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 彼得行傳
                                     第七章 彼得打開外邦門(III)
                                  第三節 哥尼流家佈道(19:10-48)

I.  出身背景(10:1-2):       
      (I)  羅馬軍官(10:1):   
            哥尼流 "是義大利營的百夫長"(10:1), 可見他是羅馬高級軍官 羅馬公民和統治者, 也是   
羅馬帝國統治猶太人的駐地官吏, 他的部隊駐紮在該撒利亞, 那是個優良海港, 羅馬巡撫官衙所在地,           
希律王於斯建有華麗王宮, 居民多係外邦人, 也有不少猶太人居住其中, 該城位於約帕之北, 二地相距           
不遠, 約三十哩, 二日路程, 再往北就是撒瑪利亞了.           

    (II)  虔誠的人(10:2a):   
           "他是個虔誠人."(10:2a), 當日所謂虔誠人, 就是沒信主, 但願接受猶太人獨一真神的外邦人.   
外邦人通常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 或對其他宗教信仰, 不感興趣.  哥尼流這個羅馬外邦人, 與眾不同,           
他願接受猶太人獨一真神,  而且很熱心虔誠,  表示他對信仰很追求,  對真理很渴慕,  非常熱切敬虔.           
這種外邦人不多,  但在當時羅馬帝國的軍人裏, 不只哥尼流一人,  試看 太8:5-13 記述, 加百農那位           
求主為僕治癱的百夫長, 也是其中之一.  哥尼流很單純的追求真神,  因此在他身上顯出敬虔的形象,            
故被稱為虔誠人, 其特點如次:            
            1.  多多賙濟(10:2b):
                 哥尼流跟其他統治者不一樣, 他不輕視被征服的人民, 也不剝削統治下的百姓, 反而
善用自己的財力, 以實質的金錢或物質, 施捨貧困, 幫助需要救濟的人.            

            2.  常常禱告(10:2c):
                 哥尼流每天申初(約下午三時)禱告, 他跟彼得 約翰一樣, 都在申初禱告, 虔誠的人一定
常常禱告, 但常常禱告的, 不一定是虔誠的人. 因此, 相信他一定在固定時間禱告, 不在固定時間禱告           
的人, 一定不禱告或隨便禱告, 不會討神喜悅的.           
                細讀經文, 頗耐人尋味, 在人看來是 "多多賙濟百姓, 常常禱告神." 賙濟在前, 禱告在後,
但天使直說 "你的禱告和你的賙濟."(10:4), 則禱告在前, 賙濟在後, 次序恰好相反. 可見人看重賙濟,           
神看重禱告. 事實上, 禱告是根, 賙濟是果, 這點提醒, 實在值得我們深思反省.           

            3.  廣受稱讚(10:22):
                 從哥尼流的虔誠兵向彼得對主人的介紹可知, "百夫長哥尼流是個義人, 為猶太通國
所稱讚."(10:22), 足見他舉國知名, 有好名聲.           

            4.  影響親友(10:2,7,24):
                 哥尼流在社會中極有影響力, 除全家受影響, 都敬畏神外(10:2), 他的兵都稱虔誠兵
(10:7); 他的親屬密友, 當然也會受到影響(10:24).  彼得見異象, 受神感召, 打破他對外邦人的偏見,             
竟一言不發, 隨他的家人和兵丁到該撒利亞哥尼流冢去, 一進門就發現他的親屬密友, 都在諍默恭侯,            
歡迎他蒞臨, 可見他們都受到哥尼流的影響, 成了虔誠人.           

           5.  渴慕真神(10:3-8):
                哥尼流渴慕猶太人的獨一真神, 聽異象中天使的吩咐, 深信不疑, 立即派人恭請傳道人
彼得來他家中教導.           

           6.  尊重主僕(10:25):
                哥尼流一見彼得進來, 就 "俯伏在他腳前拜他."(10:25), 此舉立即被彼得制止糾正, 因為
只有神配受敬拜, 但從他的行動上, 可以看出哥尼流對神及他的僕人, 非常尊崇, 他的行動雖有可議            
之處, 但已把他內心敬虔之情, 表露無遺.           

           7.  恪遵主命(10:48):
                哥尼流一群人, 尚未聽完彼得講道, 聖靈就降臨在所有聽道人身上, 他們立刻恪遵主命,
接受洗禮, 其渴慕歸主之情, 不言可喻.           
           
            從聖經以上記述顯示, 哥尼流這個外邦人, 是個虔誠人, 乃不爭的事實.

 II. 哥尼流見異象(10:3-8):       
       羅馬百夫長哥尼流是個虔誠人, 己如上述.  一天, 他如常申初定時禱告, 忽然看到他從未見過的        
異象, 他看見一位神的使者, 降臨他家, 叫他的名字, 他定睛看神的使者, 心中害怕, 問使者說: "主啊,           
甚麼事呢?" 天使答曰: "你的禱告和你的賙濟, 達到神面前, 已蒙記念了, 現在你當打發人往約帕去,           
請那稱呼彼得的西門來, 他住在海邊一個硝皮匠西門的家裏, 房子在海邊上." 天使說完走後, 哥尼流           
深信無疑,  毫不猶豫,  立即叫二個家人和常侍候他的虔誠兵前來,  把異象所見,  一一詳細告訴他們,           
要他們立刻出發, 到約帕去請彼得來, 他的信心何等的大!

