5-6); 主耶稣在十字架上被穿手脚, 正如
愛主奴僕一般, 事實上, 只有奴僕和強盜才會被釘十字架.

                                   198. 友阿爹和循都基

                                                            讀經 腓4:2
                                          "我勸友阿爹和循都基, 要在主裏同心.

      聖經人物實在太多, 都是外文名字, 中文聖經和合本譯者先進, 把他一一譯出, 着實不易,
但譯得是否恰切, 仍有商榷餘地. 友阿爹和循都基譯名, 就是一例, 驟看之下, 絕想不到那竟是
腓立比教會二涸女信徒的名字! 說明如次:

      友阿爹(Euodias) 意 "優美之路" 也是一種香料之名; 循都基(Symtyche) 意 "同行人或幸福者."
這二位都是女士, 但譯名毫無女人味, 而且有點突兀欠雅, 不像是淑女芳名, 倘依現代電影明星
的名字譯法, 改譯 "游樂蒂" 和 "辛秀姬," 較為雅達恰切.
(詳佈樂格(kenneth-chen.com) 讀經扎記 37. 聖經猜謎激靈命 I. 人地篇 41. 友阿爹)

      這二位女士都是腓立比教會信徒, 很可能還是教會執事, 在社會上有相當地位的貴婦人,
兩人非常幹練, 各有相當擁護支持者, 但兩人各有主張, 雙方爭鬥不和, 所以保羅勸她們和好
息爭, 要在主裏同心.

      從新約聖經看來, 腓立比教會可能有許多婦女在教會中服事, 再從保羅腓立比傳道事工
發現第一個蒙恩的是賣紫布婦人呂底亞(徒16:14-15); 不久, 那巫鬼附身使女被保羅把鬼趕走,
也可能歸主信耶稣(徒16:16-18); 保羅也可能以女徒呂底亞的家為腓立比教會中心(徒16:40),
因此, 呂底亞可能帶領很多婦女参加聚會, 而且保羅腓立比傳道事工也是從對河邊禱告婦女
講道開始(徒16:13), 這些禱告婦女以後可能也信耶稣. 足見腓立比教會是個女權發達的教會,
由此不難推測友阿爹和循都基在腓立比教會中是舉足輕重的教會領袖.

      保羅曾說友阿爹和循都基兩位姊妹在福音上曾與他一同勞苦(腓4:3), 表示保羅在腓立比
傳道時, 她們曾出過不少力, 至於她們為何爭鬥不和, 不得而知, 依推測兩人或因對教會發展
方向有歧見; 往好處想, 她們或對供應保羅所需上, 意見不闫. 但保羅對她們有褒有貶, 除了勸
她們勿再爭鬥不和, 要在主裏同心外; 同時也說她們的名字都在生命册上(腓4:2-3), 足見她們
的爭鬥是為公不為私.

                                   199. 監獄書信腓利門

                                                               讀經 門17
                                    "你若以我為同伴, 就收納他, 如同收納我一樣."

    I. 成書: 主後61年秋, 於羅馬獄中.
   II. 迗信人: 推基古(西4:7-9).
I II. 對象: 腓利門, 歌羅西人, 保羅在以弗所三年期間帶領歸主, 成為同工.
 IV. 目的: 請求腓利門在主裏饒恕及再納逃僕阿尼西母.
  V. 寫書原因:
      保羅於羅馬被囚二年期間, 帶領腓利門逃僕阿尼西母歸主, 時欲送回原主, 正好歌羅西
教會遣以巴弗, 遠道前來侍候, 乃於寫成歌羅西書後, 再書短簡, 一併交推基古送去, 並且叫
阿尼西母同往,回歸舊主, 以親筆信及代表, 雙管齊下, 代逃僕向原主求情, 饒恕收納.
 VI. 鑰字: 赦免、饒恕、愛心、收納.
VII. 特點:
       (I) 保羅私人書信中, 唯一保存下來的一卷.
     (II) 揭示新約中赦免與接納的偉大教義.
   (III) 顯示保羅豐富的人情味及他為人成功之道.
    (IV) 精闢規範主僕應有關係.
     (V) 兼顧情理, 在人際關係上, 有精到之闡述.

                                   200. 人情味成真教義

   I. 巧遇逃僕: 讀經 門17
       保羅於羅馬被囚二年期間, 阿尼西母是腓利門家中奴隸(西4:9, 門16,18), 因偷竊主人的
財物逃跑(門18), 後在羅馬巧遇保羅, 保羅與其主人, 原是舊識, 他稱腓利門及其妻亞腓亞為
同工, 其子亞基布為同當兵的, 並提及在他們家的教會(門1-3), 足見關係密切. 於是阿尼西母
乃投靠保羅, 由保羅帶領歸主.

       當時, 羅馬是逃犯天堂, 易於藏身, 阿尼西母絕沒打算回歌羅西受刑. 想不到在神安排下,
在羅馬巧遇保羅, 悔改歸主, 完全改變. 直至以巴弗執事從歌羅西來羅馬探慰保羅時, 才認出
阿尼西母, 保羅得知他的真正身份, 在寫完歌羅西書後, 再寫腓利門書, 叫阿尼西母隨送信人
推基古一同回歌羅西, 向主人腓利門贖罪, 保羅以親筆信以及送信代表, 雙管齊下, 以代逃僕
阿尼西母求情, 求原主腓利門饒恕收納.

  II. 饒恕接納:
       保羅請求腓利門在主裏饒恕及再納逃僕阿尼西母. 阿尼西母係腓利門家中逃僕, 依當時
羅馬法律, 一旦抓回, 要受嚴刑, 甚至處死, 所以保羅在寫腓利門書之時, 用盡心機, 試圖說服
腓利門, 他的逃僕阿尼西母已受洗歸主, 要他看在主內弟兄份上, 寬宏大量, 不究已往, 恢復
友好關係, 為將來主內的感情而喜樂; 保羅更慷慨答應個人負責代阿尼西母償還竊走的財物,
以確保代求為腓利門接受. 全書人情味濃厚, 曉以饒恕之道, 終得主人腓利門接受, 終饒恕了
阿尼西母, 主僕在主裏和好如昔, 更加親密.

        想不到這封短短的信, 彰顯了基督饒恕與接納的偉大教義, 竟蒙收入新約聖經, 宏揚主的
饒恕與接納之道, 流傳千古.

                                                                  (本段完)

                                                              感謝主, 讚美主,
                                                             一切榮耀歸我主,
                                                             哈利路亞, 阿們!

                                                    2022年10月19日佈樂格 台北

 

                            
                                            
   

輕鬆讀經賞小品(XIX) 181 保羅謙卑小中小 - 190

  • Last Updated: 15 October 2022
  • Hits: 216

                                    輕鬆讀經賞小品(XIX)
                                                目錄

                                                     181. 保羅謙卑小中小
                                                     182. 第三
                                                     173. 三層天樂園天堂
                                                     174. 保羅身上一根刺
                                                     175. 監獄書信以弗所
                                                     176. 以弗所書寫給誰
                                                     177. 信主耶稣神預定
                                                     178. 魔鬼空中掌權者
                                                     179. 神與以色列諸約
                                                     190. 長闊高深指何言

                                    181. 保羅謙卑小中小

                                                                讀經 弗3:8

                                 "我本來比眾聖徒中最小的還小, 然而他還賜我這恩典,
                                          叫我把基督那測不透的豐富, 傳給外邦人."

      保羅靈性極高, 他靈性越高, 對自己的評價越低, 換言之, 他越屬靈就越謙卑, 以下是他
一連串不同的自稱:
1. 我一點不在那些最大的使徒之下(林後11:5)                      大使徒
2. 我為外邦人作使徒(加2:8, 羅11:13)                                   外邦人的使徒
3. 我不是使徒麽?(林前9:1)                                                     使徒
4. 我原是使徒中最小的(林前15:9a)                                       最小的使徒
5. 我不配稱為使徒(林前15:9b)                                             不配稱為使徒
6. 我本來比眾聖徒中最小的還小(弗3:8)                                不如最小的聖徒
7. 在罪人中我是罪魁(提前1:15)                                             罪魁

    事實上, 保羅在不同的場合會用不同的自稱, 但會配合他靈命的長進. 不斷追求靈命長進
的人, 只見己短, 而見人之長; 只有驕傲之人才見人短己長.

                                   182. 主升天擄掠仇敵

                                                                讀經 弗4:8
                                 "所以經上說, '他升上高天的時候, 擄掠了仇敵,
                                                    將各種的恩賜賞給人.'"

      本節經文 "擄掠了仇敵" 解經家有不同解釋, 探討如次:
       I. 主擄掠魔鬼:
           擄掠了仇敵指主耶稣復活後曾得勝魔鬼, 魔鬼是失敗者, 如被擄掠的仇敵. 魔鬼本是
掌死權的(來2:14), 但耶稣得勝魔鬼後, 即奪回死的權利, 握着死亡與陰間的兩條鑰匙(啟1:18),
使基督徒之死變成睡覺(帖前4:13), 因我們將來也要和耶稣一樣, 得到勝利的復活.
所以, 主耶稣升天時, 是以得勝者姿態上升, 既然得勝魔鬼, 就藉聖靈於五旬節降臨,
將各樣恩賜賞給信祂的人.

     II. 反基督歸主:
          仇敵指反對基督的人而言, 如悔改前的保羅和每一世代先反對基督, 後歸基督的人,
保羅和很多人都因歸信基督成為神賜給教會的恩賜, 如保羅成為神重用的僕人, 其餘的成為
弗4:11所列:先知、傳福音的、牧師和教師等, 换言之, 勝利的主擄掠了這些先背叛後信從的人,
變成賞賜, 賜給歷代教會, 一如羅馬凱旋班師回朝的大將, 把擄掠的仇敵關入大隊押後囚車中,
帶回羅馬, 分賞朝中權貴.

   III. 魔控人蒙恩:
        "擄掠了仇敵" 依原文應譯為 "擄掠了那些被擄掠的." 那些被擄掠的指魔鬼魔掌下的
每一個人, 主耶稣復活後, 都有自由信耶稣而蒙恩, 所以過去被魔鬼擄掠作罪惡奴僕的, 成為
主耶稣俘虜成為神的兒子(弗4:13), 接着, 主耶稣遣聖靈降臨, 將各種恩賜賞賜這些信主的人.

    IV. 義人升樂園:
          如 III. "那些被擄掠的" 卻指所有舊約義人, 他們都在死亡權勢下, 下到陰間, 主耶稣
復活前曾到陰間(使徒信經), 將所有舊約義人的靈魂帶走, 升至樂園. 此說歐美神學界極流行,
惜乏聖經依據, 不足採信.

     V. 原文含雙義:
       "擄掠了仇敵" 原文是同一字根的動詞與名詞合成, Echmaloteusen "擄掠了,"
Aichmalosian "俘虜群," 兩字亦可譯為 "率领俘虜情景."
         Aichmalosian 若用作單數, 則指魔鬼, 主耶稣復活, 打敗魔鬼, 使成俘虜; 主耶稣升上
高天時, 向眾天使和跟從魔鬼背叛的惡天使誇勝.
         Aichmalosian 若用作複數 "一群", 則應指悔改信主的人, 一如保羅對提摩太所說,
"他們這已經被魔鬼任意擄去的, 可以醒悟, 脫離他的網羅"(提後2:26). 基督已奪回被魔鬼
擄去的, 向眾天使誇勝, 然後差聖靈降臨, 賜下各種恩賜.

                                    183. 神賜的全副軍裝

                                                             讀經 弗6:11-18
                                                                  (自行查讀)

   I. 屬靈爭戰:
      爭戰原文 Pale 只用過一次, 聖經別處用 Polemeo "你們的爭戰鬥毆,…"(雅4:1-2);
其名詞 Polemos "你們也要聴見和打仗的風聲"(太24:6).
      本節 "爭戰" 原意搖來搖去, 如打鞦韆, 或像打沙包, 也有拉來拉去如拉鋸之意, 此外,
還有角力或摔跤意味. 保羅以此字比喻信徒與魔鬼的爭戰, 故亦可稱為角力、拉鋸戰或追逐戰.
所以中譯 "爭戰" 並未譯出爭戰方式. 我們若明白與魔鬼的爭戰是拉鋸戰, 那就表示我們每日
都處於與魔鬼爭戰狀態中, 這就是屬靈爭戰的本質.
       魔鬼與基督徒勢不兩立, 所以基督徒每天都要備戰, 且要作殊死戰, 非得勝不可.
保羅對提摩太說, "我們要作基督耶稣的精兵.(提後2:3), 定要警醒, 不可懈怠.

  II. 全副軍裝:
       保羅借用當日羅馬官兵全副軍裝作屬靈爭戰中, 抵擋魔鬼的武器:
                                          神賜全副軍裝
                                            弗6:11-18
                       弗6:17a             救恩                   頭盔
                       弗6:14b             公義                  護心鏡
                       弗6:14a             真理                   腰帶
                       弗6:15            平安福音                  鞋
                       弗6:16               信德                   籐牌
                       弗6:17b             聖靈                   寶劍
                       禱告也是武器之一, 羅馬大軍上陣作戰前,
                         必上廟向他們的神獻祭禱告(弗6:18)
       屬靈爭戰是與管轄幽暗世界及天空屬靈氣的惡魔爭戰(弗6:12).

                                   184. 監獄書信歌羅西

                                                  讀經 西1:15-17,18, 2:8-9
                                                              (自行查讀)

    I. 成書: 主後61年秋, 於羅馬獄中.
  II. 送信人: 推基古(西4:7).
III. 對象: 歌羅西教會.
IV. 目的: 基督的福音乃神的真知識, 非人間遺傳, 世上小學, 特別指出基督是教會的頭(元首),
              與以弗所書所提教會是基督的身體相互呼應.
  V. 寫書原因:
      歌羅西教會可能是保羅第三次旅行佈道時創立(徒18:23, 19:10). 歌羅西位於亞西亞省
老底加之南約33哩, 畜牧發達, 盛產羊毛, 附近的泉水含紫色染料物質, 稱歌羅西蜜, 對毛織
工業, 幫助至大, 該城的人口混雜, 多教並存, 受希臘文化影響, 崇尚理哲學, 異端極易傳入
教會, 引起嚴重教義爭論, 保羅有鑒於此, 乃作本書, 力斥異端, 澄清信仰, 匡正時弊.
  VI. 鑰字: 豐盛、智慧、奧秘、元首.
VII. 特點:
       (I) 詳論基督木性與位格(西1:15-23)
     (II) 文筆老練, 爐火純青, 足證出自保羅晚年手筆.
    (III) 運用新字彙之精, 為其他書卷罕見.
     (IV) 西1:15-23與弗1:20-23, 腓2:6-11, 同為精深 "基督論" 經文金句.

                                  類似經句                                               面臨異端
                            西                  弗                        1. 哲學的(西2:4,8)
               (1)      3:8               4:31                        2. 儀式與律法的(西2:11,16)
               (2)   3:9-10         4:20-24                      3. 禁慾的(西2:21-23)
               (3)  3:12-13           4:32                         4. 神祕的(西2:18):
               (4)  3:16-17        5:19-20                          (1) 諾斯的派(Gnosticism)
               (5)  3:18-21        5:22-6:4                         (2) 愛仙尼派(Essenism)
               (6)  3:22-4:1         6:5-9

                                   185. 歌羅西究在何方

      歌羅西(Golossae)位於羅馬帝國亞西亞省境内, 原屬弗吕家一大城, 人口眾多, 建築绵密,
梅安得河支流萊庫斯河穿城而過, 城南革母山高達7,200呎, 古時以弗所通往伯拉大河畔大道,
歌羅西為必經之地. 大道山上隘口為軍事要地, 主前481年, 波斯王薛西, 即亞哈随王(拉4:6),
曾率征希臘大軍抵亞西亞省境内, 但止於歌羅西, 無功而返; 主前481年, 古列王再度征希臘,
大軍亦止於歌羅西.

      歌羅西與西鄰老底嘉同為黑羊毛產地, 附近山中盛產羊毛染料礦物, 因此成為羊毛產業
中心, 商賈雲集, 營業鼎盛. 惜處地震帶, 主前120年至主後200年間, 曾發生多次大地震, 最後,
於主後64年一次強烈地震中, 城毁沒落, 老底嘉起而代之.

      歌羅西初屬呂底亞王國統治, 後歸別迦摩王國, 主前335年為亞力山大王出征波斯時征服,
開始接受希臘文化. 主前200年改由敘利亞統治, 敘利亞王安提阿古將部份歌羅西人遷巴比倫,
又將二千户猶太人遷入歌羅西, 於是猶太教影響本地居民日深.

      歌羅西、老底嘉與希拉波立三城鼎足而立. 歌羅西與老底嘉相距咫尺, 兩城居民往來頻繁,
保羅寫歌羅西書時, 曾請他們問候老底嘉信徒安(西4:15), 又請他們把書信交老底嘉信徒閱讀,
更要他們唸從老底嘉來的信(西4:16), 又說以巴弗為三城教會多多勞苦(西4:13), 足見三城居民
關係密切.

                                    186. 歌羅西書拒異端

      保羅寫歌羅西書之目的, 除高舉基督外, 主要在指責及駁斥渗入教會的異端, 他在書中
雖沒有明確指出是何異端邪說, 故只能從他反對假師傅經文, 加以推斷, 歸納言之, 當日教會
面臨異端可分下列四大類:
    I. 哲學的異端(西2:4,8):
        強調哲學, 高舉智慧, 否定信的重要, 以為依靠人的智慧, 就可解決世上一切問題,
故不靠神也同樣可以得救.

   II. 律法的異端(西2:11,16):
        這派緊盯保羅不放, 如影隨形, 在保羅所到之處, 滋事搗亂, 不勝其擾. 他們雖信耶稣,
仍主張嚴守摩西律法和割禮, 就可得救, 他們渗入歌羅西教會, 骰佈律法主義. 保羅特別論述
割禮、飲食、節期、月朔、安息日等, 他稱這些為 "影兒" 而非 "實體," 是預表而非本體.

