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 彼得行傳
第九章 希律王殘害教會(I)
使徒行傳第十一章是教會發展歷史中一個重要轉捩點, 也是一個重大突破點. 路加不厭其詳
記載了神如何用奇妙的異象帶領使徒彼得, 讓他排除自己心中的障礙, 拆除猶太人與外邦人之間
長久牢不可破的一道牆, 使他親手打開福音傳外邦人的大門, 影響深遠. 惟當佳音傳到耶路撒冷
教會時, 非但未得到熱烈響應讚許, 彼得反而遭受教內保守份子嚴厲指責非議, 幸大使徒謙卑平和,
坦誠化解, 未釀巨禍, 已如前述, 感謝主.
接著路加筆鋒一轉, 說到安提阿教會的興起, 這是一間由猶太信徒與外邦信徒信徒合力建立
的教會, 是普世合一教會的濫觴, 充份彰顯基督的完美, 成為福音向前發展, 邁向地極的先鋒, 詳情
容於第五部保羅行傳中細述.
在這關鍵時刻, 路加在 11:27-30 與 12:25 之間, 插入一段希律王殘害教會的歷史(12:1-24),
本章特把神的福音大能, 擊倒暴君, 戰勝邪惡的史實, 公諸於世, 警惕人心.
第一節 希律暴行(12:1-19)
新約聖經多處出現 "希律王" 此人, 但非同一人, 為免混淆, 請參閱附表一 希律王朝家譜, 本章
出現的希律王乃希律亞基伯一世, 他是主耶穌降生時, 追殺嬰兒的大希律王之孫(太2:1-19, 路1:5);
處死施洗約翰和從彼拉多手中審訊耶穌的希律安提帕之侄(太14:1-12; 可6:14-29; 路3:1,19, 23:7-12);
亞利多布之子. 這王朝沒有一個好王, 全都暴虐無道, 殘民以逞, 祖孫三代都逼害神的兒子和神的
僕人, 滿手流著無辜人和聖徒鮮血, 其血醒暴行, 令人髮指, 本章特將其對教會無情逼害, 分述如下:
I. 逼害時間(12:1):
"那時" 指巴拿巴和掃羅在安提阿教會同心事主之時, 也是先知亞迦布預言天下將有大饑荒
不久之後. 按希律王死於主後44年, 大饑荒發生在主後46年, 而巴拿巴和掃羅係於饑荒發生之年,
將安提阿教會所捐善款, 帶去耶路撒冷教會.
II. 逼害原因:
(I) 心中仇視:
希律王很可能因對福音信仰的誤解與偏見, 因此仇視教會, 為了壓制教會活動, 乃 "下手
苦害教會中幾個人." 首先 "用刀殺了約翰的哥哥雅各."(12:1-2), 雅各是十二使徒之一, 教會中舉足
輕重的領袖, 擒賊先擒王, 期收震懾嚇阻教會之效.
(II) 討人喜悅:
希律王是外邦人, 仰羅馬帝國鼻息, 統治猶太地百姓, 恰好此時猶太的宗教領袖和百姓
敵視基督, 恨惡教會. 這次希律王苦害教會中人, 刀斬雅各的暴行, 不意竟得到他統治下的猶太人
歡呼鼓掌, 熱烈支持(12:3), 使希律得到尊崇, 威風八面, 勁頭十足, 非常風光得意. 說來真是弔詭,
暴君這次惡行, 非但未受譴責, 反而受到治下百姓喝彩鼓勵, 使他壞事做得好, 越做越有勁. 這種
討人喜悅反常現象, 不足為奇, 屢見不鮮, 壞人如此, 好人也一樣; 譬如, 好人亞倫,當摩西奉召上山,
久久不下, 眾民不耐, 要求他鑄金牛當神拜, 他竟照辦不誤, 討人喜悅; 彼拉多原不想殺耶穌, 但為
討好治下猶太人, 竟把耶穌交在猶太暴民手中, 上十字架殺了; 大使徒彼得也如此, 在傳統猶太人
不在時, 與外邦人同席進膳, 一看見耶路撒冷頑固的猶太人來了, 趕忙藉故走避, 不敢去面對現實.
可見為討好人而作反常之舉, 是常人很易陷入的罪, 不論大人小孩, 好人壞人, 義人罪人, 都很容易
失足陷入, 而不自知.
基督徒究竟要不要討人喜悅? 使徒保羅給我們很好的提醒, "不要以惡報惡, 眾人以為美
的事, 要留心去作. 若是能行, 總要盡力與眾人和睦."(羅12:17), 可見, 為促進人際關係, 討人喜悅,
與人和睦, 自是美事, 但不可為了討人喜悅, 盲目捨棄真理公義, 以滿足一已私利私慾, 尤其千萬
勿向惡勢力低頭, 卑鄙諂媚, 討人喜悅.
