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 保羅行傳
                                           第七章 耶路撒冷開大會

       初期教會, 聖靈充滿, 使徒傳講主道, 親身見證, 感動世人, 使福音廣傳, 歸主日眾, 形勢一片
大好. 但在發展過程中, 不但遭受外來各種欄阻和逼迫, 也常受到教會內部多方批評和阻撓. 尢其是
內部分歧, 影響深遠, 不可等閒視之. 正如彼得不久前, 得異象教導, 克服自己傳統觀念和種族偏見,
進入外邦人哥尼流家傳福音, 使他全家和親友, 因聽信福音而蒙恩得救, 曾引起耶路撒冷教會奉割禮
的門徒抗議責難, 幸彼得展現使徒風度, 不予爭辯, 擺事實, 講道理, 詳細解釋說明前後經過, 風波才
瞬即平息. 不料這次保羅和巴拿巴第一次遠方宣道歸來, 報告神藉他們 "為外邦人開了信道之門" 時,
教會內部又出現了不同聲音, 幾個從猶太下來安提阿的門徒, 高喊: "你們若不按摩西的規條受割禮,
不能得救."(15:1), 提這論調的, 雖然只少數幾個人, 但卻在教會內部掀起軒然大波, 其聲勢比上一次
更大更猛. 究竟外邦人得救, 除了信主耶穌外, 是否還要守割禮和摩西律法? 這實在是個非常重要和
需要徹底解決的問題. 感謝主, 藉著初期教會二個教會的領袖, 開誠交通, 深入探討, 終於在耶路撒冷
大會中, 獲得一致正確的共識, 使這次風波很快平息, 主內合一, 圓滿解決. 所以, 這次耶路撒冷大會,
是教會歷史上一次非常重要成功的會議. 玆將這次大會進行情形, 分述如下:

                                           第一節 火熱爭辯(15:1-5)

I. 地點 - 安提阿教會.

II. 時間 - 保羅和巴拿巴第一次宣道之旅結束, 返回安提阿向教會報告之時, 也是保羅悔改歸主後
              14年(加2:1).

III. 爭辯原因(15:1):
       這次的爭辯是由幾個從猶太下來安提阿的門徒點燃, 這幾個人像保羅一樣, 熱心到處佈道, 他們
不辭辛勞, 來到安提阿, 但他們不像巴拿巴是耶路撒冷教會差遣前來探訪宣慰信徒的(11:21), 他們
熱心宣講自己的教訓 "你們若不按摩西的規條受割禮, 不能得救."(15:1), 很顯然, 他們自認肩負維持
猶太民族光榮傳統的使命, 其實他們對真理不了解, 種族偏見, 牢不可破, 不像巴拿巴 "看見神所賜
的恩."(11:23), 他們看不見外邦信徒在不信之人面前的美好見證, 被稱為 "基督徒"(11:26); 也看不見
外邦信徒齊心努力從事宣道工作, 他們只注重外邦信徒沒受割禮, 不能得救, 偏見之深, 不言可喻.