  III. 禁慾的異端(西2:21-23):
         強調不可拿、不可嚐、不可摸等規條, 清心寡慾, 靠苦行得救, 最極端的就成為下述
受仙尼派.

   IV. 神秘的異端(西2:18):
        (I) 諾斯底派(Gnosticism):
             教會發展前二世紀, 諾斯底派是最危險的異端, 其主要主張, 靈是完全美善的,
物質是完全邪惡的, 這極端的二元論, 似是而非, 分述如次:
              1. 人體屬物質是邪惡的, 物質與神相反, 神是靈是完全美善的.
              2. 救恩指脫離邪惡身體, 不靠信基督, 而靠特殊知讖獲得.
              3. 否定基督的真實人性:
                  (1) 否定道成肉身論, 認為耶稣在世上生活, 看似有身體, 實則是幻影,
                        是為幻影說.
                  (2) 具神性的基督和具人性的耶稣, 在受施洗約翰浸禮時, 神的靈降在
                        他身上而聯合; 但在釘十字架時, 耶稣斷氣前離開, 是為克林妥說.
                  以上兩點, 將耶稣和基督分開, 混淆視聴, 誤導信徒, 否定基督的人性,
                  誤為只是人為信仰, 縱使基督有人性, 也不過是暫時的, 因基督既是靈,
                  就不可能死.
      (II) 愛仙尼派(Essenism):
             保羅在西2:20-23說的就是此派, 他們認為人體屬物質是邪惡的, 就需嚴厲對待,
是為苦修的愛仙尼派, 他們的二元論, 似是而非, 導致縱慾, 因他們認為只有物質是邪惡的,
觸犯神的律法不算邪惡(約一3:4), 不應帶來任何道德上的後果, 此說強詞奪理, 因凡犯罪的
就是違背律法, 違背律法就是罪.
       保羅用基督的豐盛對抗諾斯底派異端邪說, 並以十字架真理駁斥其謬誤, 鏗鏘有聲,
正氣凛然, 喚醒信徒, 堅拒異端.

                                    187. 弗西兩書相比較

   I. 姊妹書信:
      細讀以弗所書與歌羅西書, 不難發現兩書教義與教訓有許多相同之處, 最明顯者
列舉如次:
                          弗 4:8      1:23      2:16      2:5-6
                          西 2:15    1;24      1:20      3:1-2
       說明:
       1. 弗4:8 提及神秘的 "擄掠了仇敵,"
           在西2:15說得更明白 "將一切執政的、掌權的擄來."
       2. 弗1:23 "教會是忚的身體, 是那充滿萬有者所充滿的."
           在西1:24則說保羅要在肉身上補滿基督患雖的缺欠.
       3. 弗2:16 的十架和平論, 與西1:20所說相同.
       4. 弗2:5-6的與基督同活, 同在天上, 與西3:1-2所說相輝映.
       5. 至有關倫理問題, 如夫妻、父子、主僕等關係, 所論幾乎相同.
      综上觀之, 兩書相同之處甚多, 堪稱 "姊妹書信."

 II. 地區書信:
      有解經家認為以弗所書是封地區書信, 實則不然, 若是地區書信, 亞西亞各教會都可
讀到, 歌羅西教會自然也會讀到這封公函, 保羅何必在寫歌羅西書時, 重複論述以弗所書所講
教義與教訓呢?

III. 主題不同:
      (I) 以弗所書:
           以弗所書強調基督與教會關係, 一如丈夫對妻子; 本書對異端並未加駁斥; 此外,
本書並無信末問候友好語句.
    (II) 歌羅西書:
           歌羅西書注重基督烏教會元首, 一如國王對子民; 本書則對異端嚴加駁斥; 此外,
本書信末甚多問候友好語句.

 IV. 老底嘉書:
       西4:16 "你們也耍念從老底嘉來的書信." 一般認為這老底嘉書信是指以弗所公函,
但亦有認係保羅寫的另一封老底嘉書信, 因甚簡短, 或價值不高,末被列入新約經典.
       馬丁路德改教前, 天主教聖經竞有老底嘉書在內, 應是後人偽作. 亦有相信老底嘉書
是另一位使徒所寫, 很可能是坡得, 該書對亞西亞信徒有益, 已傳到老底嘉, 故保羅勸勉歌羅西
教會信徒也要念老底嘉來的書信.
       至使徒約翰放逐拔摩孤島上寫給老底嘉教會的信, 不可能是保羅說的那信, 因約翰
寫給老底嘉教會的信, 為時甚晚, 保羅早已為主殉道.
       雖然多數人相信保羅說的老底嘉來的書信, 就是指以弗所書, 惜無聖經充份支持,
難以確認.

                                    188. 保羅如何斥異端

                                                             讀經 西1:15
                            "愛子是那不能看見之衶的像, 是首生的, 在一切被造的以先."

      本節經文是使徒保羅針對歌羅西教會異端說的, 他們不高舉基督, 反而堅持摩西的律法,
和敬拜天使. 為駁斥邪說異端, 保羅特別先把基督的身份和地位說明白.
    I. 看不見衶的像:
        基督是那不能看見之衶的像, 神是靈, 無肉眼看得見的像. 神創造亞當時, 是照祂的
形像造的, 這形像實係指人類帶有神的屬性、榮耀和永存而言. 道成肉身的耶稣在世上表現
神的屬性、榮耀和永存的事實, 所以祂的愛徒約翰說, "從來沒有人看見衶, 只有在父懷裏的
獨生子將祂表明出"(約1:18); 保羅也說, "神榮耀的光顯在基督的面上"(林後4:6), 揭露了
耶稣在山上顯像的秘密, 耶稣本是神, 因道成肉身後, 神原本的榮耀為肉身隐蔽, 現於山上向門徒
顯出神的榮耀, 這榮耀從耶稣身上透出, 使人看見祂的臉明亮如太陽, 衣服潔白如光(太17:2),
希伯來書作者更進一步說, "祂是神榮耀所發的光輝, 是神本體的真像"(來1:3), 表明
基督是神的完全代表, 祂把天父一切的豐盛都彰顯出來. 所以主耶稣自己宣告, "人看見了我,
就是看見了父"(約14:9), 也就是 "道與衶同在, 道就是衶"(約1:1).
      保羅以上的論述在使傳異端者知道, 基督是神的代表, 與神原為一(約10:30).

 II. 基督是首生的:
      傳異端者鼓吹, "基督也是被造者之一, 與天使和人類相同, 不過基督是最先被造者,
換言之, 是在被造群中第一名而已." 似是而非; 保羅所說, "基督是首生的, 在一切被造的以先"
(西1:15), 這兩種說法, 含義完全不同. 保羅說的是基督不在被造者之內, 而是在被造者之外,
祂不與被造者地位平等, 也不是佔第一名, 而是高於一切被造者, 且與神平等(腓2:6).
本節中譯 "是首生的, 在一切被造的以先" 與原文原意不同, 英譯 "The firstborn of
every creature(一切被造者的長子)" 並無 "在...以先" 字樣. 原文 Prototokos(長子或首生的)、
Pases(一切)、Ktiseos(被造者), 全句直譯 "是一切被造者的長子," 保羅接着在下文加以解釋,
"萬有是靠祂造的"(西1:16), 基督不是被造者的第一名. 保羅又指出 "一切都是藉着祂造的,"
不是與基督同為被造者, 保羅更加上一句 "又是烏祂而造的." 說明萬有被造, 其目的都為基督,
基督顯然不在一切被造者之中, 祂地位非常崇高, 非任何被造者可與之相比.
      首生的或長子的真義:
     (I) 希伯來書:
           希伯來書對首生的或長子有非常清晰的解釋:
            1. 基督超越天使(來1:4)
            2. 神使長子到世上來的時候, 就說 "神的使者都要拜祂"(來1:6)
            3. 神從未對任何天使說, "你是我的兒子, 我今日生你"(來1:5), 所以只有基督
                是神生的兒子, 足證基督與天使地位完全不同, 天使也不能排在基督之後
                成為第二.
            4. 天使是救恩的服役者, 基督是救恩的主人(來1:14)
            5. 基督在天上時為獨生子, 但在十字架上完成救贖後, 便成了神的長子, 因祂
                要领很多兒子進榮耀裏去(來2:10)
    (II) 歌羅西書:
           保羅在歌1:18 "祂也是教會全體之首, 祂是元始, 是從死裏首先復生的, 使祂可以
在凡事上居首位." 闡釋真理, 本節 "是從死裏首先復生的(The first born from the dead)," 
中譯不妥, 應譯 "從死裏復活的首生的(長子)," 原文 Prototokos(長子或首生的)、Ek(從)、
Ton(那些)、Neeron(眾死者), 直譯 "從眾死人中的首生的(長子)" 無 "從死裏復生的" 之意, 
足見中譯欠妥, 若改譯 "祂是從眾死者中復活的長子(首生的)" 亦無不可, 表基督是所有被造者的
長子, 祂也是萬物的元首, 在凡事上居首位, 所有天使和人類都不能與祂的地位並列, 祂高過一切,
所以我們不能拜天使或任何人, 只能崇拜基督.

                                   189. 補滿基督患難缺

                                                                讀經 西1:24
             中文:               "現在我為你們受苦, 倒覺歡樂, 並且為基督的身體,
                                      就是為教會, 要在我肉身上補滿基督患難的缺欠."
             英文: "Now I rejoice in what was suffered for you, and I fill up
                           in my flesh what is still lacking in regard to Christ's
                          affliction, for the sake of his body, which is te church."

      這節經文的真理, 保羅只在此提及, 很多人誤以為基督在十字架上為救贖世人所受的苦難
尚未完全, 要偉大的使徒保羅去補滿基督患難的缺欠. 事實上, 基督在十字架的苦難, 早已完全,
不需任何人的苦難去補滿.

      欲了解本節真義, 應從原文着手, 希臘文有二字表患難或苦難: Pathemata 意身體的受苦
或情感的痛苦; Thlipsis 意精神或理智的痛苦. 保羅所說的 "患難" 是指理智上的苦難, 即基督
在工作上與使命上的苦難, 並非指基督在十字架上身體所受的苦難. 換言之, 本節是指基督
在世上傳道受苦只短短三年半, 祂完成頭一段地上大工後, 便升天去了, 繼續這聖工的就是
眾使徒, 接着是每一代為祂作工的聖徒去擴展祂的聖工, 而每代每一神僕為祂作工時, 都會
受到逼害苦難, 都在基督苦難中有份, 直至基督再來, 一切苦難終結, 再沒人為基督受苦了.

"     補滿基督患難的缺欠" 原文並非說基督有缺欠, 也非保羅曾補滿, 本句真義應從原文探討,
"缺欠" 原文 Husterema 意末填塞或末補充之處, 或末寫的字; "補滿" 原文 Antanapleroo  
意即相對加上、填上或坐上空位. 保羅是借用當時希臘小學生上學情形描述此事, 小學生作文,
老師先寫句子前半, 後半由學生填上, 師生一同完成.

      所以保羅並非補滿基督患難的缺欠, 也沒去補滿, 只是填上末填之處; 而缺欠亦非虧欠或
不足, 而是基督留下末填空白而已. 故保羅於本節開頭就說, "現在我為你們受苦, 倒覺歡樂,"
意即他有幸填上基督留下空白, 那是一種快樂約享受, 並非痛苦的磨難, 一如學童把老師末寫
的後半句, 順暢寫出, 亦一快事.

      總之, 本節經文中譯欠妥, 末句應予修正改譯如次, 以切合原意, 免生誤解:
                        "現在我為你們受苦, 倒覺歡樂, 並且為基督的身體,
                           就是為教會, 要在我肉身上填好基督患難的空缺."

                                   190. 化外人西古提人

                                                              讀經 西3:11
                          "在此並不分希利尼人、猶太人, 受割禮的、末受割禮的,
                                        化外人、西古提人, 為奴的、自主的,
                                       惟有基督是包括一切, 又住在各人之內."

       使徒保羅於本節提到化外人與西古提人, 他們究係何許人, 探討如次
        I. 化外人:
            化外人原文Barbaros, 英女 Barbarian, 指未開化之人或野蠻人. 古時, 希臘人
稱所有不說希臘話者為化外人, 後羅馬征服希臢, 羅馬人與希臢人稱其他國家的人為化外人, 
這種民族優越惑的語言, 舉世皆然.

       II. 西古提人:
            西古提人(Scythian) 原文 Skuthes, 新約聖經只於此提過一次, 保羅時代似乎
冢諭户曉究係何許人? 據史家資料, 西古提人乃野蠻人的一種, 原屬俄國黑海至裏海一帶, 即今
土耳其北方的原始人, 主前2.000年曾散居於西伯利亞之西, 主前8世紀漸漸南遷波斯之北, 主前
7世紀入侵亞述, 但主前260年聯含亞述抵抗瑪代大軍, 保衛尼尼微; 後西侵敘利亞, 續向南揮師
砍侵埃及, 埃及法老急奉獻巨金, 阻西古提大軍南侵.
            又據希臘史家多羅多圖稱西古提人於猶大王約西亞時代曾蹂躏巴勤斯坦, 有人指出
耶1:13-14所說或耶47章預言, 即指此次西古提人入侵而言. 後於加利利海南伯善城附近發現
有一支西古提人居住村落, 稱西古妥波利(Scythopolis).
            主前110年, 西古提出一强人西古魯魯(Scylurus), 於土耳其北方建立王國, 與俄國
及南方各國通商贸易, 尤以大麥及奴隸買賣為大宗, 從他們手中買的奴隸, 通稱西古提人, 因此,
西古提人於保羅時代, 已成奴隸代名詞. 保羅說, 這些野蠻人同樣可以因信主耶稣得救蒙恩.

                                                               (本段完)

                                                           感謝主, 讚美主,
                                                          一切榮耀歸我主,
                                                           哈利路亞, 阿們!

                                                2022年10月16日佈樂格 台北

                                   

 

輕鬆讀經賞小品(XVIII) 171 保羅被提三層天 - 180 長闊高深指何言

  • Last Updated: 26 September 2022
  • Hits: 204

                                   輕鬆讀經賞小品(XVIII)
                                                  目錄

                                                       171. 保羅被提三層天
                                                       162. 教會管
                                                       163. 神印印我們何意
                                                       164. 香氣與馨香之氣
                                                       165. 帕子蒙臉的靈意
                                                       166. 光從黑暗裏照出
                                                       167. 沒有後悔的懊悔
                                                       168. 保羅真氣貌不揚
                                                       169. 希伯來與以色列
                                                       170. 筐子縋下脫大險

                                      171. 保羅被提三層天

                                                              讀經 林後12:1-2
                                  "我自誇固然無益, 但我是不得已的. 如今我要說到
                                        主的顯現和啟示. 我認得一個在基督裏的人,
                                                  他前十四年被提到三層天去.
                               或在身內, 我不知道; 或在身外, 我也不知道, 只有神知道."

      保羅被提三層天, 何時被提? 據保羅說是前十四年(林後12:2), 他在另外一封書信也提到
十四年, 那就是過了十四年, 我同巴拿巴又上耶路撒冷去."(加2:1), 這應指是去参加耶路撒冷
大會而言(徒15:1-11). 這 "前十四年" 應從何時算起? 查保羅於主後57-59年之間寫哥林多後書,
依此往前推十四年, 應是主後43-45年之間, 那時保羅究在何方? 這可從加拉太書第一章, 保羅
光照歸主以後的行程找到答案:
       1. 在大馬色路上, 蒙主光照, 悔改歸主後, 留在大馬色傳道(徒9:20)
       2. 獨往亞拉伯靈修(加1:17)
           說明往亞拉伯前沒上耶路撒冷見眾使徒, 後又回大馬色.
       3. 後又回大馬色(加1:17)
           反對他頑梗的猶太人要捕捉殺害他, 門徒夜間用筐子, 把他從城牆窗户中縋下去
           脫險(徒9:25)
      (以上 2. 3. 應插入 徒9:22-23 中間, 以補路加記述之遺漏)
       4. 悔改歸主後三年才首次上耶路撒冷(加1:18, 徒9:26-29)
       5. 為逃避頑梗猶太人追殺, 先到該撒利亞, 再返原鄉大數隱居(徒9:29-30)
       6. 安提阿教會的巴拿巴, 不遠千里到大數找保羅作同工, 保羅在安提阿住了一年
           (徒11:24-26)
       7. 保羅與巴拿巴帶着安提阿教會信徒捐款到耶路撒冷去, 這是保羅歸主後, 第二次
           到耶京(徒11:30)
       8. 保羅與巴拿巴於安提阿, 奉聖靈差遣, 赴小亞細亞一帶第一次海外宣道(徒13:1-3)
       9. 第一次海外宣道之旅結束, 回安提阿, 因摩西律法之爭, 再一同上耶京参加耶路撒冷
           大會(加2:1-2, 徒15:1-4)

      從保羅悔改歸主後上述行程推測, 他最可能被提三層天的時地如次:
       1. 獨往亞拉伯靈修時(加1:17)
       2. 返原鄉大數隱居時, 約在主後43-45年之間(徒9:29-30)

                                   172. 第三層天是何意

                                                          讀經 林後12:1-2
                                                                   (仝上)

  I. 猶太天觀:
     猶太人自古以來, 即以多數字稱天為 "諸天(Heavens)," 從不以單數字稱 "天(Heaven)."
希伯來文舊約聖經均用 "諸天(Heavens)," 共398次. 荚文舊約聖經在詩篇有三處用 "天(Heaven)"
但原文是指雲而言, 非指天.
     所羅門王在奉獻聖殿大典上說, "看哪! 天和天上的天尚且不足你居住的"(王上8:27)
這句話原文是 "看哪! 諸天和諸天上的諸天尚且不足你居住的." 可見猶太人對天一向的看法,
與眾不同. 此外, 猶太人相信人去世時, 靈魂是經過諸天才到神那裏; 保羅也說過主耶稣遠升
諸天之上的話(弗4:10).

  II. 天有幾層:
       天究竟有幾層? 猶太人傳統中也說不出一個確實數字, 但是保羅有被提到三層天的
特殊經歷. 天可能不止三層, 保羅只是到過第三層而已. 至有多少層, 每層如何劃分, 除神以外,
無人知曉. 歸納近世科學解經家不同答案如次:
       (I) 答案一:
             1. 第一層天 - 雀鳥飛翔的天空.
             2. 第二層天 - 太陽與九大行星運轉的天.
             3. 第三層天 - 恆星所在的天.
     (II) 答案二:
             1. 第一層天 - 太陽與九大行星運轉的天, 即太陽系的天.
             2. 第二層天 - 無數恆星的天, 即恆星的天.
             3. 第三層天 - 恆星以外一層, 科學家尚未發現, 即天外天或未知的天.
   (III) 答案三:
             1. 第一層天 - 太陽系的天, 九大行星繞太陽運轉.
             2. 第二層天 - 無數恆星的宇宙, 太陽在恆星的宇宙中, 極為重要.
             3. 第三層天 - 星雲的天(Galaxy), 含銀河在內, 科學家稱外宇宙.
   (III) 答案四:
             1. 第一層天 - 太陽系的天, 九大行星繞太陽運轉.
             2. 第二層天 - 昴星座的天, 太陽與恆星繞昴星運轉的天.
             3. 第三層天 - 昴星座與銀河星座繞人尚不知宇宙中心運轉的天, 不知名的天.
    最後, 第三層天中心與其他宇宙中心繞着神的寶座運轉.