(III) 魔鬼攻擊:
撒但一向與神為敵, 抵擋神, 反叛神, 眼見教會日益興旺, 福音四方廣傳, 主道得勝, 邪惡
披靡, 嫉妒忿恨, 難再容忍, 乃無時無刻, 處心積慮, 不擇手段, 明裏暗中, 極力攻擊教會, 敗壞信徒,
期能打擊見證, 消滅教會, 續在世界掌權橫行, 魔鬼 "如同吼叫的獅子, 遍地遊行, 尋找可吞喫的人."
(彼前5:8), 所以我們務要警醒謹守, 嚴防魔鬼邪惡無情的攻擊.
III. 逼害對象(12:2-19):
希律王最初逼害的並非整個教會, 只是 "下手苦害教會中幾個人." 首先他 "用刀殺了約翰的
哥哥雅各."(12:1-2), 以後又把彼得捉拿下獄. 他深諳擒賊先擒王的道理, 故矛頭一開始就指向教會
領導人物, "擊打牧人, 羊就分散."(亞13:7), 把教會領袖打倒後, 教會群龍無首, 勢必亂成一團, 力量
削弱, 自然瓦解, 終歸消滅, 用心狠毒, 手段高明, 一時確收震懾壓制之效.
(I) 刀斬雅各(12:2):
雅各是約翰之兄, 主耶穌十二使徒之一. 他們弟兄二人很早就跟隨主(太4:21), 而且是主
最喜愛三門徒: 彼得、約翰、雅各之一, 他非常追求, 與約翰曾求主讓他兄弟二人, 在主的國度裏,
坐祂左右(可10:35-40, 太20:20-28), 熱心愛主, 且是當時教會領袖之一, 自是希律王最佳首選獵物,
終遭刀斬, 為主殉道. 他的光榮事蹟, 聖經祗用短短一節經文帶過, 與司提反殉道所佔的篇幅相較,
實有天淵之別, 何故? 目前評論, 只能點到為止: "生命的價值, 不在長短, 只在內容." 容後申論.
(II) 囚禁彼得(12:3-19):
聖經對雅各遇害, 所記不多, 惟對彼得被囚, 則不厭其詳, 記得特別詳細, 整個過程, 非常
神妙, 亦頗富戲劇性, 含義深遠, 足資後世聖徒, 引以為鑑.
1. 奸詐希律(12:3-6):
希律王刀斬雅各後, "他見猶太人喜歡這事."(12:3a), 猶太人的歡欣喝彩, 令他得到
莫大鼓舞, 食髓知味. 他 "立即去捉拿彼得."(12:3b), 但他沒立即殺掉彼得, 待機而誅, 足見希律王
對付教會的手段, 心機深沉, 陰狠奸詐, 最明顯的是:
(1) 待機而誅:
他是手操生殺大權統治者, 對治下百姓, 可以作威作福, 殘民以逞, 對手無寸鐵
的基督徒, 更是隨心所欲, 要害誰就害誰, 要殺誰就殺誰, 專橫霸道, 無人能擋, 但他絕不草率魯莽
行事, 手段陰狠毒辣, 凡事機關算盡. 他於除酵日捉拿彼得, 先把他關入大牢, 嚴密看守, 暫不殺他.
待"逾越節後, 把他提出來, 當著百姓辦他."(12:4). 逾越節是猶太人大節日, 世界各地猶太人, 都會
回耶路撒冷過節, 這暴君非常了解群眾的心理, 到那時, 當著他治下和外地猶太人面前, 懲治彼得,
下毒手把他殺掉, 必能得到最多猶太人的歡呼擁護.
(2) 行動慎密:
希律王捉拿彼得後, 非常謹慎小心, 不敢大意. 彼得乃一介小民, 手無寸鐵, 但
希律王卻把他當作飛簷走壁的江洋大盜, 嚴加監禁:
a. 關進天牢 - 銅牆鐵壁, 三道監門, 插趐難飛.
b. 鐵鍊捆鎖 - 兩條鐵鍊緊鎖, 睡在二兵當中.
c. 嚴密看守 - 四班兵丁, 輪流看守, 每班四人 ,二在左右, 二在門外,日夜不休,
異常嚴密.