       哥尼流禱告時, 天使直接告訴他, 他的禱告和賙濟, 己達神前, 且蒙記念.  顯而易見, 這異象是因              
他愛神愛人的心, 神給他的賞賜, "耶和華的眼目遍察全地, 要顯大能, 幫助那些向祂心存誠實的人."                
(代下16:9). 世上人口眾多, 要找一個從未謀面的人, 有如大海撈針, 簡直是不可能的事. 哥尼流獨自    
在房中禱告, 沒人知道, 但耶和華的眼目遍察全地, 真正要尋找祂的人, 神必看見, 所以特別差遣天使    
去幫助他釋疑解惑. 神因他的愛心, 即他愛神愛人的心, 讓他看見異象, 得到賞賜. 主耶穌也說過, "那    
真正拜父的, 要用心靈和誠實拜祂, 因為父要這樣的人拜祂, 神是個靈, 所以拜祂的, 必須用心靈  
和誠實拜祂."(約4:23-24), 經文中的 "" 字, 原文是 "尋找," 人只要心靈誠實, "你們祈求, 就給    
你們; 尋找,就尋見; 叩門, 就給你們開門."(太7:7),  我們信奉的神, 又真又活, 有求必應.  所以,
尋找神, 一定尋見, 因為我們的神也一直在找人.                     
        可見哥尼流在異象中所見, 跟他的禱告必有密切關係,  他愛慕主的真理,  今有疑難,  求主賜助       
解決, 他的祈求, 上達神前, 神就滿足他的願望與祈求, 特遣天使, 來到他家, 對他的疑難困惑和對真理           
的追求, 給他指點迷津, 幫他解決.  這異象實在奇妙, 天使的話說得一清二楚, 毫不含糊, 明白告訴他           
到約帕硝皮匠西門家請彼得到他家, 必得幫助. 這異象如此清晰逼真, 無疑是超自然的事實!           
           
        神為何不叫天使直接向哥尼流傳福音?  聖經從來沒有記載天使向人傳福音的事,  天使只為神       
傳達命令信息, 傳福音是人無可旁貸的責任, 所以, 當你周圍的人頑梗不信, 千萬別以為傳福音不是           
你的事, 把責任推給天使, 萬萬不可.           
           
        神的異象一經顯明, 哥尼流滿有信心, 深信不疑, 慎重其事, 馬上採取行動, 派遣三人, 遵照異象       
中天使指示, 立即啟程到約帕海邊硝皮匠西門家找彼得.  這三人中, 二個是家人, 一個是侍候自己的           
虔誠兵,  都是哥尼流最可靠的親信,  命他們去辦這項極為重要的大事.  可見哥尼流信心至大,  毫無           
保留, 信靠神, 完全遵照神的話去做, 值得我們讚許效法.

III.  彼得見異象(10:9-16):       
        當哥尼流派出二個家人和一個虔誠兵的第二天, 將近約帕的時候, 彼得正好在午正上房頂定時       
禱告, 他覺得有點餓, 想吃東西,  硝皮匠的家人正在預備午飯之時,  彼得突然魂遊象外,  看見天開了,           
有一物從天降下, 好像一塊大布, 繫著四角, 縋在地上, 裏面包著地上各樣四腳走獸和昆蟲, 以及天上           
飛鳥, 有聲音向他說: "彼得, 起來, 宰了吃." 彼得卻說: "主啊, 這是不可的, 凡俗物和不潔的物,           
我從來沒有吃過." 第二次又有聲音向他說: "神所潔淨的, 你不可當作俗物." 這樣一連三次, 那物          
隨即收回天上去了.           
           
       這個異象對彼得非常重要, 若非這異象提醒, 他永遠帶有色眼鏡看外邦人, 更不會主動去打開       
向外邦人傳福音的大門.  玆將這異象進一步分析說明如下:           
       (I)  地點(10:9a):   
              約帕距該撒利亞僅二天行程, 不算太遠, 在旅程距離上, 還算方便, 在神的永遠計劃中, 是個   
很好的安排, 一切都在神暗中掌控中.           

     (II)  時間(10:9b-10):   
             這異象顯現在哥尼流見異象後第二天, 他差遣人員將到約帕之際, 時刻不在申初, 而在午正,   
正是彼得每天定時禱告之時.  禱告時, 他肚餓, 等著吃午飯, 他很有定力, 雖然肚餓, 還是禱告, 不是           
先到廚房吃飽後, 再上房頂禱告.           

   (III)  內容(10:11-12):   
             所見異象內容與彼得肚餓有關, 對他是個很好的教導, 神要用三次同樣的情景, 向他顯示.   
他才頑石點頭, 勉強接受; 反觀哥尼流, 天使向他顯現一次, 他就信服照辦.  然而, 對彼得這位大使徒,           
神要用同樣的情景, 顯示三次, 他才順服.  就靈性來說, 彼得的靈性好,  毋庸置疑,  但他對神的異象,           
一次不服, 二次不服, 第三次還不是心悅誠服, 仍然困惑不解, 何以致此?  乃信仰偏差使然,  這異象           
充份暴露彼得信仰上的偏差.           
           