                                    173. 三層天樂園天堂

                                                            讀經 林後12:2-4
                                                                 (自行查閱)

      第三層天原文 Tritou Ouranou; 樂園原文 Paradeisos, 英文 Paradise; 至天堂, 中文新約只
在來9:24及彼前3:22出現過二次, 這兩處所譯 "天堂" 的原文, 中文新約其他各處均 譯作 "天."
不知早年中文譯者偏要在那兩處改用佛教名詞 "天堂." 天、天上或那兩處的天堂, 原文都是
Ouran, 即一般人向上指的高空為天或天上. 兹將第三層天、樂園及天堂, 分別說明如次:
   I. 第三層天:
      保羅於林後12:2說, "被提到第三層天," 在林後12:4又說, "被提到樂園." 由此看來,
第三層天是否就是樂園? 還是樂園在第三層天內或在第三層天之上(第四層天)? 多數解經家
認為兩者應在同一處, 但名稱不同.

  II. 樂園:
       保羅所說樂園, 既與第三層天相同, 自非指世界樂園而言. 主耶稣釘十字架時, 曾對
悔改的強盗說, "今日你要同我在樂園裏了."(路23:43), 主說的樂園自非地上的樂園, 一定是指
天上的樂園, 亦即與保羅被提到的樂園相同. 約翰在拔摩孤島看到異象時, 也曾提及 "得勝的,
我必將神樂園中生命樹的果子賜給他吃(啟2:7), 他所見樂園當然也是天上的樂園, 而非地上的
樂園.
      保羅被提到樂園, 竟聴見他聴不懂, 隱秘而人不可說的言語, 表示樂園與世界不同,
生活各異, 言語不通. 保羅精通希伯來文和希拉文, 相信他的拉丁文也不錯, 他的家鄉大數,
在羅馬帝國時代, 是個非常繁榮的商港, 萬商雲集, 以上三種語言通行, 保羅身居其中, 耳濡
目染, 自能通曉. 但他不懂樂園的隱秘言語, 足見樂園通用言語不是以上三種語言, 而是神賜
的另種言語, 亦稱天上的言語, 世人從未學過, 也不了解.
      樂園一詞本是波斯語, 原意 "王家公園," 希拉文舊約聖經曽用過此字三次, 但均不譯
"樂園," 可舵是為了避免與伊甸圉和人死後去的樂園混淆, 舊約三處不同譯名如次:
       1. 尼2:8: 譯 "王園林"(波斯王園林)
       2. 傳2:5: 譯 "園囿"(所羅門王的園囿)
       3. 歌4:16: 譯 "園"(所羅門王的園)
      樂園與伊甸圉同義, 伊甸原意喜樂, 亦有學者指出, 伊甸波斯語意平原, 伊甸圉意即
平原上的花園, 創2:15 並非把伊甸圉作專有名詞, 只是說神在東方的伊甸設立了一個圉子.

 III. 天堂:
        天堂原文與天或天上相同, 天堂一詞既與天上相同, 則與樂園無甚區別. 若脫樂園
是在天上, 則天上廣泛的概念, 不能指定一有限的地方. 樂園是在天上, 即在第三層天, 這是
神准許保羅能到的地方, 即聖徒離世後要去地方. 如前所言, 天堂乃佛教所用名詞, 來9:24及
彼前3:22兩處, 實不宜譯作天堂, 混淆視聴.

                                    174. 保羅身上一根刺

                                                               讀經 林後12:7
                                        "又恐怕我因所得的啟示甚大, 就過於自高,
                                                   所以有一根刺加在我肉體上,
                                        就是撒但的差役, 要攻擊我, 免得我過於自高."  

   I. 身體疾病:
      使徒保羅說, "有一根刺加在我肉體上," 究竟何意? 是否指身體的疾病, 解經家對此
看法不一, 所有解釋都很難令人滿意, 至那一根刺是甚麽, 也無人能提出足夠證明確認. 歸納
一般揣测如次:
       1. 眼疾(加4:13-15) - 眼疾痛苦不堪, 以致面部表情也顯得 "氣貎不揚"(林後10:10).
       2. 急性頭痛.
       3. 癲癇症(羊癲瘋)
       4. 瘧疾
     以上揣测, 認同一者較多, 其餘純屬猜想, 不足採信.

  II. 肉體有刺:
      (I) 肉體身體:
            身體是指可見可摸有骨有肉之軀; 而肉體是指內在的人性, 即犯罪和自私本性.
有關肉體與身體, 使徒保羅於羅馬書第八章中, 有精闢的論述, 請自行查閱.
            使徒保羅肉體上一根刺的痛苦, 顯然是他那老自我的痛苦, 而非身體上的疾病.
林後11:23b-33 保羅的痛苦記錄中, 他詳述為主傳福音受盡折磨痛苦, 但沒有一項是身體疾病
的痛苦, 足證保羅不重視身體疾病, 即使有病亦不以為苦, 可能保羅身體健壯, 除眼疾外, 無甚病痛.

     (II) 究係何刺:
            保羅肉體上一根刺, 究係何刺? 他自己已明白回答, 毋庸我們猜测, 他說那根刺
"就是撒但的差役, 要攻擊我."(林後12:7b), 所以他肉體上那根刺就是撒但的差役, 和差役攻擊.
至於撒但的差役如何攻擊他, 保羅未進一步說明, 很可能是林後11:23b-33所列他所受的苦難.

   (III) 面對肉刺:
            保羅曾為這肉體上的刺, 三次求主拔除, 可見他受撒但差役的攻擊, 不止一次,
而是不斷的. 神准許撒但差役不斷攻擊他, 有其崇高目的, 那就是免得他過於自高(林後12:7c).
保羅每遭遇苦難時, 他都認為是受到撒但差役的攻擊, 就立即謙卑下來. 這差役似乎跟隨保羅,
週遊佈道, 當保羅想高抬自己時, 撒但差役就刺他一下, 使他難過或灰心, 馬上謙卑下來.
"免得保羅過於自高" 是神在他身上長刺目的, 不是撒但刺他的目的, 撒但刺他, 是妻他
難過或灰心, 所以撒但用盡各種苦難刺他. 所幸保羅是屬靈的人, 他雖被刺, 感到痛苦,
但不灰心, 反而迎合神的心意, 立即謙卑下來.
            保羅有刺在身, 痛苦不堪, 曾三次懇求主將刺拔除, 但主不用消極方法只拔除刺,
而用積極方法賜他夠用的恩典, 使他有能力對付這刺, 所以主說, "我的恩典夠你用的, 因我的
能力, 是在人的軟弱上, 顯得完全"(林後12:9).

                                   176. 以弗所書寫給誰

                                                              讀經 弗1:1
                                      "奉神旨意, 作基督耶稣使徒的保羅, 寫信給
                                     在以弗所旳聖徒, 就是在基督耶稣裏有忠心的人."

      從經文看來, 應是寫給以弗所聖徒無疑, 但解經家有不同看法, 分述如次:
       I. 古巻無以弗所名:
           研究聖經原文學者都知道, 本書聖經古巻有很多並無以弗所這個地名, 所有英文的
新譯本均在本節下加註解, 本書是寫給 "所有聖徒, 就是在基督耶稣裏有忠心的人."
我們的中英文聖經是依有 "以弗所" 的聖經古巻翻譯出來的, 所以認為保羅這封信
是寫給以弗所教會的. 但聖經學者對此仍有下列疑問:
            1. 若是寫給以弗所教會的, 為何不像其他書信也談論以弗所教會組織和教會情況?
            2. 保羅曾在以弗所達三年之久, 定有許多友好, 何以不像其他書信, 問候教會友好?
            3. 以弗所書、歌羅西書、腓立比書和腓利門書, 合稱監獄書信. 除本書外, 其餘
                三書都是保羅與提摩太聯名寫的, 顯然本書不是寫給以弗所教會, 而是一封公函.

      II. 以弗所書是公函:
           古巻中 "以弗所之有無," 解經家解釋如次:
            1. 以弗所書不是寫給以弗所聖徒的信, 而是給各教會共同誦讀的公函, 也可說是
                以弗所及附近地區各教會的地區公函, 由保羅派專人推基古送交各教會.
            2. 本書弗1:1 "在以弗所(En Efeso)" 原是空白, 公函送達各地區的教會時, 主持人
                抄下一份, 並於空白處填上該教會名稱, 至為簡便. 歌羅西書 4:16 "你們也要唸
                從老底嘉來的書信," 這信應是那以弗所公函, 不能稱老底嘉書信.
            3. 本書後人何以稱 "以弗所書?" 因以弗所是當日亞西亞省首府, 其中與保羅宣逼
                有關城市計有以弗所、歌羅西、老底嘉、士每拿、撒狄、非拉鐵非、推羅推拉、
                別迦摩等, 因以弗所係省府, 這封公函在收集納入新約聖經時, 必需有一名稱,
                乃稱之為 "以弗所書," 最為恰當.

                                   177. 信主耶稣神預定

                                                                讀經 弗1:4
                                    "就如神從創立世界以前, 在基督裏揀選了我們
                                             使我們在祂面前成為聖潔, 無有瑕疵."

      本節經文引發神學界對人信主耶稣是完全由神的事先預定, 抑是完全由人的自由意志,
激烈爭辯多年, 各執一詞, 互不相讓, 迄無定論. 事實上, 人的任何理論都帶有 "地上的偏見"
而非"天上的看法." 兹將各派主張, 分述如次:
       I. 神事先預定:
          主張人信主耶稣完全由神的事先預定者, 指出人信主耶稣而蒙恩得救, 乃因神早就
預定他們要得救, 神有完全權柄, 使人信耶稣, 人在暗中引導中, 走進神的預定中. 正如保羅
所脫, "神從創立世界以前, 在基督裏揀選了我們."(弗1:4); 他又脫, "因為他預先所知道的人,
就預先定下效法他兒子的模樣…預先所定下的人, 又召他們來, 所召來的人, 又稱他們為義."
(羅8:29-30); 路加亦記, "凡預定得永生的人都信了."(徒13:48). 這些經文予預定論者強力支持.
事實上, "神的預定" 不過是指神預先知道一切, 祂預先知道誰會相信, 誰又會拒絕,
接受救恩的人便納入神的預定得救者的數目中而已.

     II. 人自由意志:
          主張人信主耶稣完全由人的自由意志者, 指出若人信耶稣是神預定, 神便侵犯人的
自由意志, 人對得救與滅亡就無義務與責任; 這樣, 人若不信耶稣, 就不應受滅亡的刑罰. 人若
自由意志決定信不信耶稣, 人便要面對 "信者褥永生, 不信者滅亡" 的後果.

    III. 神前成聖潔:
           本節保羅所說, "神揀選了我們, 使我們在祂面前成為聖潔," 是以 "成為聖潔" 為神
揀選的目的, 而不是揀選人蒙恩得救, 意即, 人得救後, 神在得救的人當中, 特别揀選比較爱主,
比較追求的信徒, 成為聖潔, 使過高級屬靈生活, 與得救無關.

     總而言之, 人得救與否是自由意志抉擇的, 而人的自由抉擇是神預知的, 祂預先知道誰會
接受救恩, 但祂不侵犯人的自由意志, 强迫人接受. 那些神預知會接受的人, 便進入神預定中,
正如彼得云, "主不願有一人沉淪, 乃願人人都悔改."(彼後3:9); 又如保羅曾對提摩太說, "祂是
萬人的救主, 更是信徒的救主."(提前4:10). 主既是 "萬人的救主," 則誰都可以相信耶稣面得救,
但預知誰信誰不信; "更是信徒的救主" 那些相信耶稣者, 便進入神預定得救人數中, 直至數目
滿足為止(羅11:25).

                                    178. 魔鬼空中掌權者

                                                                 讀經 弗2:2
                             "那時, 你們在其中行事為人随從今世的風俗, 順服空中
                                掌權者的首領, 就是現今在悖逆之子心中運行的邪靈."

      本節保羅已明白指出空中掌權者的首領, 就是現今在悖逆之子心中運行的邪靈, 很明顯
是指魔鬼撒但而言. 魔鬼是空中掌權者的首領, 解經家解釋如次:

      魔鬼佔據地球上的空中, 在神與人之間作惡, 阻礙神與人的交通, 向神控告人, 控告約伯
就是明顯一例; 啟示錄 12:10 也指出, 魔鬼在神前晝夜控告信徒; 魔鬼更使信徒懷疑神的慈爱,
使信徒對神失去信心.

      法利賽人稱魔鬼為鬼王, 名為別西卜(路11:14-15); 耶稣稱之為這世界的王(約12:31); 
保羅則稱之為這世界的神(林後4:4); 彼得揭露撒但的行踪為遍地遊行(彼前5:8), 此與保羅說
魔鬼是空中掌權者, 並無矛盾, 因空中是魔鬼的大本營, 地上是魔鬼的活動地.

      據神學家推論, 魔鬼先是在天上, 原是天使長之一, 因背叛神被逐空中, 但活動範圍擴及
地上. 直至末日, 主耶稣降臨空中時, 逼使魔鬼及其附從下到地上, 地上開始發生空前大災難,
直等到主耶稣率領千萬聖者再降臨地上為王時, 魔鬼被捆绑丟入無底坑, 拘禁千年之後, 魔鬼
獲釋, 惜惡性不改, 仍悖神害人, 终於末日大戰慘遭徹底殲滅, 魔鬼再度被俘, 扔入硫磺火湖中
受永刑, 哀哭切歯, 直到永永遠遠,

      有關魔鬼墮落經文如次:
       1. 以賽亞書14:3-20
       2. 以西結書28:11-19
       3. 路加福音10:18
       4. 啟示錄19:11-20:10

      以賽亞書及以西結書所述, 暗指魔鬼的墮落; 啟示錄約翰在拔摩孤島異象中所見, 乃魔鬼
墮落的真情, 對魔鬼的終結永刑, 說得最悬透徹. 請参閱佈樂格讀經孔記 28. 撒但是阿方神聖.

                                   179. 神與以色列諸約

                                                                 讀經 弗2:12
                                "那時, 你們與基督無關, 在以色列國民, 在所應許的
                                   諸約上是局外人, 並且活在世上沒有指望, 沒有神."

   I. 應許諸約:
      諸約就是神在古時與以色列列祖所立的約, 以色列人都明白約的意義, 即雙方在某
一事上, 同意並且遵守規定, 以達成一定的目的. 聖經並未明言神與以色列列祖立過多少約,
從保羅書信中, 可找出有關諸約經文如次:
       1. 諸約都是他們的(羅9:4)
       2. 那兩個婦人就是兩約(加4:24)
       3. 神預先所立的約不能被律法廢掉(加3:17)
       4. 所應許的諸約(弗2:12)

 II. 列祖諸約:
      希伯來書多次提及諸約, 且宣告, "耶稣作了更美之約的中保"(來7:22), 西方解經家
列出諸約表, 有八約的, 有七約的, 均含新約在內, 所以, 以色列列祖諸約, 只有七或六約. 兹將
諸約列述如次:
       1. 亞當之約:
           人犯罪後, 神應許 "女人的後裔要傷蛇的頭."(創3:14-19), 同時, 也宣告亞當、
夏娃、蛇與地日後的境況. 但本段經文無 "約" 字字樣.

       2. 挪亞之約:
           神用洪水滅世後, 向挪亞應許不再用洪水滅世(創8:20-9:27), 神明白宣告, 我與
你們立約, 且是永約, 並以虹為立約記號, 且神每見雲彩出現, 便記念祂與人和動物所立的約
(創9:11-13, 16),

       3. 亞伯拉罕之約:
           神選召亞伯拉罕, 對他多次宣告要赐给他的福(創12:1-3, 13:14-17, 15:1-5),
但只有一處明顯提及立約, 且稱為永遠的約. 神要立他作多國之父, 神要作他和他後裔的神,
並要把迦南地賜他和他後裔永遠為業(創17:9-10), 這約摩西稱以撒之約和雅各之約(利26:42).

        4. 摩西之約:
            神在西乃山對摩西宣告祂的律法前, 曾對摩西說, "如今你們若實在聴從我的話,
遵守我的約, 你們要歸我作祭司的國度, 為聖潔的國民."(出19:5-6). 接着, 出埃及記20-31章
都是神吩咐摩西要傳遞給以色列人的律例, 含道德律(十誡)、社會律與宗教律(祭祀)等.
後摩西在申命記中宣告這些都是神與曠野中的以色列人所立的約(申5:1-3),
這約是在火中立的, 所以火是這約的記號. 希伯來書作者引用耶31:32的話說, 神與以色列人
曾在出埃及後立約, 就是指此經文而言.

        5. 應許地約:
            又稱巴勒斯坦約或申命記約, 此約與神在西乃山所立的約不同(申29:1), 這約是
因神預知他們不守神的律法而被分散萬國, 故在他們進迦南地前, 再立一約, 應許他們再返回
迦南應許地永久居住(申29-30章).

        6. 大衛之約:
             神與大衛立約, 應許他永遠有子孫坐在他的寶座上(撒下7:5-17), 經文中無約字,
但在耶33:20-21稱之為大衛之約, 這約最終繼承者就是神子耶稣基督(路1:32), 所以神與大衛
立約後, 不再與以色列人立任何約, 直至新約來臨實施, 即主耶稣降世成立新約完成救恩時.

         7. 利未之約:
             尼13:29及瑪2:1-9都明示神與利未人立約, 此約在摩西五經中, 應是記在民數記
3, 4 及 8 章有關對利未人的訓言, 他們是代替以色列十二支派所有長子事奉神的.

         以色列人諸約與外邦人無關, 所以保羅說外邦人在神應許諸約是局外人(弗2:12).

                                    180. 長闊高深指何言

                                                                讀經 弗3:18
             中文                   "能以和眾聖徒一同明白基督的愛是何等長闊高深!"
             英文      "many have power, together with all the saints, to grasp
                    how wide and long and how high and deep is the love of Christ,"

      本節 "長闊高深" 解經家一向莫測高深, 不知保羅原意究係指何對象而言, 以下是解經家
不同見解:
    I. 指基督的大愛:
        使眾聖徒明白基督的愛是何等長闊高深. 長闊高深是國人說話自然順序, 原文則為
闊長深高, 英文為闊長高深. 表示基督的愛長如時間歷史, 闊似羅馬領土, 高如窮蒼高天, 深如
地下陰間. 世人只要信基督, 就可享受祂偉大長闊高深的愛.