IV. 使徒嚴斥(15:2a):
      保羅和巴拿巴對他們偏頗的教訓, 難以苟同, 乃與 "他們大大的分爭辯論." 二使徒的態度, 不像
使徒彼得, 在面對刁難指責時, 那麼溫和平靜(11:1-18), 他們都慷慨激昂, 嚴詞駁斥, 難道是保羅天性
暴躁, 不假顏色? 但別忘了, 巴拿巴 "原是個好人"(11:24), 是位和事佬, 一向與人為善,勸人和好,這次
也一反常態, 與猶太下來的幾個人 "分爭辯論." 何以致此, 原因有三:
      (I) 愛護主羊:
            神愛世人, 要天下萬民作他的門徒, 所以特別為外邦人打開福音之門, 於是外邦人聽道而信,
紛紛悔改歸主, 蔚然成風, 不料剛一開始, 就遭攔阻, 二使徒愛護主羊, 不忍新信主外邦信徒信心受到
傷害, 乃對他們的偏見和無理要求, 嚴厲駁斥.
     (II) 維護真理:
            二使徒深明福音真理及其無限價值, 因此二人不但看出這幾個人的教訓, 偏頗謬誤, 而且對
教會的傷害, 非常嚴重, 絕對不容任何人隨意 "把福音改了."(加1:7), 若有人膽敢更改, 為了維護真理,
"就應當被咒詛."(加1:8).
             前彼得道傳外邦人哥尼流受質疑, 那些向他興師問罪的是 "猶太眾弟兄"(11:1), 且是直接向
彼得提出質問, 表達不滿, 後經彼得心平氣和, 向他們解釋說明後, 都能放下成見, 接受真理. 二使徒
這次面對的幾個人(未稱他們為弟兄), 都是主動熱心以錯誤的教訓, 去敗壞信徒信心, 混淆主的真道,
所以二位主的忠僕, 為維護真理, 絕難容忍, 必須當面糾正嚴斥.
此外, 教會合一, 信徒和睦, 非常重要, 自當竭力追求, 但絕不可犧牲真理, 委屈求全, 因教會
的堅固美好, 乃真理的柱石根基, 故凡事必需重視真理, 高舉真理, 絕無妥協餘地, 應堅持到底.
      (III) 堅固教會:
               主升天前交託門徒的大使命, 特別指出, 要將福音傳遍天下, 不但要克服地理上的距離障礙
(1:8), 更要掃除民族傳統和謬誤教訓的誤導攔阻(太28:18), 這些障礙攔阻, 在初期教會就先後出現過
二次, 可見來勢洶洶, 不斷衝擊教會, 特別提醒, 大意不得.
二使徒之所以一反常態, 跟這幾個猶太下來的人分爭辯論, 顯然是為堅固教會, 導正教會
未來發展方向. 若他們對這大是大非問題, 視若無睹, 緘默不語, 任其橫行散播, 福音真理必在此逆流
中淪喪, 是非不分, 教會發展方向因之迷失, 必然走向衰亡, 後果實在不堪設想, 幸好有二位信主忠僕,
愛護群羊, 維護真理, 堅固教會, 力排謬誤教訓, 使教會循正軌往前發展, 合主心意, 討神喜悅, 感謝主.

  V. 根本解決(15:2b):
      上次使徒彼得以平和態度, 說服弟兄, 平息風波, 自是討神喜悅; 這次保羅和巴拿巴以嚴厲態度,
對大是大非問題, 不屈服妥協,尤其教會想出根本解決辦法, 更是神妙. 因分爭辯論是在安提阿, 所以
當地教會難有根本解決之法, 故眾志成城, 想出良策, 徹底解決, "眾門徒就定規,叫保羅和巴拿巴和
本會幾個人, 為所辯論的, 上耶路撒冷去, 見使徒和長老."(15:2b), 可見這辦法不是二使徒想出來的,
乃教會眾門徒, 集思廣益, 想出來的妙法, 他們選擇上耶路撒冷見使徒和長老, 並非因耶路撒冷教會
是眾教會之首, 或教會的權威中心; 若是這樣, 其他教會豈不淪為次等教會? 實則不然, 在主裏, 所有
教會都是平等的, 與耶路撒冷教會不分軒輊, 都是主珍愛的教會. 因此, 其主要原因如次:
      (I) 使徒長老常駐地:
           主內先進甚多, 使徒都是主親自揀選, 受過主多年栽培教導, 且經驗豐富, 足以服人.
    (II) 謬誤根源發祥地:
           發謬論者來自猶太, 亟需耶路撒冷教會出面澄清糾正, 以徹底杜絕錯誤教導, 不容繼續流傳,
傷害外邦信徒信心.
  (III) 選民教會所在地:
           促使這清一色猶太人的教會, 徹底根絕種族偏見, 改變宗教傳統, 使成為不分種族地區的
普世教會, 以免給世人及後世留下錯誤印象, 認為外邦人的教會非正統教會而是變質的教會, 因此,
安提阿教會以非常嚴肅的態度, 妥善處理問題, 讓耶路撒冷教會去作根本解決.
           保羅日後在加拉太書中也提及此事, 他此行不但是教會差遣, 而且是奉神的啟示上去的,
為了以事實見證真理, 還特別帶外邦青年信徒提多同行(加2:1-3).