2. 美好聖徒:
這是彼得第三次牢獄之災(4:3, 5:17-18), 其美好表現, 足為後世聖徒典範:
(1) 彼得表現:
彼得第三次入獄, 這次非比尋常, 關進天牢, 兵丁嚴密看守, 三道監門緊閉, 脫逃
無望. 要是常人, 定必長吁短嘆, 怨天尤人, 心驚膽戰, 惶惶不可終日, 難以入睡. 彼得卻不然, 平靜
無懼, 若無其事, 照樣呼呼入睡, 直至天使拍他, 才醒過來, 他何以如此鎮定, 有持無恐,? 考其原因,
應是凡忠心事奉神的人, 都會從神那裏得到超自然力量的支撐, 面對橫逆, 處變不驚.
a. 任憑宰割:
彼得對冷血希律的苦待逼害, 無力抗拒, 也無意抵抗, 只好憑著信心, 信靠神,
任憑宰割, 處之泰然.
b. 心中平安:
彼得在天牢中, 暗無天日, 無理被囚, 日夜被鎖在二兵丁之間, 脫逃無望,
死亡在即, 憑著他的信心和神的看顧, 他心中平安, 視死如歸, 毫無掛慮, 故仍能在險惡危難中,
安然入睡.
(2) 信徒表現:
彼得被捕入獄, "教會卻為他切切禱告神."(12:5), 說來真希奇, 坐監的彼得, 身陷
危難, 卻能安睡, 反而監外信徒, 耽心他的安危, 無法成眠, 日夜為他切切禱告. 在人看來, 信徒的
力量與希律不可一世的權威相較, 實在微不足道, 難與抗衡, 但祈求神, 仰望神是信徒唯一去對付
撒但邪惡力量的泉源. 此外, 來自對主信心發出的彼此相愛力量, 威力無比, 就是這個力量, 扭轉
逆勢, 戰勝希律, 使彼得不久安然獲釋, 彰顯主的榮耀, 哈利路亞!
3. 奇妙釋放(12:7-11):
這次又是神的奇妙安排, 他令天使突然出現, 拯救彼得出獄, 這是聖經中少有的天使
活動記錄, 非常奇特, 析述如下:
(1) 來去無蹤(12:7a):
天使突然出現, 銅牆鐵壁的天牢, 擋不住神遣天使, 牢門竟自動打開, 讓天使
來去自如, 如入無人之境.
(2) 奇光照耀(12:7b):
"屋內有光照耀" 這光不是一般的光, 非常奇特, 竟沒有把彼得和看守的兵丁照醒.
(3) 鐵鍊脫落(12:7c):
天使把彼得拍醒, 鐵鍊自動脫落, 不是彼得自己掙開.
(4) 從容走出(12:8):
天使不是凡事親為, 人不能做的, 願意代做; 人能做的, 自己去做. 天使把彼得
拍醒後, 他並未真醒, 仍處於半睡眠狀態中, "只當見了異象."(12:9b), 鐵鍊脫落後, 天使叫他 "束上
帶子, 穿上鞋."(12:8a), 他就照做; 叫他 "披上外衣, 跟他走."(12:8b), 他也照做. 整個過程顯示, 彼得
並不是赤足光身, 倉皇出走, 而是跟著天使, 從容出去.
(5) 天使帶路(12:9-11):
天使叫彼得 "跟著我來!" 他就從容走出囚室, 前面二重監門, 接著自動打開,
讓他毫無攔阻, 走出天牢, 來到大街, 重獲自由, 天使隨即消失, 奇哉妙哉!
這次彼得安然出獄, 奇妙之至, 天使作了許多超自然人力不可能作的事. 彼得自始至終,
懵懵懂懂, 有如夢遊的孩子, 穿衣著鞋, 都要人吩咐, 走路也要人帶領, 甚至走出天牢後, 踏上大街,
還以為見了異象, 待他真正清醒過來, 才知道主差遣天使把他從死牢中救出, 讓他脫離希律魔掌,
真是萬幸.
4. 美好交通(12:12-17):
這段經文, 將當日門徒之間, 在主裏彼此相愛的親密關係, 活生生展現在後世信徒面前:
(1) 惦記會友(12:12a):
彼得走出死牢, 踏上大街, 天使消失, 才警醒過來, 他不像驚弓之鳥, 倉皇逃命;
也不求安適, 回家休憩, 而是 "想了一想" 惦記教會的弟兄姊妹, 知道自己陷身囹圄, 他們一定非常
關切, 為他的安危, 恆切禱告, 求神施恩拯教. 所以他毫不顧慮自己安全, 也不求自己的舒適, 首先
就把自己奇妙出獄的好消息, 先告訴惦記他, 為他禱告的教會弟兄姊妹, 彼此相愛之情, 不言可喻.