  II. 指神救人計劃:
       保羅視神救人計劃為奧秘(弗3:4-6), 神救世人不分猶太人或外邦人, 祂的計劃長如
自亞當至現世任何人, 闊不分東西南北, 高至高天, 深至陰間. 任何人均可接受救恩, 同為神的
後嗣, 同蒙應許(弗3:6).

 III. 指神建的靈殿:
       保羅是指神建造的靈殿(弗2:19-22), 這靈殿含猶太人、外邦人、遠處的人、近處的人
(弗2:17), 故可以長闊高深來形容這座偉大的靈殿, 亦即教會, 弗3:17 "基督住在你們心裏"
就是指住在這靈殿而言.

  IV. 指基督住人心:
        保羅是指 "使基督因你們的信, 住在你們心裏, 叫你們的愛心, 有根有基." 結果 "能以
和眾聖徒一同明白基督的愛是何等長闊高深." 即明白基督住在我們心裏的真義, 那是多麽的
長闊高深! 基督住在信徒心裏, 是長於時間, 闊如空間, 高似諸天, 深似海洋. 祂居人心永不變,
也無人能顛覆破壞.
        保羅又說, "並知道這愛是過於人所能測度的"(弗3:19), 表示18是指 "明白基督的愛,"
19是指 "知道基督的愛," 基督住在我們心裏是個奧秘, 追求靈命長進的信徒自不難明白這個
奧秘的.
                                                                (本段完)

                                                           感謝主, 讚美主,
                                                          一切榮耀歸我主,
                                                           哈利路亞, 阿們!

                                                2022年 9月26日佈樂格 台北

輕鬆讀經賞小品(XVII) 161 睡了人初熟果子 - 170 筐子縋下脫大險

  • Last Updated: 10 September 2022
  • Hits: 232

                                   輕鬆讀經賞小品(XVII)
                                                  目錄

                                                       161. 睡了人初熟果子
                                                       162. 教會管理論林後
                                                       163. 神印印我們何意
                                                       164. 香氣與馨香之氣
                                                       165. 帕子蒙臉的靈意
                                                       166. 光從黑暗裏照出
                                                       167. 沒有後悔的懊悔
                                                       168. 保羅真氣貌不揚
                                                       169. 希伯來與以色列
                                                       170. 筐子縋下脫大險

                                     161. 睡了人初熟果子

                                                               讀經 林前15:20
                                 "但基督已經從死裏復活, 成為睡了之人初熟果子."

      使徒保羅稱耶稣為 "睡了之人初熟果子," 意即主耶稣是第一個復活的人, 但耶稣在世時,
也曾叫三個人復活, 他們的復活與耶稣的復活有何不同? 又怎會是第一個復活的人?

      主耶稣在世時, 曾叫下述三個人從死裏復活:
       1. 馬利亞弟拉撒路復活(約11:17-32)
       2. 拿因寡婦獨子復活(路7:11-17)
       3. 睚魯女兒復活(可5:35-43)
      以上三人, 主耶稣慈爱燐憫, 行神蹟使他們復活, 但再過幾年, 他們還是會離世再死, 所以
他們不能稱為復活, 只能說是還魂或回靈; 故主耶稣是第一個真正復活的人, 因為真正復活是
活了以後不再死, 而且復活後的靈體, 不受時空及物質限制, 可隱可現, 可食可不食; 而主耶稣
復活後, 就是這樣. 所以, 主耶稣的復活, 是真正的復活, 保羅稱衪為 "睡了之人初熟果子,"

      若主耶稣復活前, 三個再活的人亦稱復活的話, 主耶稣就不是 "初熟果子," 因除這三人外,
舊約時代也有人還魂再生:
       1. 以利亞使寡婦之子還魂再生(王上17:17-24)
       2. 以利沙使書念婦人之子還魂再生(王下4:17-37)
       3. 以利沙死後, 死人因碰到以利沙骸骨再活(王下13:20-21)
       4. 主耶稣釘十字架時, 許多睡了聖徒起來,
           到耶稣復活後, 才從墓中出來, 向人顯現(太27:51-53)
      他們都是還魂, 並不是主耶稣那樣復活不再死.

      所以, 主耶稣的復活是真正的復活, 其他人的再活只是還魂, 以後還是跟常人一樣會死.
主耶稣真正復活了, 以後不會再死, 我們蒙恩, 將來也要享受像主耶稣一樣的荣耀復活不會
再死, 感謝主!

                                    162. 教會管理論林後

                                           讀經 林後3:4-6, 17-18; 5:10, 18-19
                                                                (自行查讀)

      保羅第三次旅行佈道經馬其頓時, 喜逢提多(林後2:12-13), 欣悉哥林多信徒, 已知悔改,
大有進步, 欣慰之餘, 以沉重心情, 於腓立比與提摩太聯名, 寫哥林多後書.
       I. 成書: 主後56年秋, 於腓立比.
     II. 送信人: 提多(林後8:6,16,23, 12:18)
   III. 對象: 哥林多教會.
    IV. 目的: 重建使徒.權柄, 闡明傳道人職責, 並勉勵堅固信徒, 證明自己的使徒身份,
                  順便要求信徒捐款給耶路撒冷教會濟貧.
     V. 寫書原因:
         保羅寫完哥林多前書, 仍留以弗所, 並遣提摩太前往哥林多探視(林前4:7, 16:10-11), 發覺
哥林多教會問題依舊, 且有假使徒出現(林後11:13), 更加嚴重. 保羅乃親往哥林多探訪(林後2:1),
此行並不愉快, 受盡侮辱, 返以弗所後, 即寫封嚴厲的信(林後2:4), 交提多帶去(林後7:5-16), 以後
保羅離以弗所往特羅亞及馬其頓會提多(林後2:12-13), 提多喜告哥林多教會痛切悔改, 大有進步,
保羅欣慰之餘, 以沉重心情, 與提摩太聯名, 寫本書.
   VI. 鑰字: 傳道、職份、患難、安慰
  VII. 特點:
         (I) 敘述雖較凌亂, 但充份流露喜、怒、哀、樂感情, 感人至深.
       (II) 為證明使徒身份, 多作自傳性敘述, 研究保羅生平, 不可或缺.
     (III) 透露罕知軼事*, 補使徒行傳不足(林後11:22-23, 23b-28, 32-33; 12:1-4, 7-9).
      (IV) 教義闡釋精闢:
              傳道職份(林後2:12-6:16),兩約對比(林後3:4-18), 基督台前審判(林後5:10-11),
              信徒捐獻(林後8-9章).
        (V) 教牧方面論述, 較教牧書信還要詳盡.
                                   *保羅軼事
               林後11:22-23a   他是希伯來人、以色列人
                                            亞伯拉罕的後裔
                                            基督的僕人(我更是)
                林後11:23b-28   受盡苦難
                  林後11:32-34   信徒用筐子從窗口
                          (徒9:25)   把他從城牆吊下, 脫險逃生.
                      林後12:1-4   被神提到第三層天經歷.
                      林後12:7-9   一根刺加在他肉體上
                            徒22:3   他原是猶太人, 生在大數,
                                            在迦瑪列門下受教.
                       徒9:25-29   生下來就是羅馬公民.

                                   163. 神印印我們何意

                                                           讀經 林前15:20
                               "他又用印印了我們, 並賜聖靈在我們心裏作憑據."

      新約聖經中, 多次提到 "印" 或 "印記," 這當然是抽象靈意, 但有其過去歷史及民間習俗
背景如次:
       I. 聖經記載:
          (I) 舊約用印:
                1. 遠在古時, 埃及和巴比倫就有用印之舉, 埃及法老曾把打印的金戒指戴在
                    约瑟指上, 以示约瑟在國中居二, 一人之下, 萬人之上, 有絕大的治國權力.
                    (創41:42).
                2. 猶太人很早就知道用印, 如猶大把印交給假裝妓女的媳婦他瑪作押
                    (創38:17-18).
                3. 耶洗别擅用亞哈王印宣告拿伯有罪, 拖出石頭打死(王上21:7-10).
                4. 波斯王亞哈隨魯用戒指在御旨文告上蓋印, 以示不能更改(斯3:12, 8:8-10).
        (II) 新約用印:
                1. 神為信耶稣的人印上印(約3:33)
                2. 耶稣宣告父神印證他, 以示真實無訛(約6:27)
                3. 保羅帶捐款到耶路撒冷, 他說 "在這善事上蓋印" 以示交付清楚(羅15:28)
                4. 保羅說 "哥林多信徒是他作使徒印證"(林前9:2)
                5. 聖靈是信徒印記(弗1:13)
                6. 信徒受了聖靈的印記(弗4:30)

  II. 印記用途與類別:
       新約時代以色人對印記用途與類別約有下列三種:
      (I) 宗教印記:
            猶太男孩出生後八天, 即由父親為他行割禮(利12:3); 嬰兒受割禮滿了潔淨日子
四十天, 父親要帶他上聖殿獻給主, 同時由祭司檢驗, 頒發蓋印證書, 以示完成宗教律法手續.
因此, 有人認為聖靈對信徒的印證, 是指洗禮歸主而言(羅4:11-12 亞伯拉罕的印證).
    (II) 主人印記:
           羅馬習俗, 買奴僕或僱用終身管家時, 主人即帶奴僕或管家到廟裏去, 在他們的
左臂上蓋上主人名號的烙印, 烙印終身不褪, 以示這奴僕或管家永久屬主人, 因此, 他們無法
逃離主人, 也無人敢收留或強搶他們. 保羅在羅馬獄中, 從同監阿尼西母臂上烙印, 發現他是
好友腓利門家逃僕, 因此, 帶領阿尼西母歸主, 且修書保送他回主人家, 一時傳為佳話.
   (III) 保證印記:
            羅馬帝國商人運送貨物出口時, 均在貨物上封印, 只有購貨人有權啟封. 主耶稣
埋葬墓中時, 羅馬巡撫彼拉多即在墓門加封, 並派兵丁把守, 除彼拉多外, 無人能揭封, 因封上
有彼拉多的名. 啟示錄第五章亦提及封印書卷, 以示保密之意..
            基督徒信耶稣後, 神即在他們心中加印, 以表保證之意. 這封印就是聖靈, 信主後,
主即進入基督徒心中, 作保證印記.
            聖靈賜給基督徒各種恩賜, 也是聖靈的印記.

                                   164. 香氣與馨香之氣

                                                         讀經 林後2:14-15
                                "感謝神常帥頷我們在基督裏誇耀, 並藉着我們
                                        在各處顯揚那因認識基督而有的香氣.
                                      因為我們在神面前, 無論在得救的人身上,
                                         或滅亡的人身上, 都有基督馨香之氣.

      使徒保羅在他的書信中, 曾提及下列三種香氣, 但中文聖經未能精確譯出, 加以分别:
       I. 香氣(Fragrance):
          這種香氣是普通的香氣, 可說是小香氣, 14節 "因認識基督而有的香氣." 就是這種
香氣, 原文 Osme 指一般食物或焚香的香氣.

     II. 馨香之氣(Aroma):
          這種香氣是特别的香氣或優美的香氣, 原文 Euodia, 指優美令人陶醉的香氣,
基督所有的香氣都是這種優美醉人的馨香香氣.

   III. 聯合香氣(Fragrant):
          這種香氣是馨香之氣的一種, 是聯合的香氣, 丳5:2 譯 "馨香," 似不妥, 因原文 Osmen
是上述兩種香氣合成的香氣, 譯馨香只譯出一半, 要恰切譯出, 確實不易, 這是基督徒與基督
聯合為一, 所發出共同特别, 面優美醉人的香氣.,

      保羅所說香氣, 有其羅馬歷史背景, 當羅馬軍隊遠征凱旋歸來時, 他們帶着戰俘一同回來,
凱旋大軍受沿途民眾歡迎時, 會聞到焚燒埃及香枝的香氣, 使將士覺得是種勝利的享受; 同時,
各省市政府也在歡迎時, 預備一輛焚燒各種不同香枝的花車, 使花香與香枝兩種不同香氣混合
成一種令人陶醉的香氣. 等到凱旋大軍進入羅馬城市, 狂歡的羅馬歡迎群眾, 焚燒更多的香枝,
拋擲更多的香花. 這種香氣, 戰勝者聞之至樂; 被俘者聞之至苦, 因他們可能被斬首或受極刑.
故保羅說, "在這等人, 就作了死的香氣叫他死; 在那等人, 就作了活的香氣叫他活.(林後2:16).
就是根據這個事實說的, 表示基督帥頷我們, 以戰勝者姿態, 四處顯揚基督馨香之氣, 這香氣
顯然是指基督徒過得勝聖潔生活而言.

                                    165. 帕子蒙臉的靈意

                                                              讀經 林後3:13
                                                   "不像摩西將帕子蒙在臉上,
                                        叫以色列人不能定睛看到那將廢者的結局."

      本節背景, 出34:29-35 有詳細記載, 當時摩西上西乃山接受神頒十誡, 四十晝夜蒙神光照,
到他下山時, 面皮發光, 自己都不曉得, 可是以色列人連亞倫在內, 都看見摩西面皮發光, 感到
害怕. 摩西和以色列人說話, 傳遞神信息時, 是敞着臉的, 說完話後, 才把帕子蒙上臉, 再回到
神那裏去. 當他與神說話時, 再揭去帕子, 蒙神光照, 使面皮再度發光.

      摩西想已知道自己面皮發光, 這光是由神的光反照而來, 亚非由摩西臉上自發的; 而反照
的光是不能持久的, 很快就會消失. 摩西在臉上的光消失前, 把帕子蒙上, 不讓以色列人看見
他臉上的榮光消失在人前, 目的在維持以色列人對他臉上榮光的尊崇.

      保羅於此以神學思想闡釋 "帕子蒙臉" 的靈意, 認為榮光在摩西臉上是代表律法效力的
存在, 是短暫的. 以色列人開始接受神頒佈律法時, 並不明白神頒佈律法目的, 也看不到律法
將來會消失, 而為恩典所代替. 保羅稱摩西的律法為 "將廢者," 意即將來不再需要這種律法,
原文 "將廢者" 意在消失中、逐漸消失和漸漸退去(林後3:7), 他接着又把 "帕子" 表以色列人
傳統的盲目, 幸這種律法中的盲目, 已在基督恩典中廢去(林後3:14).

                                    166.光從黑暗裏照出

                                                               讀經 林後4:6
                               "那吩咐光從黑暗裏照出來的神, 已經照在我們心裏,
                                    叫我們得知神榮耀的光, 照在耶稣基督的面上."

      神創造宇宙時, 是否也包括創造光在內, 這是個很有趣的問題, 值得深入探討.

      首先, 依創世記第一章記載, "神說, 要有光, 就有了光."(創1:3), 亚不像以下的記述 "神造
出空氣," "神造了兩個大光," "神造出大魚," "神造出野獸," 和 "神造男造女," 等, 都有 "造" 字,
只是對光, 並沒說 "造光," 而是用命令語氣 "吩咐," 使光出現.

      使徒保羅深明箇中奧秘, 所以不說 "神創造光," 而是說 "神吩咐光從黑暗裏照出來." 這裏
的光, 科學解經家在過去數十年, 曾試圖以下列各種方法, 加以解釋:
       1. 學者解說:
          (I) 第一說:
               有人說這是北極光(Aurora), 地球北半球晚上能看見的奇妙光輝, 北極光又稱為
宇宙光, 這種光並非出自太陽, 而是存於宇宙的另一種光輝. 神在創造的第一天, 就吩咐這種
宇宙光從黑暗中, 即空虛混沌和黑暗狀態中, 照耀到地面上, 以作神造物的準備. 所以, 宇宙光
這種光, 神在創造時期就造好了(創1:1).
         (II) 第二說:
                神說, 要有光, 就有了光. 其實在創世記第一章第一節創造時期中, 神已造好了
太陽, 是在第二節秘密轉變為空虛混沌之後, 故地球一度為黑暗籠罩; 神在第三節, 開始復造
一叨時, 才首先神吩太陽衝破黑暗, 照耀大地, 作神復造萬物準備, 直到第四天才整頓日月星
三光的運行規律程序.
       (III) 第三說:
                除太陽外, 宇宙中還有很多不同的光, 如月光、星光、慧星光、流星光、北極光
和宇宙光等, 宇宙光絕對不是從太陽來的. 至北極光是否與太陽有關, 科學家仍在研究爭論中.

     I1. 聖經啟示:
          (I) 眾光之父(雅1:17):
                雅各稱神為眾光之父, 表示光有很多種, 神為所有光的光源, 足見太陽光不是
世界上唯一光源.
        (II) 神就是光(約1:1-14):
               使徙約翰說神就是光, 表示光來自神, 神把祂的光分出來, 就成為世上各種不同
的光; 正如神把祂的能力分出來, 就成為各種不同能力一樣.
      (III) 吩咐有光(創1:3):
             "神說, 要有光, 就有了光." 种並非用創造方法, 而是用吩咐方式, 把自己的光
賜給世界, 世界就有了光明, 衝破黑暗.
              神吩咐 "從黑暗照出來的光," 末必是太陽的光, 而可能是神預備的另一種光,
正如神在埃及降十災時, 預備一種黑暗, "這黑暗似乎摸得着(出10:21), 但以色列人居住的
歌珊地却陽光普照, 一片光明.
       (IV) 聖靈運行(創1:2):
              創世之初, 神預備的光, 照耀混沌黑暗的大地, 配合聖靈運行, 使萬物有新的
秩序, 今日這種光, 在屬靈上, 也照耀人心, 使人得新生.

                                    167.沒有後悔的懊悔

                                                            讀經 林後7:10
                              "因為依着神的意思憂愁, 就生出沒有後悔的懊悔來,
                                         以致得救, 但世俗的憂愁, 是叫人死."
                "Godly sorrow brings repentance that leads to salvation
                  and leaves no regret, but worldly sorrow brings death."

      本節經文因譯文欠妥, 難以理解, 尤其 "沒有後悔的懊悔" 更不知所云. 懊悔(repentance)
原文 Meta-Noeo 應譯 "悔改," 此字新約均譯為悔改, 原意為 "心意的轉變" 或 "人生的轉變."
施洗約翰傳 "悔改之道"(太3:2), 用的就是此字, 故本節譯作 "懊悔" 欠妥. 所以應統一改譯為
"悔改." 本節 "沒有後悔的懊悔" 改譯 "沒有後悔的悔改" 就清楚明白了.