           彼得是猶太人,  深受傳統觀念影響,  而且律法主義深植心中,  根深柢固,  牢不可破.  他對   
不潔之物, 恪遵律法, 從不入口, 這舊約律法不是一天二天形成, 而是以色列人長久以來的民族傳統,            
極難改變, 所以神要用這異象, 把他的偏差暴露出來, 好糾正他這個信仰上嚴重錯失. 若神不用這異象           
教導他, 彼得絕對不會主動去外邦人哥尼流家傳福音的.           

  (IV)  反應(10:13-16):   
           1. 第一次反應:
               天使要彼得 "起來,宰了吃." 他卻說 "這是不可的, 凡俗物和不潔的物, 我從來沒有吃過."
可見他理直氣壯, 抗拒神的吩咐.           
          2.  第二次反應:
               天使又告訴他說: "神所潔淨的, 你不可當作俗物." 彼得還是拒絕不從.
          3.  第三次反應:
               那物收回天上, 彼得還是不服, 心中疑惑, 仍覺自己有理.

   (V)  結果:   
           縱然如此, 彼得最後還是醒悟過來, 當他看見聖靈帶領來的哥尼流所派三人, 正好與他在     
異象中,  神請他吃三次的景象相符,  眼見活生生三個人來請,   足證異象感動與所見事實完全吻合.           
在如此清楚的異象教導下, 彼得終於大徹大悟, 衷心順服, 於是他順服神, 從此放膽與外邦人接觸交往,           
真誠接納他們, 並順從他們請求, 心甘情願到該撒利亞外邦人家中傳福音, 這是何等大的轉變!

 IV.  異象成真(10:17-33):       
        直到彼得那個時代, 教會的信徒, 絕大多數是猶太人, 外邦信徒非常少, 那些猶太信徒是否都被        
聖靈充滿, 他們對外邦人的觀念, 有無改變, 值得存疑, 若有改變, 彼得就不會有此偏差, 大使徒尚且           
如此, 其他信徒可想而知. 猶太人對外邦人的一貫偏見如下:           
        (I)  外邦人是不潔淨的族類, 只有他們猶太人是聖潔的.   
       (II)  外邦人與稅吏和罪人同等, 拒絕與他們交往.   
         因此, 除非商人做生意, 猶太人絕不與外邦人往來, 嚴謹的猶太商人與外邦人生意往來時, 若同       
坐一席用膳, 回家後一定要先潔淨自己; 至於外邦人到他們家作客飲宴, 客人一走, 趕緊洗滌餐飲器皿,            
徹底潔淨, 誠恐外邦人不但把人玷污, 甚至也把家中用具都污穢了! 成見之深, 非常嚴重, 外邦人在他們           
眼中, 比毒蛇猛獸還可怕, 避之惟恐不及, 那敢彼此交往!          

       彼得見異象的反應, 若與猶太人對外邦人的傳統偏見連繫起來, 就不難理解, 這種傳統偏見, 在       
猶太人的心中, 根深柢固, 牢不可破. 所以神要用超自然的異象, 把彼得的傳統偏見打破, 但不太容易,            
即使異象連續教導他三次, 還是沒有成功, 難以奏效, 彼得只是勉強接受而已.           

       直至彼得到了哥尼流家, 才有所改變.  他一進門, 看見哥尼流的親屬密友, 早在靜默恭候, 主人       
哥尼流甚至把他當神, 恭敬俯伏下拜.  那時, 彼得對他們說: "你們知道, 猶太人和別國的人親近往來,           
本是不合例的, 但神己指示我, 無論甚麼人, 都不可看作俗而不潔的. 所以我被請的時候, 就不推辭           
而來, 現在請問, 你們叫我來有甚麼意思呢?"(10:28-29), 他這一番話, 充份暴露他的嚴重偏見. 後來,           
保羅也指責過他, "磯法和外邦人一同吃飯, 及至他們(耶路撒冷教會來的人)來到, 他因怕奉割禮的人,           
就退去與外邦人隔開了."(加2:12), 其成見偏執之深, 不言可喻.           

       這並不是第一次猶太基督徒與慕道外邦人接觸會晤, 依使徒行傳記載, 司提反殉道後, 門徒四散,       
向聖地以外的猶太人傳福音, 但同時也讓我們看見,  第八章腓利在撒瑪利亞的新突破,  把福音傳給           
外邦人, 他甚至在神引領下, 在曠野把福音傳給非洲埃提阿伯太監; 第十一章說到被逼害的猶太信徒           
也把福音帶出去, 傳給外邦人, 他們只是一對一, 猶太基督徒向不信主的外邦人傳福音.  這次彼得在            
哥尼流家的佈道, 除彼得外還有約帕幾個弟兄陪同他去, 估計約七人, 所以這次是一組猶太人, 向一群           
外邦人傳福音, 在哥尼流家聽道的計有他的家人和親屬密友(10:24), 好些人在那裹聚集(10:26). 所以           
他們這次因異象促成的歷史性會唔, 是種族不同, 宗教信仰也不同的一群人對一群人, 歷史性的一次           
大會合,  意義重大,  影響深遠,  這在教會歷史上從末發生過,  甚至在猶太歷史上也從未有過的盛會.           
如前所述, 猶太人視外邦人為不潔族類, 往往敬而遠之, 不敢親近. 這次不是一對一, 而是一群猶太人           
打破傳統, 向另一群不潔淨的外邦人接觸會晤,  且彼此非常親密融洽,  這是從來沒有發生過的情景,           
在猶太人看來簡直是不可能的奇事. 現從下述二方面分析這二群人的背景:           