 VI. 沿途傳道(15:3):
       上京之日, 教會為他們送行, 他們途經腓尼基、撒瑪利亞, 沿途仍念念不忘聖工, 到處向外邦人
傳福音, 且大有果效, "叫眾弟兄都甚歡喜."(15:3).

VII. 安抵聖城(15:4-5):
        抵耶路撒冷時, 他們受到二種不同的對待:
       (I) 歡迎來京(15:4):
           "教會和使徒並長老都接待他們."(15:4a), 可見他們受到教會領袖歡迎接待, 並願傾聽他們
的工作見證, "他們就述說神同他們所行的一切事."(15:4b).
     (II) 反對來訪(15:5):
           "惟有幾個信徒是法利賽教門的人"(15:5a), 起來反對, 這些人成見很深, 死守律法, 固執堅持
"必須給外邦人行割禮, 吩咐他們遵守摩西律法,"(15:5b), 引起激烈爭議.

                                             第二節 民主大會(15:6-29)

  I. 民主精神(15:6):
      堅持外邦信徒必需受割禮和守摩西律法的人, 雖只是教會中少數法利賽派門徒, 而非教會領袖
人物及多數信徒, 但耶路撒冷教會一本民主精神, 容許他們自由發表意見, 教會領導使徒, 雖不認同
他們的觀點, 仍尊重他們, 未以血氣態度, 加以壓制, 以致他們與保羅和巴拿巴, 爭辯多時, 雙方堅持
己見, 互不相讓. 教會予信徒無限空間, 自由各抒己見, 充份發揮民主精神.