      後悔的原文 Mata-Melomai 意即 "主觀判斷或主觀決定的改變(但不是心意或人生的轉變),
即浴語所說 "知錯," 而非 "悔改." 因此, 悔改可解釋為 "悔悟即改;" 後悔可解釋為 "悔而不改."
如彼得軟弱犯罪, 後來 "悔悟即改;" 至存心犯罪的賣主猶大則 "悔而不改" 上吊去了, 差別很大.

      施洗約翰曾大聲疾呼, "你們要結出果子來, 與悔改的心相稱"(太3:8), "悔改的心" 原文為
Meta-Noia 有悔改的人必須有悔改行動配合之意, 但後悔的人, 雖一時知錯, 瞬即忘記不改.

      使徒保羅本節所說, "沒有後悔的悔改," 是有一種非常真確而肯定的悔改, 在這種悔改的
狀態中, 不帶 "後悔" 的不可靠的轉變, 既悔改歸正, 就不重作罪.人.

                                     168. 保羅真氣貌不揚

                                                            讀經 林後10:9-10
                                     "我說這話免得你們以為我寫信是要威嚇你們.
                                     因為有人說, 他的信又沉重, 又利害, 及至見面,
                                                  却是氣貌不揚, 言語粗俗的."

      哥林多教會中的反對派, 經常興風作亂, 擾亂教會, 對使徒保羅尤不尊重, 污衊詆毁, 打擊
作梗, 無所不用其極. 所以保羅於本書中, 多次作出強有力自辯, 證阴他是配得牧養教會的人,
尤其強調自己的使徒身份(林後12:11-12). 但反對他的人竟用低下卑鄙手段, 對他作人身攻擊,
說他氣貌不揚, 言語粗俗. 保羅真的是氣貌不揚, 言語粗俗; 還是容貌端正, 口才犀利? 不妨從
聖經記載探討, 找到正確答案:
      I. 口才犀利抑言語粗俗:
         從使徒行傳記載, 證阴保羅是一位大有辯才, 詞鋒犀利的傳道人:
          1. 保羅在大馬色光照歸主後, 曾在耶路撒冷傳道, 與說希臘話的猶太人講道辯綸,
              駁倒猶太人, 猶太人恨之入骨, 亟欲殺之(徒9:29).
          2. 保羅與巴拿巴於路司得傳道時, 因為醫好一生來就是瘸子的人, 當地的人以為
              有神藉着人形降臨, 要向他們二人獻祭, 他們稱保羅為希耳米, 因他領頭說話,
              表示保羅是位能言善道的人(徒14:12).
          3. 保羅在雅典傳道時, 曾在街上與人辯論, 也和以彼古羅和斯多亞兩派學者爭論,
              舌戰群儒, 證明他辯才無礙, 絕非不學無術之輩(徒17:16-18).
          4. 保羅在以弗所會堂與猶太人辯論, 眾人傾聴感動, 都要留他多住些日子, 證明他
              能言善辯, 證道鏗鏘, 怎會是言語粗俗之人(徒18:19-20).
          5. 保羅在以弗所推喇奴學房與頑梗不信猶太人天天辯論, 達二年之久, 足以證明
              他辯才極佳(徒19:9-10).
          6. 保羅在米利都對以弗所長老勸勉的話, 情長意重, 温柔坦誠, 眾人莫不感動淚下,
              依依不捨(徒20:17-35).
          7. 保羅在公會受審申訴, 巧妙利用珐利賽人與撒都該人, 二派信仰茅盾, 水火不容,
              使仇敵自亂陣脚, 相互攻擊, 怎說他是拙口笨舌之人(徒23:1-11).

    II. 容貌端正抑氣貌不揚:
         從新约聖經記載, 證阴保羅容貌端正, 體魄健壯, 絕非氣貌不揚之人:
          1. 保羅在帕弗傳道時, 曾定晴看着一個行法術的以呂馬, 立即看出他內心的罪惡,
              足見他目光銳利, 看透人心(徒13:6-12).
          2. 保羅於路司得傳道時, 曾行神蹟, 叫生來瘸腿的站直, 如果他自己如詆毁他的人
              所說是曲腿歪脚的, 豈不成笑柄(徒14:8-10).
          3. 保羅在路司得被人殘酷石打, 以為他死了, 拖出城外, 當門徒趕來圍着他舉哀時,,
              他竟突然站起, 昂首挺胸, 走進城去, 真是個鐵血硬漢, 勇闖天下, 絕非氣貌不揚,
              畏縮怯懦小人(徒14:19-21).
          4. 保羅與西拉在腓立比傳道被毆打後, 捉拿下獄, 在監中半夜唱詩讚美神, 歌聲
              竟使大地震動, 地基動摇, 監門全開, 鎖鍊脱落, 足證保羅中氣十足, 聲如洪鐘,
              驚天動地(徒16:25-27).
          5. 保羅在辭別特羅亞信徒時, 竟講道講到天亮, 足見他精力充沛, 不覺疲倦, 定有
              過人體力, 儀容不凡(徒20:6-11)
          6. 保羅很可能参加過奧林匹克運動大會(林前9:24-27), 當時大會嚴格規定, 健康
              不佳, 身有殘疾者, 不得作選手, 足證保羅容貌端正, 體魄健壯, 身手敏捷.

      使徒保羅對反對者無端中傷, 批評毁謗, 不予惡意還擊, 反以温柔真情, 説服感化哥林多
反對者. 保羅一向以 "蒙悦納的不是自己稱許的, 乃是主所稱許的."(林後10:18}, 意即自誇己好,
或人批己壞, 都不重要, 唯有主的褒貶才重要, 所以, 人的稱讚或詆毀, 何足掛歯?

                                    169. 希伯來與以色列

                                                             讀經 林後11:22
                           "他們是希伯來人麽, 我也是; 他們是以色列人麽, 我也是;
                                          他們是亞伯拉罕的後裔麽, 我也是.

       使徒保羅自稱是希伯來人, 也是以色列人, 希伯來與以色列究有何不同? 探討析述如次:
        I. 希伯來(Hebrew):
            1. 希伯來之名, 首見於創世記第十四草13節, 迦南人當時稱亞伯拉罕為希伯來人.
            2. 約瑟為埃及宰相時, 埃及人稱以色列十二支派為希伯來人(創43:32).
            3. 列王時代, 非利士人稱以色列軍隊為希伯來人(撒上4:6), 但列王紀上下未再提
                此名, 似不為當時的人重視.
        希伯來是一個民族的名稱, 廣義言.之, 凡由亞伯拉罕生的子孫都包括在內; 狭義言.之,
只有以色列十二支派子孫才稱希伯來民族的人. 希伯來原意 "渡河來的人," 指亞伯拉罕是從
伯拉大河彼岸渡河來迦南的人.

      II. 以色列(Israel):
           指雅各的十二支派子孫而言, 後成一國, 以色列乃成一國之名. 所羅門王駕崩, 國分
南北, 北國稱以色列, 南國稱猶大. 北國以色列先亡於亞述, 以色列人被擄亞述; 接着, 猶大亡
於巴比倫, 猶大人被擄巴比倫. 猶大人被擄七十年後, 波斯王特准猶大人回國, 建猶大省. 以後
他們一直被稱猶太人. 1948年, 猶太人復國, 國號 "以色列." 舊約稱猶大, 新約稱猶太, 同意.
以色列是天使給雅各起的新名(創32:28), 意即 "神的王子," 聖經出現過二千多次,
而猶太一名只出現過七百多次, 其重視程度可見一斑.

           保羅自稱是希伯來人, 並且強調自己是希伯來所生的希伯來人(腓3:5); 又說他是以色列人,
意即他是個非常純粹的以色列人, 是希伯來民族的後裔. 保羅會說希伯來語(徒21:40); 也會說
流利的希拉語(徒21:37), 當時有些猶太人只懂希拉語, 不懂希伯來語(徒6:1). 保羅生在外國的
大數, 哥林多教會反對派認為他不是純種的希伯來族與以色列人, 故抓住這點, 對他作無情的
人身攻擊.

                                    170. 筐子縋下脫大險

                                                         讀經 林後11:32-33
                             "在大馬色亞哩達王手下的提督把守大馬色城, 要捉拿我,
                          我就從窗户中, 在筐子裏從城牆上, 被人縋下去, 脫離了他的手."

      這是哥林多後書中, 使徒保羅自述被捕, 虎口逃生的故事, 他敘述在大馬色傳道驚險經歷,
當時要捕捉殺害他的是反對他頑梗的猶太人(徒9:23), 起因是保羅原本是逼害信耶稣的基督徒,
突然一日之間, 在大馬色捉拿基督徒路上, 蒙主光照, 悔改歸主, 脫胎換骨, 成為為耶稣作見證
的傳道人, 所以, 本來與他同夥要殺害基督徒的猶太人, 恨之入骨, 亟欲殺之而後快.

      處此危局, 保羅的門徒乃籌劃救他脫逃之計, 最後決定, 夜間用筐子, 把他從城牆窗户中
縋下去脫逃(徒9:25).

      綜上觀之, 使徒行傳的記載與哥林多後書保羅的自述, 是否同一事件? 仔細看來, 應是同
一椿事, 為確實捉到保羅, 猶太人請求大馬色亞哩達王手下提督, 帶兵捕捉, 十拿九穩, 使保羅
插翼難飛, 束手就擒.

      大馬色城屬古國敘利亞, 當時由亞哩達王四世統領, 其女嫁給斬施洗約翰的希律安提帕,
後希律安提帕廢妻, 奪其兄希律腓力一世妻希羅底, 希羅底為其兄亞利多布之女. 亂倫污穢,
莫此為甚. 亞哩達王得悉爱女被廢, 一怒之下, 興兵討伐希律安提帕洩憤.

      查亞哩達王四世名腓羅帕底, 為亞拉伯那巴他族最強有力一王, 那巴他是尼拜約的後裔,
而尼拜約是以實瑪利長子(創25:13).

                                                               (本段完)

                                                          感謝主, 讚美主,
                                                          一切榮耀歸我主,
                                                           哈利路亞, 阿們!

                                                 2022年 9月10日 中秋節 台北

                                  

 

輕鬆讀經賞小品(XVI) 151教會管理論林前 - 160 為死人受洗何意

  • Last Updated: 25 August 2022
  • Hits: 219

                                        輕鬆讀經賞小品(XVI)
                                                      目錄

                                                         151. 教會管理論林前
                                                         152. 哥林多書有幾封
                                                         153. 保羅把人分三類
                                                         154. 保羅三訪哥林多
                                                         155. 犯罪信徒交撒但
                                                         156. 基督徒隨便告狀
                                                         157. 夫婦一信一不信
                                                         158. 磬石在曠野行走
                                                         159. 聖靈賜十四恩賜
                                                         160. 為死人受洗何意

                                     151. 教會管理論林前

                           讀經 林前3:9-15, 6:19-20, 10:31, 12:28-31, 14:1, 12
                                                                (自行查讀)

      保羅第二次旅行佈道時, 創立以弗所教會(徒18:1-17), 哥林多位於今日的希臘, 耶穌時代
為羅馬帝國亞該亞省首府, 商業發達, 居民複雜, 計有希臘人、羅馬人、猶太人, 雜居一地,
拜偶淫亂, 係風氣敗壞之地, 城中有希臘女神亞弗羅底(羅馬女神維納斯)神廟.
I. 成書: 主後56年春, 於以弗所.
II. 送信人: 哥林多教會代表團.
III. 對象: 哥林多教會.
IV. 目的: 以基督爱的福音, 矯正信徒錯誤, 及教導教會對付混亂.
V. 寫書原因:
    保羅第三次旅行佈道時, 曾在以弗所逗留三年, 從革來氏處獲悉哥林多教會不齊心合一
(林前1:11), 又從其他信上得知教會問題重重, 乃去信糾正及教導, 其實他先前去過一信, 惜已
遺失(林前5:9), 那信送出後, 保羅發現他們並未悔改, 失望之餘, 稱之為屬肉體教會(林前3:1).
哥林多教會的問題計有: 不齊心合一(林前1:10-12), 淫亂歪風(林前5:1), 彼此相告(林前6:1),
恩賜爭議(林前14:26-28)等.
VI. 鑰字: 合一, 榮耀, 十字架
VIII. 特點:
        (I) 本書篇幅僅次於羅馬書.
       (II) 文體較其他保羅書信簡明易懂.
     (III) 詳論下列教義:
             主的福音(林前1:18-25), 主的聖餐(林前11:17-34), 主的爱(林前13:1-12),
             主的復活(林前15:1-58),
     (IV) 詳論十字架真理, 本書又稱 "十字架書信."
      (V) 揭露使徒時代令人痛心的教會內幕,

                                       152. 哥林多書有幾封

      新約聖經只有哥林多前書與後書兩封, 事實上, 哥林多前書之前應還有一封 "失去的書信"
因林前5:9 保羅說, "我先前寫信绐你們說," 表示還有一封在哥林多前書寫的信, 這一封失去的
書信, 解經家認為林後6:14 - 7:1 是那信的一部份, 那是在哥林多教會初期, 信徒火熱追求靈性
長進的時候.

      此外, 哥林多前書與哥林多後書之間, 似亦有失去的書信. 哥林多後書2:3-4 "我曾把這事
寫信绐你們,…" 解經家認為這信並非哥林多前書, 而似指另外一封遺失的信, 可能是後書最後
四章, 即第10-13章, 那是哥林多信徒認為 "最嚴厲的淚書," 與前面九章寫法, 完全不同.

當新約聖經於主後325年, 尼西亞(Nicea)大公會議公認之時, 現有27卷咸認都是適合教會
所需經典, 其餘保羅遺失書信及次經均未纳入, 表示聖經乃神引導啟示經典, 不致有誤.

                                    153. 保羅把人分三類

                                                          讀經 林前2:14, 3:1
                             "然而, 屬血氣的人不領會神聖靈的事, 反到以為愚拙.
                                並且不能知道, 因為這些事惟有屬靈的人才能看透.
                               弟兄們, 我從前對你們說話, 不能把你們當作屬靈的,
                                    只能把你們當作屬肉體, 在基督裏為嬰孩的."

 

       使徒保羅將世人分為下列三類:
        I. 屬血氣的人:
           指不信神的人, 他們不領會神聖靈的事, 反到以為愚拙, 且不自知.

      II. 屬靈的人:
           指信神的人, 他們有聖靈內住心中, 故稱屬靈的人(羅8:9), 這些人能看透和明白聖靈
的事(林前2:14), 進而能看透萬事(林前2:15), 所以他們是信神的人中, 成熟的人.
所謂看透含檢查、檢驗、查察之意, 表信徒有聖靈內住, 故可明瞭世事真相. 屬靈人
含意有二:
           1. 與屬血氣的人相較, 在信與不信.
           2. 與屬肉體的人相較, 在成熟與幼稚.

   III. 屬肉體的人:
         指信神的人中, 靈命較淺薄的人, 故保羅稱他們為嬰孩(林前3:1). 屬肉體的人有時是
指不信神的人(羅6:19; 7:5,14; 8:3.); 有時是指屬靈幼稚的信徒, 所以保羅說不能以屬靈人稱呼
他們(林前3:1a), 只好稱他們為屬肉體的人(林前3:1b).

                                     154. 保羅三訪哥林多

      使徒保羅與哥林多教會關係密切, 依使徒行傳記載, 他曾三訪哥林多:

        I. 第一次:
           在第二次旅行佈道時, 使徒保羅於哥林多停留一年半(徒18:9-11), 親自建立哥林多
教會, 故保羅自稱是哥林多信徒之父, "你們學基督的, 師傅雖有一萬, 為父的卻是不多, 因我
在基督耶稣裏, 用福音生了你們(林前4:15).

      II. 第二次:
           在第二次旅行佈道時, 保羅在以弗所傳揚福音, 大行神蹟, 驅鬼焚書, 使得主道大大
得勝(徒19:11-20), 因擋了行邪術的及銀匠底米丟財路, 引起很大騷動, 逼使保羅及同工離開
以弗所, 轉往馬其頓再下希臘到哥林多, 逗留了三個月(徒20:3a), 在那裏, 保羅寫羅馬書.

    III. 第三次:
           這次是否成行, 經文無明確記載, 林後13:1 "這是我第三次要到你那裏去," 只是說明
保羅準備第三次要去, 並沒說他已經去過了.

                                    155. 犯罪信徒交撒但

                                                              讀經 林前5:5
                                        "要把這樣的人交給撒但, 敗壞他們的肉體,

      本節經文, 解經家看法有二:
        I. 逐出教會:
           本派認為係指將犯罪信徒嵸教會中開除, 或稱出教, 即逐出教會, 不讓他們領聖餐,
並且與他們斷絕往来, 故林前5:13保羅說,"至於外人有神審判他們, 你們應當把那惡人從你們
中間趕出去." 以後教會開除會友, 就依此而行.

      II. 撒但敗壞:
           本派認為將犯罪的信徒逐出教會, 不能敗壞他們的肉體, 也不能使他們的靈魂得救.
被逐出教會信徒, 定必心情惡劣, 顏面盡失, 可能更敗壞墮落, 怎能得救? 本節保羅說,"把這樣
的人交給撒但, 敗壞他們的肉體," 足見不是犯罪信徒自己以犯罪行為傷害自己的肉體, 而是
看不見的屬靈行為, 交撒但執行, 使他們的肉體敗壞.

      兹舉數例如下:
       1. 撒但得到神的許可敗壞約伯的肉體, 使他渾身長毒瘡(伯2:4-8), 但約伯是完全人,
           而非犯罪的人.
       2. 彼得因亞拿尼亞和撒非喇夫婦二人串同犯罪, 欺哄聖靈, 嚴厲責備, 仆倒氣絕身亡
          (徒5:1-11), 這是否交撒但, 敗壞他們的肉體?
       3. 保羅曾咒詛行邪術的以呂馬, 又名巴耶稣, 使他瞎眼(徒13:6-7), 可能也是交給撒但,
           敗壞肉體之一.
       4. 保羅又曾將他的仇家許米乃和亞力山大交給撒但, 使他們受責罰(提前1:20).

      綜上觀之, 保羅懲戒犯罪信徒方法有效, 因交給撒但敗壞他們肉體後, 他們會因之悔改.
保羅寫哥林多後書時, 哥林多教會犯罪信徒似已有悔改之意, 同時亦表示保羅在處理屬靈的
事上較為温和; 保羅說, "這樣的人, 受了眾人的責罰, 也就夠了, 倒不如赦免他, 安慰他, 免得
他憂愁太過, 甚至沉淪了."(林後2:6-7), 此外, 也表示不要給撒但有機會勝過他們, 亦即不必
再用交給撒但的方法, 處理犯罪信徒. 要知道 "憐恤比責罰更有功效, 勸導比批評更是感人."