       (I)  傳道人 - 以彼得為首:   
              傳道人以彼得為首, 總共七人(11:12), 他們在政治上是被征服者, 但在宗教信仰上, 他們   
卻是自命不凡, 有優越感的神的信徒,           

      (II)  聽道人 - 以哥尼流為首:   
              人數肯定超過七人, 確實人數不得而知,  他們在政治上是征服者, 而且哥尼流是羅馬軍官,   
猶太人的統治者, 但在宗教信仰上, 他們是虔誠人, 慕道友.           
     這對立的二群人, 竟能順利會晤, 親密歡喜, 彼此相愛, 如同家人, 這意想不到的結果, 純係福音       
的大能使然.  這次歷史性的會晤, 不但在福音廣傳上, 把人與人之間的障礙隔閡打破, 更讓使徒彼得           
改變對外邦人的成見偏執, 不負神望, 把福音順利傳給外邦人, 榮神益人, 感謝主.

  V.  美好態度:       
       見異象的二個主角: 彼得和哥尼流都有美好態度,  給後世信徒很美好的重要教訓,  願我們能夠       
從這二人的美好態度上, 學到功課:           
       (I)  哥尼流的態度:   
              1.  熱忱慕道(10:24, 33):
                   (1)  候傳道人(10:24):
                          彼得一進哥尼流家, 就看見哥尼流和他的家人及親屬密友, 都在靜默恭候他. 一般
來說, 聽道人等傳道人難得, 常常是傳道人等聽道人. 焦牧師有次從香港到台北參加研經會, 發現聽眾           
的熱忱, 台北比香港差, 因在香港都是聽眾等他, 可是到了台北, 恰好相反, 他要等聽眾, 令他萬分感慨.           
哥尼流是慕道友最佳榜樣, 他先打發親信到約帕恭請彼得, 同時在家中與親友靜候他的蒞臨, 這就是           
熱忱慕道的表現.           
                        神的道出於又真又活的神, 愛慕神道的人, 神一定會讓他滿足, 因神被愛慕的心感動,
故 "飢渴慕義的人有福了,  因他們必得飽足."(太5:6), 哥尼流有這種慕道熱忱, 怪不得神要用超自然           
的異象, 讓他飽足.           
                   (2)  飢渴聽道(10:33):
                          哥尼流向彼得說明遵異象指示, 派人請他來的緣由後, 熱切向彼得說: "現今我們
都在神面前, 要聽主所吩咐你的一切話."(10:33), 飢渴慕道之情, 溢於言表, 巴不得彼得把神的道,            
毫無保留, 全部傾倒給他們, 以慰他們飢渴之心.           

            2.  帶人慕道(10:24):
                 當哥尼流差親信去請傳道人彼得來向自己傳道時, 同時也帶領與自己關係最密切的家人
和親屬密友,  一同來分享.  因為他深知神的道非常寶貴, 自己得著, 也要所有他愛的人和關係密切           
的親友也得著, 大家同享福音的佳美和神真道的益處, 使慕道者對真道的價值, 有深刻的體會. 凡重       
視人生的人, 必定重視宗教信仰; 人與動物不同, 人不但求生存, 還求生存的意義, 所以就跟宗教發生           
關係, 否則就是白活, 哥尼流原來也是有信仰的, 但不能滿足他, 也不能解決他的人生問題, 現風聞           
有真正的神道, 讓他渴慕異常, 視為人生最重要的課題, 希望自己得著, 也希望自己所愛的家人親友           
都得著.           

            3.  態度謙卑(10:25):
                "彼得一進去, 哥尼流就迎接他, 俯伏在他腳前拜他."(10:25), 哥尼流一見傳道人彼得
就俯伏下拜, 這種表現, 顯示他的謙卑, 對傳道人的尊敬, 態度上是對的, 但行動上是錯的, 他受了從前           
所信宗教錯誤的影響, 魔鬼最擅長利用錯誤的宗教思想, 把熱心宗教的人, 引到錯誤的路上去, 最常見的          
就是把人當神拜, 這種錯誤行動, 立即被彼得糾正, 他連忙把哥尼流拉起來說:  "你起來, 我也是人."           
(10:26).          