(2) 聚會禱告(12:12b):
果然不出彼得所料, 好些弟兄姊妹, 聚集在馬可的母親馬利亞家, 為他禱告. 母子
二人都熱愛主, 這愛主之家, 樓房寬敞, 經常聚集會友, 恆切禱告, 彼得必然是常臨之客, 故出獄後,
他第一個想去的地方, 就是馬利亞家, 好向會友報脫險佳音, 作真切見證.
(3) 喜出望外(12:13-16):
馬利亞家, 充滿主愛, 也是主僕相愛之家. 彼得來到她家敲門時, 來應門的使女
羅大, 她的表現對主人的好壞, 是最好的見證, 她也非常愛主, 當她聽到敲門聲, 便"出來探聽, 聽得
是彼得的聲音, 就歡喜的顧不得開門, 跑進去告訴眾人說, 彼得站在門外. 他們說, 你是瘋了. 使女
極力的說, 真的是他. 他們說, 必是他的天使."(12:13-15), 可見家中禱告的人, 雖很迫切為彼得禱告,
求神趕快救他脫險歸來, 但他們的信心大大不如使女羅大, 今突聞彼得在門外敲門, 竟沒信心相信,
神己救他出了獄, 反而誤信 "必是他的天使."(12:15), 猶太人相信, 人死後有他的天使, 這種信念是
錯誤的. 所以說當日聚會的信徒有信心, 但他們的信心是膚淺薄弱的. 要知道神成就的, 往往超過
我們所想所求, 他們根本沒想到, 神這麼神妙, 這麼快就把彼得輕易救出死牢!
"彼得不住的敲門, 他們開了門, 看見他, 就甚驚奇."(12:16), 信徒眼前一亮, 果然
站在門外的正是彼得, 自然驚奇萬分, 喜出望外, 怎能不同聲感謝神恩.
(4) 見證奇遇(12:17a):
彼得驚魂甫定, 隨眾進了馬利亞家, 他深知自己仍處險境, 暴君希律絕不會放過他,
因此擺手, 要眾人不要聲張, 隨即作見證, 把主怎樣差遣天使, 神妙快速, 人不知鬼不覺, 領他出了
牢房, 脫離牢獄之災的經歷, 說得一清二楚, 眾人莫不感動萬分, 額手稱慶.
(5) 別處事奉(12:17b):
彼得深知, 暴君希律一旦知他逃獄, 定必大怒, 下令全面緝捕他歸案嚴辦, 所以
他再不能在耶路撒冷為主作工, 乃請馬利亞和眾人, "把這事告訴雅各和眾弟兄." 這雅各是主耶穌
的肉身兄弟, 當時的教會領袖, 有所交待後 "於是出去, 住別處去了."(12:17:b), 至於他住何處去?
聖經沒有記載, 但可以肯定的是, 他在地上還有一段日子, 為主傳救世福音, 為神作美好見證, 最後
還是為主殉道, 名流千古, 詳情請參閱第十章 "彼得殉道榮耀神."
5. 仇敵蒙羞(12:18-19):
暴君希律得悉彼得神奇逃獄, 勃然大怒, 大發雷霆, 立即採取下列行動, 務必把彼得
抓回, 嚴懲雪憤:
(1) 全面追捕(12:18):
天使帶領彼得神奇出獄後, 直至翌日天明, 兵丁才發現彼得離奇失蹤, 不知去向,
驚惶不己, 立即全面搜捕, 但不見影蹤, 徒勞無功, 祗好硬著頭皮上報, 聽候處分.
(2) 遷怒兵丁(12:19a):
希律據報, 得悉彼得離奇逃獄, 搜捕不著, 萬分震怒, 乃嚴刑拷問看守兵丁, 全部
抄斬, 以洩心頭之恨, 這與其祖大希律完全一樣, 找不到聖嬰, 老羞成怒, 誅殺全國無辜的新生嬰兒
洩忿(太2:16).
(3) 羞忿離去(12:19b):
希律有權有勢, 竟讓彼得逃脫死牢, 顯得無能; 他原想利用逾越節後, 審處彼得
的精心謀劃失敗; 使他嚴辦彼得, 討好猶太群眾的希望落空, 功敗垂成, 令他在猶太人面前, 顏面
盡失, 威信掃地, 無顏戀棧, 最後祗好黯然離開猶太, 下該撒利亞暫避風頭. 這正是 "神要使人滅亡,
必先使人瘋狂." 歷歷不爽.