                                    156. 基督徒隨便告狀

                                                             讀經 林前6:1-8
                                                                 (自行查讀)

      保羅吩咐信徒不可在不信主者靣前隨便告狀, 但是今日基督徒, 何以不守此訓, 隨便告狀?
查保羅寫哥林多前書時, 哥林多人屬希臘族, 有能言善辯天才, 他們在告狀時, 莫不表現
自己口才. 但本段7-8節指出, 他們告狀的原因是不願受欺, 不願吃虧; 但他們反而欺壓虧負人,
而欺壓虧負的, 正是弟兄.

      保羅於此訂立下列訴訟打官司原則:
       1. 義者忌向不義者求審:
           審剉官大多不信主, 從屬靈觀之, 皆不義者, 乃屬靈教會輕視之人, 基督徒信主, 稱為
義人, 具有屬靈地位的人, 不應在不義法官面前受審.
       2. 信徒爭執應教會解決:
           基督徒之間爭執, 應在教會中, 由教會長老、虔诚信徒和有智慧的人, 共同在愛心
和正義上, 由教會解決紛爭, 不必將案件送交屬世法庭審理.
       3. 愛心中彼此諒解互助:
           存心欺壓弟兄和不願忍耐吃虧, 两者均非基督徒應有動機與態度, 而應在愛心中彼此
諒解互助. 保羅斥責存心欺壓弟兄者乃不義之人, 並警告他們不能承受神的國, 因此, 希望官司
打嬴弟兄的基督徒, 也是不義之人, 因他們的動機不正.
       4. 地位崇高保屬天榮耀:
           基督徒有權將来要去審判天使(林前6:3), 應是犯罪天使, 故地位崇高, 不應受不義
法官審判, 失去屬天榮耀.
       5. 信徒入衙門莫大恥辱:
           彼此告狀乃是大錯, 基督徒一踏入屬世的衙門就犯大錯, 因進法庭, 原告及被告郡是
基督徒, 全是失敗的人, 是莫大的恥辱.

      綜上觀之, 保羅絕對不贊成基督徒打官司, 彼此告狀, 因這種行為缺乏愛心與忍耐, 切勿
隨便興訟. 然亦有人認為基督徒受非基督徒無理欺凌時, 可以打官司請求法律保障, 因為人人
有受法律保護的權利, 不過基督徒不應存心欺負人, 不論對方是否信徒.

      敬虔基督徒力主不應打官司上法庭, 不論是否受基督徒或非基督徒欺凌; 都應把案件呈送
公義的主面前, 依聖經原則 "伸冤在我, 我必報應"(羅12:19)處理.

      總之, 基督徒隨便告狀, 表示他靈命幼稚, 不守經訓, 欺負人的基督徒興訟, 不論勝訴或
敗訴, 在神面前都是罪人, 愛主的基督徒是不屑為, 也不應為的.

                                    157. 夫婦一信一不信

                                                          讀經 林前7:12-15
                                                                (自行查讀)

      在哥林多教會中, 有不少夫婦二人, 一信一不信的情形, 不信的丈夫或妻子, 因教會勢力
強大, 不敢迫使對方放棄基督信仰, 紛紛要求離開, 實即離婚, 保羅對此斷然指示 "就由他(她)
離去吧!"(林前7:15). 這是指不信的丈夫或妻子要求離開, 因他們仍然要去拜假神偶像; 但是
12-13節, 似係指信的丈夫或妻子有意與不信主的對方離婚, 保羅認為不可, 並且教訓他們要
儘量感化對方, 拯救對方悔改歸主(林前7:16).

      保羅於此准許不信的丈夫或妻子可以離婚, 除會引起教會混亂外, 亦與主耶稣宣告唯一
離婚的理由相違背(太19:9). 解經家對此看法不一, 可分下列三派:
       1. 第一派:
           主耶稣唯一離婚(休妻)的理由, 是針對猶太人宣告的, 他們並非因為信仰不同休妻,
而是為妻子淫亂之故. 使徒時代信徒婚姻問題與信仰有關, 故保羅宣告的離婚理由, 正好符合
當日特殊環境與事件需要. 對方因信仰不同要求離婚, 信主一方在無法挽回情勢下, 可以同意
對方要求, 以後男婚女嫁, 各隨己意; 但再婚時, 必需以信主者為對象.
       2. 第二派:
           保羅此處並非主張離婚, 只是因信仰不同離開, 他同意不信的丈夫或妻子要求離開
或分居, 但15節 "就由他(她)離去吧!" 一語後, 並未吩咐信徒再結婚. 這樣, 不信主者自由再婚,
一去不返; 而信主一方, 不應再結婚, 因保羅又宣告 "丈夫若死了, 妻子就可以自由, 隨意再嫁
(反之亦然)"(林前7:39). 所以這些人要等到對方離世才能再婚, 否則不合保羅教訓, 也不符合
主耶稣唯一離婚的理由.
        3. 第三派:
            保羅根本不贊成離婚, 因他鄭重宣告 "神召我們, 原是要我們和睦"(林前7:15), 不信
的一方要求離開, 事不得已; 信的一方應懇切為對方祈禱, 願脟來對方悔改歸主, 這樣就不必
為再婚煩惱. 保羅說得很清楚 "你怎麽知道不能救你丈夫(妻子)呢?"(林前7:15). 所以信的一方
不要因對方離開而诮極, 反而要積極挽救這破碎婚姻, 帶領對方歸主, 至所謂 "由他離去吧!"
一語, 只是信的一方不必因此傷腦筋而已.

       以上三派看法, 見仁見智, 各因環境與事件不同而適用.

                                    158. 磬石在曠野行走

                                                           讀經 林前10:1-4
                                                                (自行查讀)

       使徒保羅述說以色列人出埃及過紅海後, 在曠野得到的飲水是 "出於隨着他們的靈磬石"
(林前10:4), 磬石隨人在曠野行走, 真是奇聞, 解經家對此解釋有四:
        1. 猶太拉比古傳說:
            猶太拉比根據古人傳說: 摩西擊打磬石出水後, 跟着以色列人住前滾, 同時不斷有水
流出. 以色列人到達一地支搭帳棚暫時定居時, 磬石隨之停止; 他們需要水時, 群出圍繞磬石
歌唱, 就有水從磬石下湧出, 像井一樣(民21:16-18).

        2. 磬石水流成河:
            磬石水流成河, 跟着以色列人的行程, 不斷前流.

        3. 嗎哪後喝磬石水:
          "出於隨着他們的靈磬石" 中 "他們" 二字令解經家困擾, 依原文應改譯 "所喝的是
出於隨後的靈磬石." 以色列人喝這神蹟的磬石流水, 是在吃從天降下嗎哪神蹟之後. 故保羅
原意應是: 以色列人在曠野吃了嗎哪, 隨後喝磬石流水, 而非指磬石隨他們在曠野行走.

         4. 預表基督徒靈性:
             保羅用以色列人在曠野吃天降嗎哪和磬石流水預表基督徒靈性, 故他說, "那靈磬石
就是基督." 顯然保羅不是說磬石在曠野行走, 或磬石流水會在曠野成河, 跟着以色列人住前
直流. 以色列人對基督末來救贖大工, 一無所知, 但保羅的神學思想闡明: 靈磬石非一般磬石,
而是預表基督, 基督的靈當時與他們一起往前走, 供給他們所需.

      以上四種解釋, 3, 4 兩說, 較為合理.

                                    159. 聖靈賜十四恩賜

                                                    讀經 林前12:28-31, 8-10
                                                                (自行查讀)

      使徒保羅於本段經文中詳列聖靈賜給倌徒十四種恩賜如次:
       I. 林前12:28-31(9):
           1. 使徒    2. 先知    3. 教師    4. 行異能的    5. 醫病的    6. 幫助人的
           7. 治理事的    8. 說方言的    9. 譯方言的
     II. 林前12:8-10(4):
          10. 智慧的言語    11. 知識的言語    12. 信心    13. 辨别諸靈的
   III. 林前13:13(1):
          14. 最大的恩賜是愛
          總共14種恩賜

      在 I. 所示九種恩賜中, 說方言的和譯方言的排到在各種恩賜之後, 表示這兩種恩賜不是
最重要的. 保羅更在29-30節中作反問,其中有一句 "豈都是說方言的麽?" 當然不是. 這就足以
說明强調信徒須有說方言恩賜的說法, 不合聖經教導. 尤其保羅在哥林多前書第十四章詳細
說明說方言並不重要, 分述如下:
       1. 說方言是對神說的, 不是對人說的(林前14:2),
       2. 說方言造就自己, 作先知講道造就教會, 當然造就教會更重要(林前14:4-5),
       3. 林前14:19特别强調說方言不重要, "寧可用悟性說五句教導人的話, 強如說萬句方言."
           方言 : 教導人的話 = 5 : 10,000. 所以不值得重視與追求.
       4. 說方言是為不信的人作證據, 作先知講道是為信的人, 所以在教會內, 不必以說方言
           為榮(林前14:22).
       5. 說方言的人若無人翻譯, 就要閉嘴不說(林前14:28).
       6. 保羅禁止在教會中, 因說方言引起教會混亂情事發生(林前14:33).

                                    160. 為死人受洗何意

                                                             讀經 林前15:29
                                         "不然, 那些為死人受洗的, 將來怎樣呢.
                                            若死人總不復活, 因何為他們受洗呢."

      全鄑新約聖經, 只有使徒保羅在辯論及證明死人復活時, 於林前15:29提到 "為死人受洗"
的事, 解經家對此至感困惑, 解說不一, 歸納言之, 有下列四種解釋:
       I. 活人替死人洗禮:
           死者離世不在, 生者欲死者也能得到永生, 乃以死者名義, 活人替死人受洗禮, 次經
馬加比二書12:40 "為死人代求, 冀望死人可離陰間住天堂去." 早期二三世紀, 異端多採此說.

      II. 死者墳墓上洗禮:
          "為死人受洗" "為" 原文 huper 有 "在上面" 之意, 即在死者墳墓上行洗禮, 以正確
表示洗禮如同經歷死亡及復活得着新生.

    III. 為死去信徒施洗:
         "為死人受洗" 指有信徒死去, 但仍未受洗禮, 故他們活著的親友代他們受洗, 以保證
將来可以在末世與他們相見.

     IV. 因欲見死去信徒:
         "為死人受洗" "為" 原文 huper 亦有 "因為" 之意, 指活著未信的人, 因為欲與死去的
信徒相見, 以激發他們信主, 進而接受洗禮, 好在復活時能在空中相遇.

       以上四說, 第四說似較合理.

                                                              (本段完)

                                                        感謝主, 讚美主,
                                                        一切榮耀歸我主,
                                                         哈利路亞, 阿們!

                                              2022年 8月26日 佈樂格 台北

 

                                    

 

輕鬆讀經賞小品(XV) 141神憐憫誰剛硬誰 - 150

  • Last Updated: 14 August 2022
  • Hits: 234

                                    輕鬆讀經賞小品(XV)
                                                 目錄

                                                     141. 神憐憫誰剛硬誰
                                                     122. 保羅
                                                     123. 保羅諷罵大祭司
                                                     124. 用脚踢刺是何意
                                                     125. 保羅為何要上訴
                                                     126. 以賽亞言警頑梗
                                                     127. 新約書信總論述
                                                     128. 保羅書信重中重
                                                     129. 加拉太因信稱義
                                                     150. 甚麼

                                      141. 神憐憫誰剛硬誰

                                                                    讀經 羅9:18
                                    "神要憐憫誰, 就憐憫誰; 要叫誰剛硬, 就叫誰剛硬."

      使徒保羅在羅馬書九章中所說, "神要憐憫誰, 就憐憫誰; 要叫誰剛硬, 就叫誰剛硬." 神若
叫人剛硬, 豈非干涉人的自由意志? 人對犯罪也不必負責了?
      依出埃及記記述, 摩西與法老鬥爭中, 法老有十次 "自己心裏剛硬"(出7-13章), 又有十次
"神使他剛硬"(出4-14章). 法老自己心裏剛硬, 是人類自由意志表現; 但神使他剛硬, 豈非干涉
人的自由意志? 解經家視此為難題, 解釋不一, 歸納共有三說如次:
       I. 第一說:
          法老既然自己心裏剛硬, 則神使他剛硬與他自己心裏剛硬, 其結果 一樣. 法老自己
剛硬, 不肯讓以色列人離開埃及; 而神使他心裏剛硬的結果也相同, 那就是法老也是不肯讓
以色列人離開埃及.
          所以, 自己心裏剛硬與神使他心裏剛硬, 兩者無甚分別, 法老都要負犯罪的責任, 神
並未侵犯法老的自由意志.

     II. 第二說:
          神使法老心裏剛硬, 是憐憫他的另一方式, 若神不憐憫法老, 摩西與他鬥爭一開始,
法老就沒命, 他就更可憐了. 所以, "使他剛硬" 若改為 "使他喪命" 則神降十災好戱就看不到了.
保羅又說, 法老是 "那可怒預備遭毀滅的器皿"(羅9:22), 可見法老遲早必失敗遭刑罰, 但祌仍
留住他性命, 遲些再懲罰, 故仍給他生存自由, 足見不是神要干涉法老的自由意志, 反而賜他
更大自由去與神爭鬥.
          保羅再援引經上向法老說的話, "我將你興起來, 特要在你身上彰顯我的權能, 並要
使我的名傳遍天下"(羅9:17), 可見神興起法老, 顯然是神恩待他, 讓他坐王位, 掌大櫂, 大膽去
與神爭鬥. 所以神未干涉法老自由意志, 反而賜他為王的大櫂與自由. 故神使法老剛硬, 只是
興起他的一種表示.

   III. 第三說:
         人根本無自由意志, 因為人的生命與死亡, 均掌控在神的手中, 神要人生, 人就生在
世上; 神要人死, 人就結束生命. 人在世有生之年, 全聼神的安排, 所以法老心裏剛硬與神使之
剛硬, 在本質及結果上, 並無分別. 所以保羅在羅馬書9:18所說, 神憐憫人或使人剛硬, 均操諸
神手. 人所謂的自由, 只是小自由, 而小自由只存於神的大自由中, 所以人根本無真正的自由,
神亦不干涉人的自由意志, 只是引導人的自由意志與祂的大自由相配合.

      綜上觀之, 第二說似較為人廣泛接受.

                                    142. 外邦人數目添滿

                                                               讀經 羅11:25
                        "弟兄們, 我不願意你們不知道這奧秘(恐怕你們自以為聰明)
                           就是以色列人有幾分是硬心的, 等到外邦人的數目添滿了."

     "外邦人數目添滿" 表示神預定外邦人信主的數目滿足後, 以色列全家才悔改接受耶稣為
救主而得救. 但外邦人到底要多少人信耶稣才算滿足? 主耶稣也曾提及 "外邦人的日期滿了"
(路21:24), 這就說明在神的救恩計劃中, 定了一個日子, 為外邦人得救期限, 也定了一個數目,
為外邦人的得救限制. 一俟 "日期滿了" "人數也到了一定數目" 救恩就臨到以色列 , 全家得救.
以色列雖於1948年復國, 但他們仍不信耶稣為彌賽亞, 一直要等到外邦人的最後一個人接受
主耶稣時, 以色列才醒悟開始信主. 相信那時, 以色列國及其海外猶太僑民, 必熱烈推行 "帹受
主耶稣為彌賽亞運動," 全家歸主.

      啟示錄7:4提出144,000數字, 並非只有144,000猶太人受印信耶稣, 而是指以色列十二支派,
每支派12,000人出來作傳道人, 向世人傳揚耶稣為彌賽亞; 接着啟7:9又說, "有許多的人, 無人
能數過來"的外邦得救者, 來到主寶座前, 這群人中含外邦人數目滿足的最後一個在內.

      但福音尚未傳遍天下, 我們基督徒更應加緊傳福音, 去拯救失喪的靈魂, 不讓一人沉淪,
因為主再来已近, 祂正等待福音傳遍天下, 只要找到最後一個信主的, 外邦人的日期就滿了,
以色列人榮耀的日子即揭開序幕, 那就是他們全家誠心相信耶稣為彌賽亞救主之候, 也就是
主耶稣親率天軍從天降空中, 教會被提的時候(帖前4:16-17), 頑梗的以色列人, 若不親眼目睹
這榮耀的一幕, 怎會相信主耶稣就是彌賽亞!

                                     143. 沒聴福音靈魂亡

                                                             讀經 羅2:12-14
                                                                  (自行查讀)

      羅2:12-14首句 "凡沒有律法犯了罪的, 必不按律法滅亡(All who sin apart from the law will
also perish apart from te law,)" 中譯似有問題, 犯罪的 "必不滅亡" 還是 "必滅亡?" 令人迷惘,
英文 "will also perish" 是 "滅亡" 而非 "不滅亡" 故改譯 "凡沒有律法犯了罪的, 也就不按律法
滅亡" 似較清晰恰切.

      世上有很多人沒機會聴到福音, 也有很多地方無人傳福音, 因此生長在那些國家或地區
的人都聴不到道; 更有很多民族尚未開化, 也沒機會信耶稣為救主, 他們只 "順着本性行律法
上的事(羅2:14), 這些人死後是得救, 還是滅亡? 解經家有下述不同看法:
   I. 滅亡派:
       主張滅亡派認為, 既然只有信耶稣為救主的人才能得救, 則任何不信耶稣的人, 必然
滅亡, 這些沒機會聴信耶稣的人, 只好視他們為不幸之人.
       舊約時代也只有敬畏耶和華的猶太人, 才能因耶稣的救贖被神拯救, 因主耶稣救恩
的功效, 是包括在祂以前所有的人, 溯自人類始祖亞當, 都因敬畏神得拯救.

 II. 不滅亡派:
      主張不滅亡派認為, 若沒機會聴信耶稣的人, 都要滅亡, 則神就不是公義的了, 那些
有機會聴信耶稣但拒绝相信的人, 必定滅亡. 但很多人従來沒機會聴信耶稣, 他們只是憑良心
行事, 正如保羅所說, 外邦人順本性, 即憑良心行事, 不願犯罪, 自有得救可能; 但保羅很清楚
指出, 他們若犯罪, 定必滅亡(羅2:12).
       基督教傳入東方才二百年, 二百年前的東方人, 若憑良心行事不犯罪, 必蒙神憐憫
得救, 同理, 不會犯罪夭折的婴兒, 也應蒙恩得救.