                在靈界魔鬼常喜在信仰問題上攪小動作, 對漠視生命意義的人, 灌輸無神論思想; 對有神
思想的人, 則引導他們往錯誤的方向走, 去拜人.  很多宗教拜人的色彩非常濃厚, 尤其中國人拜人不           
落人後, 拜關公、媽祖、孔子、祖先等等, 不勝枚舉.  就拜祖先而言, 很多人誤認基督教不倡孝道, 事實            
不然, 我們基督徒絕對孝敬父母, 但不拜父母拜神, 拜是對神的敬拜. 我們去世的父母, 若泉下有知, 我們           
若拜他們, 他們一定不安, 會立刻糾正我們錯誤的行為, "不要亂來, 爸媽都是人, 不是神, 不要拜, 褻瀆          
神, 罪過罪過!"  凡有自知之明的人, 知道自己人的身份, 絕不會接受過份奉承, 受人敬拜, 焦牧師笑稱,           
若有人突然稱他 "焦總統!" 他會嚇得半死, 絕不敢接受, 這是很自然的反應, 人叫他總統尚且受不了,            
何況把他當神拜, 更受不了.  所以哥尼流拜彼得之舉, 心態是對的, 但方式是錯的, 縱然如此, 他對神的           
僕人彼得尊敬之情, 值得讚許.           

                至於聽道的態度, 在此順便一談, "所以我們當越發鄭重所聽見的道理, 恐怕我們隨流
失去."(來2:1), 可見聽道尊不尊重, 影響非常重大, 聽道不尊重的人, 隨流失去, 即隨時間的潮流和           
隨世界的潮流消失逝去!  譬如, 有時剛做完禮拜, 我常常會問會眾, 牧師剛才講些甚麼? 若說不知道,            
忘得一乾二淨, 就隨流失去了;  又若剛聽完道, 在教會時, 一清二楚, 可是一出教堂門, 就完全忘了,             
沒應用在日常生活上, 也會隨世界的風俗潮流失去! 傳道人講的道, 一點也起不了作用, 願我們隨時               
警醒, 認真聽道, 牢記心頭, 身體力行, 以免隨流失去, 不可不慎.           

          4.  坦誠相交(10:30-32):
               哥尼流一見彼得, 就把自己在信仰追求上的經歷和派家人兵丁到約帕請他來講道的過程,
詳細說給彼得聽, 他毫無保留告訴神的僕人, 他深信這次能請到彼得來到他們中間, 一定是出於神的           
眷顧, 是神憐恤他追求真理的心, 特別賜給他的賞賜, 他的坦誠熱心, 使彼得的心靈受到很大的激勵,            
知道哥尼流是神看重的人, 特別用異象引領他前往幫助他, 這對神的僕人來說, 更加強他對神堅定           
不移的信心.           

      (II)  彼得的態度:   
              1.  拒絕受拜(10:27):
                   一般宗教, 膚淺無知, 把人當神, 尤其修練有成者, 更喜歡人去拜他, 當群眾見他, 齊身
下拜, 更是得意忘形, 不可一世, 自以為修練成仙成佛; 善男信女, 更刮目相看, 視為神仙, 爭相供奉膜拜,           
愚不可及. 所以假宗教多把人帶上歧途, 把人當神, 頂禮膜拜, 大錯特錯, 古時如此, 今日亦然, 悲哉!           

                 話說回頭, 使徒彼得是當日教會領袖, 成就非凡, 聲譽卓箸, 一經請到哥尼流家, 外邦主人
馬上向他下拜, 看在猶太人眼中, 自是驚喜萬分, 心想羅馬人哪! 在軍事上你把我們打敗征服, 歸你奴役          
統治; 現你看我們猶太人的法力多厲害, 一看見我們的傳道人就俯伏下拜, 心中鳥氣盡吐, 真爽快! 所幸           
彼得不是凡夫俗子, 而是認識神的僕人, 也了解自己, 故絕不作此想, 馬上把哥尼流扶起來,坦誠告訴他,            
我跟你一樣, 沒有二樣, 都是人! 試想當日彼得那麼有名望, 那麼有能力, 但他頭腦清楚, 沒糊塗隨俗,            
仍然認識自己的真像是人, 故立即拒絕敬拜, 不愧是偉大使徒!           

                 對受人敬拜反應, 彼得如此, 主耶穌在世時卻不然, 衪欣然接受(太2:11,   8:2,   9:18,
14:33,  15:25,  20:20,  28:17), 何以致此?試想若主耶穌也跟彼得一樣, 拒受敬拜, 那就與衪自稱            
是神, 完全矛盾, 生下後二歲, 就有人敬拜衪, 復活後也一直有人敬拜衪, 這都是真心信主的人, 知道衪          
的確是神,  敬拜衪絕不為過.   所以主耶穌是唯一例外的人物,  衪既是人, 又是神, 衪是神的獨生子,              
道成了肉身, 住在我們中間, 神在肉身顯現, 從言語上看出來, 衪是神; 從行為生活上看出來, 衪也是神;           
從死裏復活上看出來, 衪更是神.  衪的內外表現, 完全吻合, 所以衪是人, 又是真神, 毋庸置疑,  接受             
敬拜, 理所當然.           