II. 大會議程(15:7-21):
     教會使徒和長老見雙方爭辯激烈, 各不相讓, 乃召開大會, 對這大是大非重要問題, 讓會眾充份
討論, 以達成共識, 徹底解決. 這可說是第一次世界教會大會, 討論外邦人信主以後在教會中的地位,
影響深遠. 會議開始時, 氣氛火爆, 異常熱烈, 激辯多回, 雙方堅持不下, 感謝主, 最後終於達成共識,
爭議始息. 玆將大會過程中, 幾位教會重要人物發言, 記述如下:
     (I) 彼得見證(15:7-12a):
           1. 見證重點(15:7-11):
               彼得還是舊事重提, 以向哥尼流家傳福音的經歷作見證, 其重點如次:
              (1) 神交付的使命(15:7):
                    彼得開門見山, 明白告訴會眾, 神早已在他們中間揀選了他, 並交付他使命, 要向
外邦人傳同樣的福音, 作同樣的要求, 只要相信, 就可得救. 現在保羅和巴拿巴所做的事, 並非新事,
因他自己就是第一個向外邦人傳福音的人.
              (2) 神賜同樣恩典(15:8-9):
                    彼得自認原來對外邦人信主也有成見, 但沒察覺, 直到事情臨到他, 才發現自己的
成見何等根深柢固. 主耶穌的旨意, 眾使徒早就一清二楚, 只要信耶穌, 就可得救, 故要積極傳福音,
使萬民作衪的門徒. 清楚是一回事, 真要他去做時,心中卻千萬個不願意,這就是民族偏見和傳統束縛
在作祟. 因此, 彼得直言, 神早己揀選了他, 用異象糾正他的錯誤觀念, 改變他的冥頑成見. 彼得特別
強調, 他把福音傳給外邦人, 讓他們得救, 跟猶太人蒙恩得救, 一模一樣, 都是神賜同樣恩典. 猶太人
從前嚴守律法, 沒有得救, 今信耶穌就得救了. 所以, 外邦人信耶穌後, 跟猶太人完全一樣, 都同蒙賜
聖靈, 主內一體, 沒有他們我們之分.
               (3) 高舉律法錯誤(15:10-11):
                     最後, 彼得作出結論, 指出高舉律法的錯誤:
                     i. 試探神(15:10):
                        神已作了明顯的宣示和印證, 人仍負隅頑抗, 故意反對, 試探神, 把列祖不能
負的軛放在信徒頸項上, 實在不該.
                    ii. 捆綁人(15:11):
                        律法和規條只是叫人知罪, 而不能使人得救, 其理至明. 彼得特別指出, 普世
只一救恩, 獨一救主, 我們得救, 乃因主耶穌的恩典, 這是基督徒基本所信的, 無論猶太人抑外邦人,
都是一樣, 只要相信, 就能得救, 豈可用律法去捆綁外邦信徒?
          2. 見證果效(15:12a):
              彼得見證, 頗富說服力, 果效極佳, 使 "眾人都默默無聲"(15:12a), 會場漸漸安靜下來,
這結果顯示:
              (1) 彼得的美好領袖風範:
                    彼得將自己過去為此受過神的教導, 與目前的爭辯連結起來, 將神的旨意, 以真理
與事實, 平息爭議, 不意氣用事, 激化分爭, 展現美好領袖風範.
              (2) 會眾美好的靈性品格:
                    會眾經彼得指點, 明白真理後, 立刻壓制血氣衝動, 不再爭辯下去. 這表明真理的靈,
一旦找到人心入口時, 人的偏見愚昧, 血氣暴躁, 就會消聲匿跡, 心平氣和, 不再爭拗, 彼此接納, 重歸
和睦, 展現美好的靈性品格.
  (II) 保羅和巴拿巴見證(15:12b-13a):
         彼得見證後, 眾人暫平靜下來, 不再爭辯, 終於給保羅和巴拿巴 "述說神藉他們在外邦人中
所行神蹟奇事" 的機會, 他們在外邦人中傳福音的奇妙經歷, 可說與從前神藉彼得向哥尼流和家人
親友傳福音的經歷, 完全相似, 因同樣是猶太人向外邦人傳福音, 也同樣有神蹟奇事作印證, 所不同
的只是後者範圍更寬更廣而已. 這二使徒的見證, 果效也不錯, "他們住了聲." 不再爭吵.
 (III) 雅各結論(15:13b-21):
          1. 雅各身世:
              雅各似係這次大會主席, 由他作會議總結. 玆先將雅各出身介紹如次:
              (1) 出身背景:
                   "這不是那木匠麼? 不是馬利亞的兒子, 雅各、約西、猶大、西門的長兄麼? 他們
就厭棄他."(可6:3), 由這段經文可見, 雅各是主耶穌的肉身弟弟, 排行第二, 他雖與耶穌同居共處達
卅年之久, 朝夕一起, 同吃同喝, 同做木工, 同守安息日, 而且每年都同上耶路撒冷守節, 對耶穌底細,
一清二楚, 但他就是不相信耶穌是神子. 待耶穌卅歲出去傳道後, 突然聲名大震, 甚至施洗約翰也為
祂作見證, 宣稱祂是神的羔羊, 自己為祂解鞋帶都不配, 於是跟從耶穌的人, 一天比一天多, 終於呼召
十二使徒, 教化眾多門徒, 聽眾跟從者不計其數. 儘管如此, 雅各就是無法相信跟自己親密無比長兄
是神的兒子, 他心中充滿矛盾, 乃對老哥說 "你離開這裏上猶太去吧, 叫你的門徒也看見你所行的事.
人要顯揚名聲, 沒有在暗處行事的, 你如果行這些事, 就當將自己顯明給世人看, 因為連祂的弟兄說
這話, 是因不信祂.(約7:3-5). 直至主耶穌復活後, 親自顯現給雅各看(林前15:7), 才真正相信. 他不信
是因對主耶穌的神性缺乏信心, 並不是因在祂身上找到缺失, 若是找出缺失, 他絕不會信.
               (2) 人格特質:
                      雅各信主後, 非常追求, 他原本篤守律法, 具有深厚猶太傳統色彩, 從他寫的書信
雅各書, 可以看出他十分重視行為, 致有人誤以為他與重視信心的保羅有分歧, 其實他跟保羅一樣,
都是主復活以後, 感化改變的人, 他自稱是 "主耶穌基督的僕人"(雅1:1), 在耶路撒冷教會有好名聲,
成為首位教會領袖, 被尊為 "教會柱石"(加2:9), 他跟保羅不同的, 乃是保羅被召作外邦人使徒; 雅各
則被召為猶太人使徒.
           2. 雅各見證(15:13b-18):
               雅各首先支持彼得的見證, 是神眷顧外邦人, 從他們中間揀選百姓, 歸自己名下, 更進
一步援引舊約阿摩司書 9:11-12, 充份證明向外邦人傳福音, 歸神名下, 這是創世以來神已定的旨意,
不可再爭拗.
           3. 雅各建議(15:19-21):
               雅各既是教會柱石, 自有屬靈權威, 但他作完見證後, 並不以地位權柄, 壓制異議, 而以
尊重他人的態度, 謙卑提出個人意見, 共有四點, 都是要求猶太信徒和外邦信徒要共同遵守的:
              (1) 對猶太信徒(15:19):
                   "不可難為那歸服神的外邦人." 要求猶太信徒消除成見, 擴大心胸, 不可以自己的
標準規條, 要求外邦的信徒, 而彼此雖有差異, 但並非任何一方錯誤, 祗要彼此尊重, 容許別人的自由
(加2:11-15), 反而是樁好事.
              (2) 對外邦信徒(15:20-21):
                    體諒別人, 善用自由, 提出四大禁忌, 二大重點:
                     i. 潔淨的信仰:
                        (i) 祭偶之物:
                             要禁戒污穢的祭偶之物(林前8:1, 4, 7, 10; 10:19).
                       (ii) 姦淫:
                             要禁戒姦淫, 古代拜偶與姦淫密不可分(啟2:14, 20).
                    ii. 體諒的心懷:
                        (i) 勒死牲畜:
                             禁吃勒死牲畜(利17:13), 依舊約律法, 獵得禽獸, 必先放血, 才可食用.
                       (ii) 血:
                             嚴禁吃血(創9:4; 利3:17).
                    雅各四項建議, 都是猶太人一貫傳統, 除割禮外, 應是最重要的四大禁忌, 且與日常
生活習慣, 密不可分, 因此雅各也要求外邦信徒要尊重猶太信徒的感受, 這樣才能掃除彼此心中障礙,
交往合一(林前8:1-13; 羅14:1).
雅各的建議, 求同存異, 既堅持真理, 又互相妥協, 這就是在真理上, 追求彼此尊重
相愛, 最佳典範.