第二節 天譴希律(12:20-23)
希律王原擬捉拿彼得下獄, 逾越節後, 在猶太人群集耶路撒冷之際, 處以極刑, 好在他統冶的
猶太人面前, 大顯威風, 不料功敗垂成, 彼得離奇逃獄, 徹底失敗, 令他顏面盡失, 乃走避該撒利亞,
已如上述. 不久, 突然時來運轉, 推羅西頓遣使求和, 使他重振聲威, 恢復自尊, 再度春風得意.
I. 二地求和(12:20):
推羅西頓二地, 瀕地中海, 羅馬帝國敘利亞省, 是當日貿易大港, 貨運集散中心, 地處猶太地
東北方, 自古以來, 二地商賈住來頻繁, 經濟關係密切(王上5:9-11; 拉3:7).
二地雖不屬希律統治, 然其所需糧食, 悉靠猶太地供應, 每當矛盾衝突發生時, 希律常以糧食
作武器, 對二地實施糧食禁運, 逼使低頭屈服. 這次不知何故, 爭端再起, 希律惱怒, 不但實施糧食
禁運, 更威脅要發動戰爭, 出兵討伐, 這是根據猶太歷史學家約瑟夫所記. 這樣一來, 推羅西頓二地
的人, 大起恐慌, 為求和平生存, 免生靈塗炭, 祗好屈服, 遣使求和, 來使頗諳門道, 先走後門賄賂
希律親信內臣伯拉斯都, 代他們向希律求情議和.
II. 大顯威風(12:21):
希律經彼得一案打擊教訓後, 灰頭土臉, 不再風光, 今時來運轉, 抓住良機, 再顯威風, 揚眉吐氣:
(I) 親訂時日(12:21a):
為使求和使節一切都按他所定條件議和, 即使接見時日, 也由希律親訂, 不容置喙.
(II) 身穿王袍(12:21b):
希律隆重其事, 為顯威嚴, 身穿金編銀織王袍, 金光閃閃, 炫耀王威.
(III) 高坐寶座(12:21c):
希律王高高坐在寶座上, 居高臨下, 威懾來使.
(IV) 講論教訓(12:21d):
希律絕不會放過這次大好機會, 對求和來使, 慷慨激昂, 好好講論, 大大教訓一番.
III. 被尊為神(12:22):
希律的"講論"定必自高自大, 驕傲蠻橫, 不可一世, 這是他一生中最光彩的時刻, 百姓也隨之
瘋狂起舞, 齊聲高喊 "這是神的聲音, 不是人的聲音." 使他飄然若仙, 忘了自己是誰.
VI. 突然暴斃(12:23):
正在希律一生最得意, 最光彩, 最威風的時刻, 真想不到, 他突然蒙羞暴斃, 其經歷幾乎與他
對付彼得, 失敗收場的結局一樣, 只是更加深重, 最後賠上了性命. 其經過如下:
(I) 時間 - 正在他被捧為神, 得意忘形, 不歸榮耀給神的時刻, 立即暴斃.
(II) 原因 - 他自高自傲, 得罪神, 神立即懲罰他.
(III) 方法 - 神通常都是差遣天使去執行, 對彼得, 天使親自幫助, 使希律失敗蒙羞; 對希律,
天使不屑自己動手, 只差派小蟲咬他, 使這暴君立即氣絕身亡, 大快人心.
(IV) 對比:
1. 彼得: 平民 、被囚、必死、突生; 鐵鍊兵丁, 牢關不住.
2. 希律: 君王、王座、頌讚、突死; 只差小蟲, 咬死氣絕.
(V) 教訓:
1. 人間醜劇:
(1) 媚人拒神:
世人可悲, 為了口腹生計, 不惜四處躦營, 極力討好卑鄙上司, 奉承邪惡君王;
對真心愛人, 白白賜救恩給世人的萬王之王, 萬主之主, 卻遠避拒絕, 視若無睹, 可憐可嘆..
(2) 喜人頌讚:
世上所有統治者, 雖然明知人的頌讚虛假, 也深知自己不配頌讚, 還是好此不疲,
瘋狂追求, 沉迷不醒, 不但在上統冶者如此, 即一般凡夫俗子亦好此道, 喜歡別人吹捧拍馬戴高帽,
明知捧者虛假, 自己也假, 仍聞之眉飛色舞, 飄然受用, 這對學者名人及傳道人等, 非常危險, 故要
特別戒慎恐懼.
2. 神的大能:
這是神美好奇妙作為, 彼得是在最絕望時, 見神大能, 得生; 而希律則是在最榮耀光輝
時刻, 見神大能, 猝死. 神公正憐憫, 善惡分明, 報應不爽, 我們不可大意, 應引以為誡.
2014年 3月 1日 台北 / 2020年2月29日 二校 台北
2022年2月15日終校 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