              2.  坦誠相見(10:38-29):
                   彼得初見哥尼流時, 坦誠說了一些不太中聽的話, 口無遮攔, 把自己內心的真話, 脫口 
而出, 露出他實在不願意與外邦人往來, 他所以來外邦人家裏, 純係神把他改變, 要他來的. 這麼坦白,           
實在冒很大風險, 把看不起對方的話, 當面直接說出, 往往會付出很慘痛的代價.  但為了證明自己的           
軟弱, 見證神對人的大愛, 所以他坦然無懼, 把自己真正經歷, 坦誠說出來, 使真心慕道的人, 看見神           
的大能, 對神的作為有真正的認識; 反之, 不真心慕道的人,  當然會說神的僕人帶著有色眼鏡,  歧視           
他們.  幸哥尼流及其家人親友, 真心慕道, 深明大義, 不以為忤, 欣然接受, 讓他們更加了解真神的           
奇妙真實, 更加體會到真神對他們外邦人的深切關愛.  這次彼得與哥尼流合家坦誠相見, 彼此更加           
了解相愛, 傳為佳話.           
                 彼得真誠懇切, 真實感人的見證, 值得我們學習力行.  時下教會中, 無論傳道人或弟兄 
姊妹作見證, 多是粉飾太平, 報喜不報憂, 都說好的一面, 述說自已如何愛人, 如何得勝, 不願談其他           
陰暗不快的一面, 這點我們要好好反躬自省, 學習糾正, 不要高舉自己, 粉飾自己, 要讓人看出我們的           
真我, 看出神如何改變我們, 真實的見證對基督徒來說, 非常重要, 願我們隨時提醒自己, 更上層樓.           
           
      (III)  神恩被二人:   
                哥尼流原本是不認識神的外邦統治者, 但對宇宙獨一真神卻有一顆一般人罕有的敬畏渴慕   
之心; 彼得雖認識神很久, 但內心深藏狹隘的種族偏見, 然而對神仍衷心敬畏, 愛慕不已.  當時, 這地上           
二顆心, 被無所不見的神察覺, 視為難得寶貴, 所以把天上的恩門向他們敞開, 並將自己的恩典向他們            
傾倒, 分別賜給他們不同的異象, 促成他們的相會, 成為天國發展關鍵性的二個重要人物, 藉這二人,           
打開向普世傳福音的大門, 並奠定普世教會合一穩固的根基, 影響深遠, 值得一書.

 VI.  教會合一:   
       "彼得和在猶太的眾弟兄, 聽說外邦人也領了神的道, 及至彼得上了耶路撒冷, 那些奉割禮的門徒   
和他爭辯說. 你進了未受割禮之人的家, 和他們一同吃飯了."(11:1-3), 可見彼得這次到哥尼流家佈道,       
引起風波, 回到耶路撒冷, 全教會興師問罪.  這點, 我們要認清當日的時代背景, 才能體會到彼得順服異象       
啟示, 到外邦人哥尼流家佈道, 真不容易.  所以我們不要苛責彼得民族成見太深, 換了我們, 成見可能比他       
更深.  無論如何, 彼得以後雖心存疑惑, 還是順服了, 對這個根深柢固的民族傳統偏見, 他並沒有完全擺脫       
乾淨, 在他心中也沒徹底粉碎消滅, 所以後來不知不覺在哥尼流家見面時, 他一開口就說出帶有嚴重種族       
偏見的話, 但他不是故意的, 情有可原. 最重要的是, 從此以後, 打破了他與外邦人之間門戶之見, 著實不易.        
       從這件事, 我們不禁要問,  神何以要差遣彼得到哥尼流家去?   我們若不健忘的話,  在該撒利亞       
已有一位聖靈充滿, 大有能力的腓利, 在為主作見證, 傳福音.  天使何以捨近求遠, 不就近找腓利而找           
彼得前往哥尼流家去? 這點神自有他的美意.  猶太人的五旬節由彼得開始; 外邦人的五旬節自然也           
要由彼得開始.  因之,  向外邦人傳福音的門也一定要由他親手打開,  其目的主要是為奠立普世教會           
合一的基礎.  否則,  由大使徒彼得開始的猶太教會是頭等教會;  由執事腓利開始的外邦人教會必將           
淪為次等教會, 自非神所樂見. 人最喜歡分階論等, 神深知人的毛病,  所以一開始就毫不含糊,  把教會           
的基礎, 一開始就打得紮紮實實, 牢牢靠靠, 固若金湯, 永不動搖, 感謝主!           

VII.  福音傳世(10:34-43):       
         彼得進入哥尼流家, 不但看見外邦人中有這樣清心愛慕真神的人, 而且體會到神對所有渴慕衪       
的人的慈愛關懷, 因此大受感動, 立即將他領受的福音, 全心全意, 傾倒給這群清心慕道的外邦人.           
           