      滅亡派指不滅亡派主張, 會減少基督徒傳道救人的熱誠; 不滅亡派反駁, 基督徒的責任
在加緊傳道和多多派人出去傳道, 使福音早日傳遍天下, 凡有人居住之地, 含未開化蠻荒野地,
都不放過. 綜言之, 不滅亡派主張, 似佔上風.

                                    144. 何以信死人復活

                                                                  讀經 羅4:17
                                    "亞怕拉罕所信的, 是那叫死人復活使無變有的神,
                                                   他在主面前作我們世人的父,
                                             如經上所記, '我已經立你作多國的父.'"

      亞怕拉罕相信 "神使無變有" 不難, 因從祖宗傳下 "神創造萬物" 的啟示, 容易使他相信;
但聖經並未記載, 在他以前有 "死人復活" 之事發生, 他竟相信神能使死人復活, 這可能是在
神要他把獨子以撒獻上為祭之時, 神既在他百歲時賜他一子, 神且宣告, 他的後裔多如天上
的星, 海邊的沙(創22:17), 這些如天上星和海邊沙的後裔, 必從以撒而生, 今神竟要他殺以撒
獻上作燔祭, 則後裔多如天上星和海邊沙的預言, 怎能應驗呢? 在人看來, 神的吩咐不合情理,
但亞怕拉罕決定順服神把獨子以撒獻上為\祭之時, 他就有從天而來的信心, "我把他殺掉獻上
為祭, 但我要在祭壇邊站着看, 看他從死裏復活, 如果他不復活, 神的宣告與預言就無法實現."

      希伯来書作者稱亞怕拉罕為信心之父, 亞怕拉罕 "以為神還能叫人從死裏復活, 他也彷彿
從死中得回他的兒子来."(来11:19).

      接着, 保羅於羅4:18又說,"他(亞怕拉罕)在無可指望的時候, 因信仍有指望, 就得以作多國
的父, 正如先前所說 '你的後裔將要如此.'" 換言之, 他面對着人的絕望, 仍相信有神賜的指望.

                                   145. 浸灑禮兩派之爭

                                                              讀經 羅6:1-6
                                                                (自行查讀)

  I. 浸禮派:
     浸禮派主張, 應全身入水才算受洗, 才符聖經教訓, 因為保羅明言, 與祂一同埋葬是全身
入土, 灑禮不能表示埋葬, 所以受洗禮應全身入水.

II. 灑禮派:
     灑禮派則認為保羅所說的真理是靈意, 不管甚麽方式受洗, 浸或灑都是表示與主同死同葬,
所以保羅並不是告訴信徒受洗方式, 而是受洗表示的真理.
     若死一定要躺下全身入土, 才算是死, 那麽主耶稣死時是豎立的, 祂的身體掛在十字架上
死去旳; 而且有很多人死在河海中, 被大鱼吞吃, 粉身碎骨葬鱼腹; 更有人火葬, 或葬身火窟,
身體焚毁成灰, 都不是躺下埋葬的.

      所以洗禮不是得救方法, 只是得救表示, 注重洗禮的真理較注重洗禮的儀式重要. 保羅在
林前10:1-2說, "我們的祖宗從前都在雲下, 都從海中經過, 都在雲裏海裏受洗歸了摩西." 那些
以色列人經過紅海受洗, 根本沒有濕身, 可謂是乾洗, 可見洗禮在乎靈意, 不在乎水多少有無;
至追趕以色列人的埃及追兵, 全葬身紅海, 一浸不起, 他們卻不得救(出14:27-28).

      也有教會行完全不用水的洗禮, 救世軍就是一例, 信主者只要在救世軍旗下經過, 就表示
歸主了. 可見洗禮不必注重儀式, 可各行其是, 浸禮派與灑禮派應彼此尊重, 勿作無謂之爭.

                                    146. 是神兒子非兒女

                                                              讀經 羅8:14-17
                                 中文 "14 因為凡被神的靈引導的, 都是神的兒子.
                                       15 你們所受的不是奴僕的心, 仍舊害怕;
                                     所受的乃是兒子的心, 因此我們呼叫阿爸、父,
                                        16 聖靈與我們的心同證我們是神的兒女,
                             17 既是兒女, 便是後嗣, 就是神的後嗣, 和基督同作後嗣,
                                     如果我們和他一同受苦, 也必和他一同得榮耀."

             英文 "because those who are led by the Spirit of God are sons of God.
              For you did not receive a spirit that makes you a slave again to fear,
          but you received the Spirit of sonship. And by him we cry, "Abba, Father."
               The Spirit hinself testifies with our spirit that we are God's children.
    Now if we are children, then we are heirs - heirs of God and co-heirs with Christ,
     if indeed we share in his sufferings in order that we may also share in his glory.

      真想不到, 我們常自稱的 "我們是神的兒女," 竟不合聖經真理. 我們無論男女, 信耶稣後,
就有神兒子的生命, 在屬靈上, 我們都成了 "神的兒子(sons of God)" 而不能稱為 "神的兒女"
(God's Children)"(羅8:14).
      中文聖經 羅8:16-17 譯 "神的兒女," 英文亦譯 "God's children," 兩者均誤譯. 查14節 "兒子"
一詞, 原文 "Huios" 指 "有兒子名份與繼承權的兒子;" 16-17節 "兒女" 一詞, 原文 "Teknon" 指
"與父親有生命關係的孩子," 但這孩子只指 "兒子," 不含 "女兒," 保羅在17節說, "既是兒女,
便是後嗣(Now if we are children, then we are heirs)," 故 "後嗣(Heirs)" 只能指 "兒子." 
16-17節中英譯文均應改正如次:
          中文 16 聖靈與我們的心同證我們是神的兒子,
          英文      The Spirit hinself testifies with our spirit that we are sons of God.

          中文 17 既是兒子, 便是後嗣, 就是神的後嗣, 和基督同作後嗣,
                      如果我們和他一同受苦, 也必和他一同得榮耀."
          英文      Now if we are sons of God, then we are heirs -
                          heirs of God and co-heirs with Christ,
                      if indeed we share in his sufferings
                          in order that we may also share in his glory.

                                    147. 百居拉夫婦何人

                                                             讀經 羅16:3-4
                               "問百居拉和亞居拉安, 他們在基督耶稣裏與我同工,
                                         也為我的命, 將自己的頸項, 置之度外,
                                  不但我感謝他們, 就是外邦的眾教會也感謝他們.

      保羅在羅馬書結尾問安時, 問候完非比女執事後, 接着就問百居拉和亞居拉安(羅16:3),
他們是一對夫婦, 夫亞居拉(Aquila)和妻百居拉(Priscilla), 兩夫婦原居哥林多, 以織帳棚為業
(徒18:1-4). 保羅初抵哥林多, 生活困苦, 幸有織帳棚一技之長, 投奔他們, 共同謀生, 解決生活
問題. 經查這對夫婦原居羅馬, 主後52年, 該撒革老丟命猶太人暫離羅馬, 所以他們到哥林多
暫住. 事過與保羅分手後, 再回羅馬, 故保羅寫羅馬書時, 問候他們.

      百居拉和亞居拉兩夫婦也熱心與保羅一同出去傳道, 成為保羅難得的得力同工(徒18:18);
當亞波羅熱心來以弗所傳道時, 他們發現亞波羅只曉得約翰洗禮, 有偏差, 乃請他到家, 將神
的道給他講解更加詳細, 奬掖教導後進精神, 令人欽敬(徒18:24-26); 證明他們在真道上造詣
很深, 足以幫助傳道人精進.

      這對夫婦聲譽卓著, 名字六次出現在下列新約經文中:
            1. 徒18:1         亞居拉(夫), 百居拉(妻)
            2. 林前16:19    亞居拉(夫), 百居拉(妻)
            3. 徒18:18       百居拉(妻), 亞居拉(夫)
            4. 羅16:3         百居拉(妻), 亞居拉(夫)
            5. 提後4:19       百居拉(妻), 亞居拉(夫)
            6. 徒18:26       百居拉(妻), 亞居拉(夫)
       由上可見, 六次中, 夫妻排名先後不同, 二次夫前妻後, 四次妻前夫後. 聖經排名為何夫妻
有別? 據解經家推測, 應是妻百居拉工辭令, 善講道, 在家庭教會中, 是講壇主持人, 聲譽卓著.
他們追隨保羅, 同到以丳所宣道後, 留以丳所, 建立家庭教會(羅16:2-3, 林前16:19).
亞居拉和百居拉夫婦, 二人同心, 織帳棚謀生, 更同心在傳道事工上勞苦, 保羅還說他們
"也為我的命, 將自己的頸項, 置之度外"(羅16:4a), 足見他們曾為保羅性命冒險, 應是在以丳所
銀匠暴動事件中(徒19:23-34).

                                    148. 保羅同坐監幾人

                                                               讀經 羅16:7
                                "又問我親屬與我一同坐監的安多尼古和猶尼亞安,
                                 他們在使徒中是有名望的, 也是比我先在基督裏的.

       曾與保羅一同坐監的共有下列六人:
        1. 安多尼古和猶尼亞(羅16:7),
        2. 亞里達古(徒19:29, 27:2; 西4:10),
        3. 以巴弗(門23),
        4. 路加(提後4:11),
        5. 西拉(徒16:24-25).
       以上六人, 除西拉與保羅一同被捕坐監外, 其餘五人只是陪同坐監, 他們沒犯罪, 無罪名,
且可隨時更換, 任何親友都可陪監, 這是羅馬帝國法律最特別的地方.

       犯罪有罪名的犯人, 在坐牢時, 左手上鐵鏈鎖, 鎖鏈與看守獄卒右手鎖鏈相連, 每一時辰
換班, 每日十二班. 因此, 保羅在獄中, 仍可用右手寫信, 也有機會向獄卒傳道, 保羅獄中所寫
書信, 獄卒都有機會看到, 腓1:13 "以致我受的捆鎖, 在御營全軍和其餘的人中, 已經顯明是為
基督的緣故." "御營全軍" 一詞, 表示看守保羅的御營士兵, 有很多因聴保羅講的道而信主.

                                     149. 橄欖樹插枝妙喻

                                                                讀經 羅11:17
                                  "若有幾根枝子被折下來, 你這野橄欖得接在其中,
                                                    一同得着橄欖根的肥汁."

      使徒保羅在解釋外邦人目前因以色列人暫時被神丟棄而得與神和好時(羅11:15a), 他舉了
一個園藝學插枝妙喻, 進一步指出外邦人可以分享神的恩典. 他稱外邦人為 "野橄欖,"(羅11:17);
稱以色列人為 "好橄欖,"(羅11:24) 或 "原來的枝子"(羅11:21)、"舊枝子"(羅11:18).

      以色列因頑梗不化(羅11:7), 硬着心腸(羅11:25), 神乃給他昏迷的心(羅11:8), 使他們失脚
跌倒(羅11:11), 從枝子上被折了下來(羅11:17a), 同時, 外邦人這野橄欖的枝子便得接在其中,
一同共享根的肥汁(羅11:17b).

      這個妙喻表示這樹因是 "原來的樹"、"好橄欖樹"(喻以色列), 所以樹根是指以色列祖先,
肥汁則指以色列祖先從神領受的恩約應許, 即神與他們立的恩約, 如亞伯拉罕之約的 "地上
萬族都要因你得福" 一語(創12:3), 這樣, 外邦人就像用插枝法插入神應許以色列人的恩福裏,
確是妙喻.

                                   150. 羅馬書趣味兩則

   I. 缺乏幫補, 一味款待(羅12:13):
       中文    聖徒缺乏要幫補, 客要一味地款待.
       英文    Share with God's people who are in need. Practice hospitality.
      本節中譯似有瑕疵, 尤其 "客要一味地款待" 易誤為 "做一道菜招待客人." 故應改譯:
"缺乏聖徒要分享, 接待過客要殷勤." 似較切合英文原意.

 II. 善上聰明, 惡上愚拙(羅16:19):
       中文    在善上聰明, 在惡上愚拙
       英文 I want you to be wise about what is good, and innocent about what is evil.
       從表面看来, 本節似顯示保羅同意信徒在惡上有份, 只是愚拙與聰明之分而已. 實則不然,
原文 akakon(愚拙) 含不混合、無雜念(質)、邪惡等意, 表示行為上沒有混合任何惡事進去,
等於 "絕對純良, 絕對純正." 故本節應改譯"
"在善上聰明, 在惡上純正" 才合原意.

                                                                         (本段完)

                                                                    感謝主, 讚美主,
                                                                   一切榮耀歸我主,
                                                                   哈利路亞, 阿們!

                                                          2022年 8月14日 佈樂格 台北

輕鬆讀經賞小品(XIV) 131 亞拉伯停留多久 - 140 神是否偏心待人

  • Last Updated: 03 August 2022
  • Hits: 327

                                     輕鬆讀經賞小品(XIV)
                                                   目錄

                                                       輕鬆讀經賞小品(XIV)
                                                                     目錄

                                                        131. 亞拉伯停留多久
                                                        132. 保羅何事責彼得
                                                        133. 割禮與基督無益
                                                        134. 基督徒靈裏仇敵
                                                        135. 義人必因信得生
                                                        136. 妻妾預表新舊約
                                                        137. 系統神學羅馬書
                                                        138. 羅馬教會誰創建
                                                        139. 新約突見挽回祭
                                                        140. 神是否偏心待人

                                     131. 亞拉伯停留多久

                                                               讀經 加1:17-18
                                    "也没有上耶路撒冷去, 見那些比我先作使徒的,
                                              惟獨往亞拉伯去, 後又回到大馬色.
                                  過了三年, 才上耶路撒冷去見磯法, 和他同住十五天."

      掃羅受洗歸主後, 留在大馬色一段時間, 他一反過去, 到過去敵視的教會, 和逼害基督徒
的會堂, 傳福音, 作見證, 鏗鏘有力, 語驚四座, 自然引起大馬色頑梗猶大人嫉恨, 視為眼中釘,
亟欲除之而後快.
      過了好些日子(徒9:23), 掃羅沒上耶路撒冷去, 見那些比我先作使徒的, 惟獨往亞拉伯去,
後又回到大馬色."(加1:17), 他到亞拉伯曠野與神面對面相處一段時間, 接受教導, 領受啟示,
使他靈命精進, 屬靈地位大大提高, 才堪擔負重任, 成為神重用的器皿.
      事畢, 他又回到情勢丕變的大馬色, "猶太人商議要殺掃羅, 但他們的計謀被掃羅知道了,
他們又晝夜在城門守候要殺他, 他的門徒就在夜間, 用筐子把他從城牆上縋下去."(徒9:23-25),
得免於難. 從前掃羅殺基督徒, 現在反過來, 猶太人要殺他, 幸有神助, 化險為夷, 安然脫險,
感謝主.
      加1:17-18兩節經文, 很容易使人誤以為掃羅歸主後, 即往亞拉伯去接受主的特别靈訓,
三年後才回耶路撒冷, 表示他在亞拉伯停留了三年. 事實上, 保羅信主後, 直接得神靈訓和
向外邦人傳福音啟示, 他沒跟任何人商討這啟示, 也沒上耶路撒冷去見教會使徒請求認同和
接納, 惟獨往亞拉伯去, 後又回到大馬色. 保羅沒說明往亞拉伯去的目的, 也沒說停留了多久,
但他告訴我門, "在大馬色亞哩達王手下提督, 把守大馬色城裏捉拿我, 我就從窗户中, 筐子裏
從城上被人縋下去, 脫離了他的手."(林後11:32-33), 此事在徒9:23-25中, 得到竳實,
查保羅受洗歸主後的行程如次:
      1. 在大馬色各會堂為主作工, 見證主是基督(徒9:22).
      2. 往亞拉伯去(加1:17a).
      3. 過了好些日子(徒9:23), 後又回到大馬色(加1:17b).
      4. 過了三年(加1:18a), 猶太人商議要殺掃羅(徒9:23b).
      5. 但他們的計謀被掃羅知道了. 他們又晝夜在城門守候要殺他, 他的門徒就在夜間,
          用筐子把他從城牆上縋下去."(徒9:23-25).
      6. 脫險後上耶路撒冷(徒9:26, 加1:18b).
      整個行程沒說保羅在亞拉伯停留了三年, 故保羅在亞拉伯住了三年之說應是誤解.

                                      132. 保羅何事責彼得

                                                                      讀經 加2:14
                              "但我一看見他們行的不正, 與福音的真理不合, 就在眾人面前
                                對磯法說, 你既是猶太人, 若隨外邦人行事, 不隨猶太人行事,
                                                     怎麽還勉强外邦人隨猶太人呢?"

      保羅斥責彼得裝假一事(加2:14-20), 使徒行傳未明言何時發生, 據推測應發生在使徒行傳
第十五章耶路撒泠大會解決外邦門徒守摩西律法的問題之後. 此時, 彼得、巴拿巴和保羅三人
都在安提阿, 但使徒行傳從未提及彼得曾訪安提阿, 只說巴拿巴和保羅常在安提阿一起事奉,
那是在他們第一次海外宣道之前(徒13:1)及在他們第一次海外宣道之後(徒14:26-28). 最可能
是在他們第一次海外宣道之後.

      一次, 彼得在安提阿時, 於外邦人的家中與外邦信徒一同吃飯, 相聚甚歡, 恰巧耶路撒泠
教會的割禮派人士亦於此時来訪安提阿, 彼得一見他們前来, 立即慌張離開(加2:12), 因害怕
割禮派人士指責他轉新派毁律法. 彼得裝假, 許多安提阿教會猶太信徒也隨同彼得裝假, 即使
巴拿巴也裝假(加2:13).

保羅不以為然, 認為他們虛偽, 行動與信仰不符, 而且與福音真理不合, 故當面指責彼得
(加2:14).

                                    133. 割禮與基督無益

                                                                   讀經 加5:2
                                   "我保羅告訴你們, 若受割禮, 基督就與你們無益了."

      保羅在加拉太書中, 一直強調 "因信稱義" 的道理, 明白指出, 人得救不是因行割禮, 遵守
律法(加2:16), 乃因信基督為人流血捨命, 上十字架的功效. 因此, 他在加拉太書中, 直接了當,
作權威性约宣告, "我保羅告訴你們"(加5:2a), 表示他自己以神僕身汾宣示, 不是對一般友人
约勸告.