III. 圓滿閉幕(15:22-29):
       這次大會並不以聽了教會領袖彼得見證, 而默默無聲; 也不以保羅和巴拿巴述說神在外邦人中
行神蹟奇事, 而住了聲, 就心滿意足, 認為大會成功, 宣佈散會. 他們喫而不捨,抓住這大好良機. 對這
頗具爭議的問題, 以最完美的行動, 作一勞永逸的解決, 使這根深柢固, 難以平息的爭論, 以後永不
再現, 以彰顯福音真理和教會形象的正確美好, 其行動特色如次:
       (I) 聖徒達致共識(15:22a):
             最初主耶穌吩咐將福音傳給萬民, 還沒突破外邦人的問題, 直到這次大會, 聖徒才達致真正
共識, 使猶太人和外邦人, 在同一基礎上信主, 作主的門徒, 使全教會在真理上得到一致共識. 若教會
內部仍有異議, 爭論不休, 這問題是難以解決的. 這個問題由安提阿爭辯開始, 一直到耶路撒冷, 終以
民主方式, 徹底解決止息, 感謝主. 那時, 耶路撒冷教會中, 可說清一色有極深民族偏見, 篤守律法的
猶太信徒, 他們竟能彼此捐棄成見, 大家尊主為大, 心胸寬廣, 接納外邦人, 視他們如自己的弟兄姊妹,
真是難能可貴.
       (II) 全力清除謬誤(15:22b-23):
              大會並不以達成共識, 平息爭辯為足, 更進一步採取下列積極行動, 修補因這錯誤引起分爭,
所造成的不良影響與損害, 以防爭端再起, 一勞永逸:
               1. 徹底清除(15:22b):
                  "從他們中間揀選人, 差他們和保羅 巴拿巴同往安提阿去." 他們赴安提阿宣告大會的
結論後, 還到敘利亞和基利家向外邦弟兄宣示. 這二地都是保羅和巴拿巴第一次宣道之旅, 做過工的
地方, 也是這次爭論的發源地, 影響損害最深的地方, 目的在徹底解決這次爭端.
               2. 全面清除(15:22c-23):
                   耶路撒冷教會慎重其事, 選派下列二位作首領的作教會代表:
                   (1) 選派教會代表(15:22c):
                          i. 巴撒巴的猶大 - 出身不詳, 可能是巴撒巴.約瑟的弟兄(1:23).
                         ii. 西拉 - 忠心為主, 傳主道不顧生死, 是保羅日後宣道的得力助手, 美好同工
                                      (15:40, 16:25; 帖前1:1, 林後1:19, 彼前5:12).
                   (2) 攜帶教會信函(15:23):
                         耶路撒冷教會體認到, 僅以教會首領口傳大會共識的決議, 不夠完美, 必須以文字,
作成文件, 用書信方式, 全面通知教會全體弟兄, 以示慎重. 因口傳難免有遺漏, 且時效短暫, 而書信
則白紙黑字, 清楚明確, 可存檔保存, 果效長久. 正如神藉先知口傳, 也藉聖靈感動先知, 以文字寫出,
永遠流傳.
               以上二項配合得十分完美, 若僅派代表宣示, 自然生動親切, 但只收一時之效; 若僅有
書信, 雖正式明確, 但較冷酷無情. 今二者皆備, 不但對當日信徒有宣示之效; 對後世信徒也有歷史
文件可考. 故此一棘手問題, 得以排除萬難, 徹底解決, 一勞永逸, 實非偶然.
               3. 真誠清除(15:24):
                   在大會中, 這次問題的解決, 不是靠教會領袖的屬世權威, 強行解決. 從書信內容看來,
教會領袖是以歉疚之心, 說出真像:
                  (1) 澄清事實(15:24b):
                       "有幾個人用言語攪擾你們, 惑亂你們的心." 可見大會坦然指出這幾個人傳的是
錯誤道理, 不足為信, "其實我們並沒有吩咐他們." 表明他們所說的純係個人主張, 且錯誤不實, 不是
出於教會和神, 徹底澄清事實.
                  (2) 真誠道歉(15:24a):
                        信中坦白承認 "有幾個人從我們這裏出去." 他們雖不是教會差派, 但仍是教會的
信徒, 教會難辭其咎, 乃真誠道歉, 不推諉責任.
              4. 熱情清除(15:25-27):
                  從信上他們對外邦信徒的親切稱呼 "外邦眾弟兄," 熱情洋溢, 把彼此距離拉近, 消除
隔閡. 從稱呼上可見當時教會領袖, 用了一番心思, 稱呼從自己這裏出去的 "那幾個人," 頗有眨意;
至於對外邦信徒則用"外邦眾弟兄"的親切稱呼; 對安提阿教會的保羅和巴拿巴, 則稱"我們所親愛的,"
視為值得敬佩同工, "為我主耶穌基督的名, 不顧性命." 語多讚揚. 且指出他們身份不同, 工作也不同,
"那幾個人" 拼命攔阻人信主; 保羅等人則拼命幫助人信主, 大大不同.
               5. 永遠清除(15:28-29):
                   信中並明白指出今後教會共同努力的方向:
                  (1) 解紛原則(15:28):
                        今後任何紛爭, 應本著聖靈及神的啟示和教導解決, 切忌用屬世權威, 人為方法.
                  (2) 重提細節(15:29a):
                        再次說明, "聖靈和我們定意不將別的重擔放在你們身上," 但要特別注意 "禁戒
祭偶像的物和血, 並勒死的牲畜和姦淫."
                  (3) 溫柔勸戒(15:29b):
                        不強力壓制禁止, "你們若能自己禁戒不犯就好了."