         說到這裏, 有個很有趣的問題, 值得探討, 彼得究竟知不知道 "神不偏待人" 的應許? 從他對外邦人       
的表現看來, 他似知實不知; 頭腦知理論知, 心靈和生活行動卻不知. 後經神賜給他和哥尼流二個異象          
啟示, 再加上彼此相見後, 親眼看見和親耳聽見的情景, 彼得終於發現真像, 悟出真理, 所以他要心口             
如一, 傳主真道.  只有真正認識真理的人, 才能為真理作有力的見證.  所以傳道人必須自己先領受神           
的教導, 並且自己要先被神感動, 才能使真理容易被聽道的人接受, 這樣, 在講道時, 傳道人和聽道人       
才能一同得益. 以下就是彼得在哥尼流家精彩的證道, 除開門見山直接說出 "我真看出神是不偏待人"       
(10:34), 表明自己大徹大悟, 心無偏見外, 八節全都在傳揚耶穌基督, 對主作最全面深入的推崇, 清楚       
說明人類福音的中心, 和福音帶給人的福樂, 是無可此擬的. 玆將其證詞分述如下:        

       (I)  福音源頭 - 神(10:35):
             "原來各國中, 那敬畏主行義的人, 都為神所悅納." 這節經文不是說所有宗教都是 "殊途同歸,"
而是指所有真心慕道的人, 神都知道, 都是神樂意施恩的對象.  所以真正的福音不是出於人的努力, 乃是      
出於神的大愛; 不是人積功德的結果, 乃是神的恩典.  尤其, 一般宗教都是人求神可憐施捨; 基督教則是       
神去求人, 主動幫助人.  二者立場, 完全不同. 福音啟示, 神不是可怕的審判官, 而是 "不願一人沉淪,       
願人人得救" 的神, 人類墮落沉淪, 只有衪願救, 也只有衪能救.  所以 "敬畏主行義的人, 都為神所悅納."       

     (II)  福音中心 - 耶穌基督(10:36a):
              彼得開口就傳耶穌基督, 福音的中心, 集中在祂一人身上, 神的福音藉著衪顯明出來, 衪是
萬有之主, 創造萬有的那一位,  造物主是三位一體的神: 聖父、聖子、聖靈,  同等、同權、同榮,  耶穌       
與人不同, 神藉衪傳福音.       

    (III)  福音功效 - 和平福音(10:36b):   
              神要耶穌基督傳和平福音, 祂能使神與人和平, 賜人類永遠福樂; 也能使人與人和平, 給人類   
今世盼望.  神主動與人和好, 神也主動促使人與人和好, 人與人不和好, 是因人與神不和好, 不可不察.           

     (IV)  福音的主 - 耶穌基督(10:38-43):   
              耶穌是 "萬有之主" 和他的神性, 己如前述, 本段強調他的人性 "拿撒勒人耶穌":   
              1.  恩惠之主(10:38):
                   主耶穌周流四方行善事, 為人解除物質世界的困難; 祂醫好被魔鬼壓制的人, 解除他們
靈界威脅與痛苦. 這都不是人能做的事,  但耶穌基督卻廣行神蹟,  用超自然能力,  拯救眾生,  顯然是           
神以聖靈和能力膏祂, 與祂同在, 使成人類的恩惠之主.           
              2.  被殺之主(10:39):
                   主耶穌不但是恩惠之主, 也是被殺之主, 這在別的宗教是不可思議的事, 他們絕不容他們
頂禮膜拜, 大有能力, 大行善事的教主, 被人宰殺的事, 向外張揚, 必定費盡心思, 想盡辦法, 遮蓋掩飾,            
因在人眼中, 只有高高在上, 充滿大能, 人見人拜, 殺不死的, 才像神.  可是彼得在他的證道中, 毫不遮         
掩, 亦不覺羞恥, 反而覺得是無上榮耀, 把主耶穌被殺之事, 娓娓道來, "他們竟把衪掛在木頭上殺了."           
(10:39), 他之所以把主耶穌受難的事, 全盤托出, 因耶穌被殺對基督徒言, 是最大的福音, 不是禍音,            
一般人被殺是莫大的悲劇, 耶穌的被殺卻是人類最難堪的醜劇, 暴露出人性極度的醜惡.  試想像耶穌           
這樣的一位恩惠之主,  暴徒竟在衪面前瘋狂高喊:  "除掉衪!  除掉衪!"  但神藉著耶穌的被殺, 給世人          
開啟恩門, 拯救萬民.  世上每個偉人的死都是悲劇, 唯有耶穌一人的死, 是人類的喜劇.  耶穌基督為           
我們的罪死了, 在人類敵擋神最高峰的時候, 神的恩典就益發顯明出來, 藉著耶穌的死, 給人開啟赦罪           
之門, 基督為人赦罪一事, 在耶穌沒降生前, 聖經就早有預言, 基督為拯救我們降生, 也為我們的罪受           
死, 並埋葬了, 第三天從死裏復活, 明乎此理, 彼得毫不隱瞞向哥尼流說出主在地上所羞辱, 最後被殺.            
真正傳福音的人, 絕不以主的十字架為恥, 因為主耶穌的羞辱, 實際上是神最大的榮耀, 和人類最大的            
福音, 十字架顯明神無限的大愛, 成就了人類最大的救恩, 也成就了神與人和人與人之間的和平福音.           
               3.  復活之主(10:40-41):
                    彼得的證詞並沒有停留在耶穌的死上, 因耶穌的死, 只能表現衪對人的愛, 卻難證明
衪是萬有之主, 也是生命之主.  彼得續作見證說: "第三日神叫衪復活, 顯現出來, 不是顯給眾人看,             
乃是顯給神預先揀選為衪作見證的人看, 就是我們這些在衪死裏復活以後, 和衪同吃同喝的人."           
(10:40-41), 這絕非無稽神話, 說這話的人, 當時還活著, 後來原本逼害基督徒的保羅也作同樣的見證:           
"基督照聖經所說, 為我們的罪死了, 而且埋葬了, 又照聖經所說, 第三天復活了, 並且顯給磯法看,             
然後顯給十二使徒看, 後來一時顯給五百多弟兄看, 其中一大半到如今還在, 卻也有己經睡了的,            
以後顯給雅各看, 再顯給眾聖徒看, 末了也顯給我看."(林前15:3-8). 耶穌的復活是鐵般的事實, 使         
人類看見永恆的光明, 否則人類面對的只是一片黑暗, 痛苦死亡.  而今主耶穌戰勝死權, 勝過撒但, 賜給
世界和人類, 無窮美好的希望.             