      接著, 保羅進一步宣告, "若受割禮, 基督就與你們無益了."(加5:2b), 此處, 保羅不是對
猶太人說話, 而是針對外邦信徒說的. 倘他們認為割禮能建立、增加及促進與神的正確關係,
這樣, 基督在十字架上, 為人流血捨命代死, 就全無功效了, 因為人的得救全靠基督的救贖,
與人守律法, 受割禮, 毫無關係, 全是神的恩典, 藉著人的信, 得到神的賜予.

                                   134. 基督徒靈裏仇敵

                                                         讀經 加6:14, 5:24
                                                                (自行查讀)

  I. 靈裏三仇敵:
    (I) 世界:
指世界的物質, 也就是經上說的 "萬國和萬國的荣華"(太4:8), 沉醉物慾, 會使基督徒
忘記自己是天國子民, 世界只不過是寄居之地. 事實上, 地球是借給我們暫時居住的, 且撒旦
背叛神, 被逐出天庭, 摔落空中, 掌控地球, 所以基督徒身陷危境, 寄居仇敵領域中, 魔鬼如同
吼叫的獅子, 遍地遊行, 尋找可吞喫的人."(彼前5:8), 所以我們要特别警醒謹守. 基督徒若貪愛
世界, 必沉淪墮落, 喪身獅口, 後悔莫及.
   (II) 自我:
          指人的驕傲, 凡喜用不同方式誇耀自己, 就是驕傲, 表現自我是人的通病, 而驕傲是
失敗的前奏, 不可不慎. 主耶稣為我們立下温柔謙卑的楷模, 故靈裏長進的基督徒, 都喜在主裏
隱藏自己, 尊主為大, 彰顯主榮.
  (III) 肉體:
           指人喜爱的享受, 和放縱自己, 傾向犯罪的情慾, 且為遂此情慾, 不懌手段. 基督徒
應心中尊聖靈為生活導師, 克制肉體, 戰勝情慾, 過聖潔生活,
          "凡屬基督耶稣的人, 是已經把肉體, 連肉體的邪情私慾, 同釘在十字架上了."(加5:24).

 II. 克敵勝敗:
     (I) 亞當失敗:
           亞當受魔鬼試探時, 三方面都失敗:
            1. 禁果悅目, 人所喜愛 - 世界;
            2. 吃了如神, 能知善惡 - 自我;
            3. 摘下來吃, 滿足己慾 - 肉體.
    (II) 主耶稣得勝:
           主耶稣受魔鬼試探時,三方面都得勝:
            1. 不俯伏拜魔鬼, 不要萬國和萬國的荣華, 因有神國為衪預備 - 戰勝世界;
            2. 不聴魔鬼的話, 從殿頂跳下 - 戰勝自我;
            3. 人活着, 不是單靠食物 - 戰勝肉體;
                以上為基督徒得勝根源.

III. 使徒勸勉:
       約翰年老時寫信給信徒, 勸勉他們勿貪愛世界, 要遵行衶的旨意, 信中亦提到這三仇敵:
        1. 眼目的情慾 - 世界;
        2. 今生的驕傲 - 自我;
        3. 肉體的情慾 - 肉體.
            遵行衶旨意的, 永遠長存(約壹2:16-17).

 IV. 釘十字架:
       使徒保羅把這三仇敵都釘在十字架上, "十字架" 一詞在加拉太書中出現六次:
        1. 我已經與基督同釘十字架(加2:20)
        2. 耶稣基督釘十字架活畫在加拉太人眼前(加3:1)
        3. 若是這樣, 那十字架討厭的地方就沒有了(加5:11)
        4. 連肉體的邪情私慾, 同釘在十字架上了(加5:24)
        5. 就我而論, 世界已經釘在十字架上(加6:14)
        6. 就世界而論, 發已經釘在十字架上(加6:14)

                                    135. 義人必因信得生

                                               讀經 加3:11, 羅1:17, 來10:38

     "義人必因信得生" 一語, 原出自先知哈巴谷蒙神啓示而發(哈2:4), 當時先知哈巴谷向神
控訴侵略猶大约迦勒底人; 迦勒底人罪惡盈身, 神竟允准這惡棍侵犯祂的選民, 看似不太合理,
但神有祂神妙的安排, 祂在仇敵侵略猶大時, 保守對神充滿信心的選民,, 使他們非但能存活,
而且有平安.

      保羅在加拉太書和羅馬書中, 都曾引述先知哈巴谷這句話, 希伯來書作者也曾引用, 這就
證明神喜悦這金句, 讓聖靈在啓示時感動新約作者去引用, 但三次引用重點不同如次:
       1. 義人必因信得生(羅1:17), 著重 "義" 字.
           羅馬書詳述神的義如何彰顯在人的生活中, 信耶稣的人如何稱義, 及如何接受神的義,
           成為義人.
       2. 義人必因信得生(加3:11), 著重 "信" 字.
           加拉太書則強調 "信" 的重要, 與律法成強烈對比.
       3. 義人必因信得生(來10:38), 著重 "生" 字.
           希伯來書則宣揚屬靈的人如何因信生活, 活出在天上的樣式.

                                    136. 妻妾預表新舊約

                                                             讀經 加4:21-31
                                                                  (自行查讀)

   I. 亞伯拉罕之約:
      神與亞伯拉罕多次立約, 歸納可分兩類:
     (I) 無條伴之約:
           1. 我已賜給你的後裔, 從埃及河直到伯拉大河之地(創15:18).
           2. 我就與你立約, 使你的後裔, 極其繁多,…, 你要作多國之父(創17:2-4).
          由上二例可見, 均不帶任何條伴, 這不帶條伴的約, 乃是應許, 可稱應許之約. 基督
賜給我們的救恩, 也完全是應許, 世人只要接受相信, 便可得著, 不帶任何條伴.
   (II) 有條件之約:
           如今你們若實在聽從我的話, 遵守我的約, 就要在萬民中作屬我的子民, 因為全地
是我的(出19:5), 本例中有一 "若" 字, 表人若肯遵行, 神就會賜福, 是有條件的.

 II. 妻妾預表兩約:
     (I) 妻撒拉預表新約:
           保羅稱撒拉那不生育的婦人, 憑神的應許年老得子, 為應許之約的代表, 又稱為在上
的耶路撒泠, 即天上的耶路撒泠; 是自由的, 不是為奴的, 故預表新約.
   (II) 妾夏甲預表舊約:
           但保羅稱夏甲那為奴的使女, 也生了一子, 是憑血氣生的, 也是為奴的, 表神與摩西
及以色列人在西乃山所立的約, 是附有條件的, 约中有 "若" 字, 故以色列必需遵守神的指示,
神才會賜下祂的應許. 所以神在西乃山與以色列人所立的约, 是有條件的, 也是神頒佈律法的
本質, 故預表舊約.

III. 後裔成仇:
       夏甲攜以實瑪利離開亞伯拉罕後, 南行至巴蘭曠野, 定居下来, 夏甲後為以實瑪利娶埃及
女子為妻(創21:19-21). 據亞拉伯人的傳說, 夏甲與子以實瑪利夫婦後遷居西乃山區, 成為日後
亞拉伯人的祖先. 事實上, 今日的亞拉伯人, 乃一大混合的民族, 並非全是以實瑪利後裔, 他們
數千年來, 一直與以色列人為敵成世仇, 延續千年, 直至今日.

                                   137. 系統神學羅馬書

                                                             讀經 羅1:16-17
                               "我不以福音為恥, 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 要救一切相信的,
                          先是猶太人, 後是希利尼人. 因為神的義, 正在這福音上顯明出来,
                                這義是本於信, 以致於信, 如經上所記, '義人必因信得生.'"

      羅馬書在保羅書信中, 對教義神學闡釋得最是精闢透澈, 有解經家巧妙比喻, 若左手為
舊約, 右手為新约, 則羅馬書為右手中指戴的大鑽戒上, 嵌鑲的大鑽石, 閃閃發光, 光芒奪目.
羅馬書要點如次:
   I. 成書: 57AD春, 於歌林多.
  II. 送信人: 非比(Phoebe)(羅16:1).
III. 對象: 羅馬教會.
IV. 目的: 有系統詳細推介救恩及因信稱義真理, 強調福音為神完全的救恩, 世人逼切的需要.
  V. 寫書原因: 保羅第三次旅行佈道時, 在哥林多喜見福音已傳遍亞西亞一帶, 乃想進一步到
羅馬和士班雅傳福音(徒19:21-22, 羅1:8-15, 15:23), 因此, 寫信給羅馬教會表達
即將來訪之意, 但他需先把捐款送交耶路撒冷教會, 才能成行(羅15:24-26).
VI. 鑰字: 福音、恩典、稱義.
VII. 特點:
      (I) 神學廣泛深奧, 文學優美嚴謹.
    (II) 引言特別, 堪稱一篇精闢 "小系統神學" 論文(羅1:1-17).
  (III) 書信中最有系統, 最合邏輯的一篇神學論文.
   (IV) 引用舊约經文最多, 為所有書信總和.
    (V) 與加拉太書同為十六世紀宗教革命時期最具影響力書卷.
  (VI) 影響後世深遠, 尤其在古聖歸主及他們生命改變上.

                                    138. 羅馬教會誰創建

                                                                  讀經 羅1:7
                                 我寫信給你們在羅馬為神所愛, 奉召作聖徒的眾人,
                                願恩惠平安, 從我們的父神, 並主耶稣基督歸與你們.

  I. 非保羅創建:
     使徒保羅是在哥林多寫羅馬書, 那時, 他正準備帶馬其頓和亞該亞信徒善款到耶路撒冷
總會的時候(羅15:25, 徒19:21). 時為主後56-59年間, 正是使徒第三次海外宣道之時, 很明顯的
他尚未訪問過羅馬教會的信徒(羅15:22-24), 他以前曾否到過羅馬, 也值得懷疑. 他生在大數,
司提反殉道時, 他還是個少年(徒7:58); 在大馬路上, 蒙主光照, 悔改歸主後, 他一直中東一帶
活動, 可見他從未到過羅馬; 因此, 羅馬教會不可能是保羅創建的.

 II. 非彼得建立:
      天主教信徒認為羅馬教會是彼得創立的, 因他們尊彼得為教皇, 且傳說彼得在羅馬宣道
多年, 為羅馬當局不容, 终於在羅馬城外為主倒釘十字架殉道, 所以將創建羅馬教會的功勞
歸於彼得, 此說欠史實根據, 不足採信.

III. 羅馬信徒自建:
       主耶稣升天後, 門徒尊示回耶路撒冷等候主進一步指示, 不久五旬節到来, 天下英賢齊集
耶京, 有不少從羅馬來的猶太人和進猶太教的外邦人(徒2:10), 蒙恩得救, 回到羅馬時, 為主作
見證得果效, 進而帶領當地猶太人和進猶太教的外邦人歸主, 初時多在家中聚會, 於是在羅馬
就漸漸有很多基督徒.
       羅馬書末後保羅問候語中顯示當日羅馬教會有下列三個活躍小組:
        1. 百基拉與亞居拉的家中教會(羅16:5)
        2. 亞遜其土等人在一處的弟兄們(羅16:14)
        3. 非羅羅古等人在一處的眾聖徒(羅16:15)
       由上可見, 當日羅馬教會是分散在不同地方聚會的, 羅馬是大都會, 人口眾多, 地區遼闊,
很難集中一處聚會, 但會眾在主裏有交通, 故保羅這封羅馬書定是通函, 各組傳閱.
       又從保羅問候語中, 可以看出保羅和羅馬教會中人, 非常熟悉, 有朋友、有同工、有親屬,
他們可能是保羅海外宣道時, 曾聴過他講道, 與他有屬靈交通人士; 也有些是由各地遷居羅馬
的人, 如百基拉與亞居拉夫婦, 以前住哥林多, 與保羅同工(徒18:1-2).
       由上可見, 羅馬教會是羅馬信徒自建, 最是可能.

                                    139. 新約突見挽回祭

                                                                   讀經 羅3:25
                               中文: "神設主耶稣作挽回祭, 是憑着耶稣的血, 藉着人的信,
                                      要顯明神的義. 因為祂用忍耐的心, 寬容人先時所犯的罪."

        英文: God presented him as a sacrifice of atonement, through faith in his blood.
                He did this to demonstrate his justice, because in forbearance he had left
                                          the sin commotted forehand unpunished.

      舊約無 "挽回祭(a sacrifice of atonement)" 之名, 亦無此祭, 但有 "挽回神的怒氣, 罪人得
與神和好" 的祭禮. 新約聖經中, 下列三處亦譯 "挽回祭:"
       1. 約壹2:2 祂為我們的罪作了挽回祭, 不是單為我們的罪, 也是為天下人的罪.
          (He is the atoning sacrifice for our sins,
            and not only for ours but also for the sins of te whole world.)
       2. 約壹4:10 不是我們愛神, 乃是神愛我們, 差祂的兒子, 為我們的罪作了挽回祭,
                         這就是愛了.
          (This is love: not that we loved God, but that he loved us
            and sent his son as an atoneing sacrifice for our sins.)
       3. 来2:17 所以, 他凡事該與他的弟兄相同, 為要在神的事上
                      成為慈悲忠信的大祭司, 為百姓的罪獻上挽回祭.
          (For this reason, he had to be made like his brothers in every way,
            in order that he might become a merciful and faithful high priest in service
            to God, and that he might make atonement for the sins of the people.)
      罪人犯罪, 得罪上主, 上主發怒, 將施刑罰, 主耶稣流血捨命, 被釘死十字架上, 我們所有
的罪都歸在祂身上, 神乃息怒, 悦纳悔改罪人, 再向人施恩.
      從原文 Hilasterion 看來, "挽回祭" 可譯為 "和好者," 即 "神設立耶稣作和好者," 較為恰切,
林後5:18-19 "一切都是出於神, 他藉着基督使我們與他和好, 又將勸人與他和好的職份賜給
我們, 這就是神在基督裏, 叫世人與自己和好, 不將他們的過犯歸到他們身上, 並且將這和好
的道理託付了我們." 可見譯作 "和好" 較 "挽回" 通俗易懂多了.

                                   140. 神是否偏心待人

讀經 羅9:13
正如經上所記, "雅各是我所愛的, 以掃是我所惡的."

創25:21-26所載有關利百加懷孕生下雙胞胎的事, 並沒說神愛雅各, 惡以掃, 只說, "將來
大的要服事小的"(創25:23), 保羅此處引用瑪拉基書1:2-3, 當時被擄歸回耶路撒冷的以色列人
懷疑神對他們的愛, 所以神回答他們說, "以掃不是雅各的哥哥嗎? 我卻愛雅各, 惡以掃, 使他
的山嶺荒涼, 把他的地業交给曠野的野狗."
很多人讀經讀至羅馬書九章有關雅各和以掃相爭的事, 往往以為神偏心待人, 為何無緣
無故惡以掃而愛雅各, 其實神並不偏心待人, 析述如次:
I. 指國不指人:
瑪拉基所說, 愛雅各, 惡以掃, 不是指雅各和以掃個人, 而是指雅各代表的以色列國
和以掃代表的以東國. 在神永遠計劃中, 神創立以色列國以完成祂救恩計劃一部份, 至為正確,
因神不欲用以東國去完成祂的救恩計劃. 故神愛以色列國, 不喜以東國, 實屬正常, 並非偏心.
II. 以掃輕看神:
從雅各和以掃的人品觀之, 以掃輕看他的長子名份(創25:34), 等於輕看神, 藐視神的
安排, 在神看來, 自是可憎的. 聖經沒說, 雅各奪取以掃長子名份, 他是用買賣方式把以掃長子
名份買來的(創25:31-33), 而買賣是雙方同意的, 在律法上, 雅各沒錯.
III. 神應許傳承:
雅各和以掃在利百加腹中就相爭, 神對利百加說, "將來大的要服事小的" 也非偏心,
因神對亞伯拉罕的應許, 需每代有一人承接, 直至基督降生為止, 這承接應許的人, 必需具有
神滿意的資格.
由亞伯拉罕下傳妻撒拉之子以撒, 而不是妾夏甲之子以實瑪利, 以撒成為有資格的
應許承受人. 以撒傳何人? 妻利百加懷的是雙胞胎, 故只有一個是應許承受人, 二子在母腹中,
在神眼中就已決定, 以掃承受母利百加天性, 雅各則承受父以撒天性,
利百加為母不仁, 竟教唆雅各去欺骗父親以撒, 但雅各是被動的, 萬般不願, 且心中
害怕受咒詛(創27:11-121), 所幸母敗壞天性, 沒傳給雅各, 卻傳給以掃, 使他日後輕視長子名份,
痛恨雅各, 亟欲殺之(創27:41, 32:11).
雅各一生雖利己, 但不害人, 且怕被害, 正如父以撒, 一生和平處世, 與人無爭, 敬虔
事神, 遺傳給雅各, 使神在揀選應許承受人時, 只能揀雅各, 而不選以掃.
日後, 雅各生十二子, 成十二支派, 只有猶大配受應許承受人的神聖天職, 但猶大是
四子非長子, 長子流便敗壞沒資格(創29:31-35, 49:3-4).
羅馬書九章11節置括號中, (雙子還沒生下来, 善惡還沒作出来, 只因要顯明神楝選人
的旨意, 不在乎人的行為, 乃在乎召人的主). 乃指神楝選人承受祂應許成為國家之意, 如上述
神楝選雅各成為以色列國的始祖, 而不楝選以掃成國, 去完成祂的救恩計劃.

                                                            (本段完)

                                                       感謝主, 讚美主,
                                                      一切榮耀歸我主,
                                                      哈利路亞, 阿們!

                                             2022年 8月 2日 佈樂格 台北

More Articles ...

  • 輕鬆讀經賞小品(VIII) 121 耶路撒冷開大會 - 130 甚麼是別的福音
  • 輕鬆讀經賞小品(VIII) 111. 行程改變入歐洲 - 120 保羅海外宣道行
  • 輕鬆讀經賞小品(VIII) 101. 摩洛理番何方神 - 110 石打保羅幾致死
  • 輕鬆讀經賞小品(VIII) 91. 欺哄聖靈神嚴懲 - 100. 約珥預言應驗否
  • 輕鬆讀經賞小品(VIII) 81. 下埃人數何不同 - 90. 好人是否定得救
  • 輕鬆讀經賞小品(VIII) 71. 約翰與主何親熱. - 80. 丟大猶大是何人.
  • 輕鬆讀經賞小品(VII) 61. 兩族何以不往來 - 70. 可否觸摸復活主.
  • 001.4 神恩浩蕩換關節
  • 001.3 神妙同在見證錄 第三部 晚年歸主
  • 001.2.4 神妙同在見證錄 第二部 中年得福(IV)
  • Google Search
Copyright © 2012-2015. kenneth-che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