                                          第三節 會後宣撫(15:30-31)

     耶路撒冷教會首領代表猶大和西拉, 會後即隨保羅和巴拿巴啣命赴安提阿, 抵教會後, 聚集眾人,
當眾宣讀帶來書信, 眾人聽了信上慰勉的話, 就歡喜了. 這從耶路撒冷少數幾個人掀起的真理爭議
風波, 至此完全平息, 皆大歡喜.

                                          第四節 使徒活動(15:32-35)

 I. 猶大和西拉(15:32-34):
      這二位耶路撒冷教會的首領代表, 也是先知, 達成交付任務後, 就地勸勉弟兄, 堅固他們, 住了些
日子後, 安提阿教會再歡送他們平平安安回差遣他們的耶路撒冷教會去.

 II. 保羅和巴拿巴(15:35):
      這二位使徒留在自己的安提阿教會一段時日, 繼續教訓信徒, 傳揚主道, 養精畜銳, 預備下一次
宣道之旅.

                                         第五節 結論 - 解決教會分爭秘訣

  I. 開誠交通:
      教會發生分爭時, 首先要心平氣和, 不出惡言, 捐棄成見, 相互體諒, 自由發言, 充份溝通, 更要
客觀探索原因, 傾聽體會對方心意看法.

 II. 屬靈權柄:
      切忌意氣用事, 以屬世權勢, 強行解決分爭. 要尊重服從屬靈權柄, 即聖經真理準則和神的教導
啟示. 更要運用靈性美好的人的無形說服力與影響力, 才能一勞永逸, 徹底解決教會分爭.

 

                                 2014年 3月28日 枚核補正 台北 / 2017年 5月21日 二校 台北
                                                        2022年2月17日終校 台北

Add comment


Security code
Refre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