             4.  審判之主(10:42):
                  主耶穌掌管人類最後的命運, 衪是審判之主, 將來要把世人作最後的分別, 所以無論
是活人死人, 都逃不過衪的最後審判, 決定世人永遠的命運.  屬主的人, 不怕面對將來的審判, 因           
主耶穌已擔當了我們的罪, 我們的罪己蒙赦免, 不再有罪, 真是感謝主.           

              5.  最後總結(10:43):
                  "眾先知也為衪作見證, 凡信衪的人, 必因衪的名, 得蒙赦罪."(10:43), 只要人肯接受
救主耶穌, 都能蒙恩得救, 罪得赦免, 這是聖經新舊約的共同信息.  我們基督徒要勤讀聖經, 整部聖經,             
無論新舊約, 其中心信息就是 "見證耶穌基督." 衪是人類的希望.  這樣偉大的救恩, 只要信就可輕易           
得著, 表明神無條件愛人, 有愛無類, 救法完美, 得著方法也完美, 試問普天之下, 有那一宗教如此完美?           

      彼得這篇證道, 簡明中肯, 鏗鏘有力, 生動感人, 道還沒講完, 聖靈就降臨他的聽眾身上, 奇哉!           

VIII.  外邦人的五旬節(10:41-48):       
          五旬節再一次到臨, 在時間上言, 不是真正的五旬節來臨, 而是這次聖靈降臨在外邦人身上        
的情景, 與五旬節聖靈降臨在耶路撒冷門徒身上的情景, 可說完全一樣, 故稱 "外邦人的五旬節."           
         如前所言, 彼得應哥尼流之請, 向在他家中聚會的家人親友傳講主道, 宣揚耶穌, 道尚未講完,       
還來不及呼召他的聽眾舉手信主, "還說這話的時候, 聖靈降臨在一切聽道的人身上."(10:44), 沒有           
一個例外, 這超自然的現象, 突然發生, 彼得馬上意識到跟他們五旬節時, 所有經歷完全相同, 使他整個           
心態徹底改變, 就是他對外邦人傳福音的態度完全改變.           
         這種超自然的現象, 最初發生原因, 事前絕沒料到, 也不是人能做出來的.  跟從前五旬節一樣,       
眾使徒聚集在一起, 同心禱告, 沒有一個人主動祈求聖靈充滿說方言, 可是沒想到, 霎時間, 聖靈突然           
降臨, 說起方言來, 講說神的大作為.  這次也是如此, 幾乎是完全一樣的翻版, 析述如下:           
          (I)  起因 - 非人所料, 也非人推動, 更不是人能做出來的, 完全是出於神.   
         (II)  範圍 - 聖靈澆灌在所有聽道的人身上, 沒有一個例外.   
        (III)  現象 - 得方言恩賜, 即時說起別國的話來, "稱讚神為大."   
        (IV)  結果 - 神自己施恩, 將聖靈降臨在外邦聽眾身上, 因此, 無人敢攔阻這群外邦人成為基督徒,   
彼得見此, 不敢怠慢, 立刻順從主命, 馬上吩咐這群外邦聽眾施洗, 掃除福音一切障礙, 奠立普世教會合一           
根基, 影響至深且遠.           

         彼得在哥尼流家佈道, 道未講完, 聖靈突然降臨, 澆灌所有聽眾, 彼得立即為他們施洗, 堪作後世        
典範.  今天很多慕道友, 聽了很久的道, 口說相信, 一旦要他受洗, 就推三阻四, 猶豫不決, 萬般不願;           
反觀聖經記載,  真正愛主的人,  信的時候, 就立即要求受洗, 埃提亞伯太監如此, 掃羅歸主也是如此,           
哥尼流更是熱衷, 不但他自己, 連他的家人親友, 也都在聽道後, 立即受洗, 這是真正慕道的人, 真正           
明白真理的人,  很自然的表現.   我們領人歸主時,  要特別留心注意,  要明白告訴他們,  一定要受洗,            
才能得救, 特別提醒, 大家共勉.

 

                                           2014年 2月24日 台北 / 2020年2月27日 二校 台北
                                                            2022年2月15日終校 台北      

           

         

           

           

          

Add comment


Security code
Refre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