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鬆讀經賞小品(XV) 141神憐憫誰剛硬誰 - 150

                                    輕鬆讀經賞小品(XV)
                                                 目錄

                                                     141. 神憐憫誰剛硬誰
                                                     122. 保羅
                                                     123. 保羅諷罵大祭司
                                                     124. 用脚踢刺是何意
                                                     125. 保羅為何要上訴
                                                     126. 以賽亞言警頑梗
                                                     127. 新約書信總論述
                                                     128. 保羅書信重中重
                                                     129. 加拉太因信稱義
                                                     150. 甚麼

                                      141. 神憐憫誰剛硬誰

                                                                    讀經 羅9:18
                                    "神要憐憫誰, 就憐憫誰; 要叫誰剛硬, 就叫誰剛硬."

      使徒保羅在羅馬書九章中所說, "神要憐憫誰, 就憐憫誰; 要叫誰剛硬, 就叫誰剛硬." 神若
叫人剛硬, 豈非干涉人的自由意志? 人對犯罪也不必負責了?
      依出埃及記記述, 摩西與法老鬥爭中, 法老有十次 "自己心裏剛硬"(出7-13章), 又有十次
"神使他剛硬"(出4-14章). 法老自己心裏剛硬, 是人類自由意志表現; 但神使他剛硬, 豈非干涉
人的自由意志? 解經家視此為難題, 解釋不一, 歸納共有三說如次:
       I. 第一說:
          法老既然自己心裏剛硬, 則神使他剛硬與他自己心裏剛硬, 其結果 一樣. 法老自己
剛硬, 不肯讓以色列人離開埃及; 而神使他心裏剛硬的結果也相同, 那就是法老也是不肯讓
以色列人離開埃及.
          所以, 自己心裏剛硬與神使他心裏剛硬, 兩者無甚分別, 法老都要負犯罪的責任, 神
並未侵犯法老的自由意志.

     II. 第二說:
          神使法老心裏剛硬, 是憐憫他的另一方式, 若神不憐憫法老, 摩西與他鬥爭一開始,
法老就沒命, 他就更可憐了. 所以, "使他剛硬" 若改為 "使他喪命" 則神降十災好戱就看不到了.
保羅又說, 法老是 "那可怒預備遭毀滅的器皿"(羅9:22), 可見法老遲早必失敗遭刑罰, 但祌仍
留住他性命, 遲些再懲罰, 故仍給他生存自由, 足見不是神要干涉法老的自由意志, 反而賜他
更大自由去與神爭鬥.
          保羅再援引經上向法老說的話, "我將你興起來, 特要在你身上彰顯我的權能, 並要
使我的名傳遍天下"(羅9:17), 可見神興起法老, 顯然是神恩待他, 讓他坐王位, 掌大櫂, 大膽去
與神爭鬥. 所以神未干涉法老自由意志, 反而賜他為王的大櫂與自由. 故神使法老剛硬, 只是
興起他的一種表示.

   III. 第三說:
         人根本無自由意志, 因為人的生命與死亡, 均掌控在神的手中, 神要人生, 人就生在
世上; 神要人死, 人就結束生命. 人在世有生之年, 全聼神的安排, 所以法老心裏剛硬與神使之
剛硬, 在本質及結果上, 並無分別. 所以保羅在羅馬書9:18所說, 神憐憫人或使人剛硬, 均操諸
神手. 人所謂的自由, 只是小自由, 而小自由只存於神的大自由中, 所以人根本無真正的自由,
神亦不干涉人的自由意志, 只是引導人的自由意志與祂的大自由相配合.

      綜上觀之, 第二說似較為人廣泛接受.

                                    142. 外邦人數目添滿

                                                               讀經 羅11:25
                        "弟兄們, 我不願意你們不知道這奧秘(恐怕你們自以為聰明)
                           就是以色列人有幾分是硬心的, 等到外邦人的數目添滿了."

     "外邦人數目添滿" 表示神預定外邦人信主的數目滿足後, 以色列全家才悔改接受耶稣為
救主而得救. 但外邦人到底要多少人信耶稣才算滿足? 主耶稣也曾提及 "外邦人的日期滿了"
(路21:24), 這就說明在神的救恩計劃中, 定了一個日子, 為外邦人得救期限, 也定了一個數目,
為外邦人的得救限制. 一俟 "日期滿了" "人數也到了一定數目" 救恩就臨到以色列 , 全家得救.
以色列雖於1948年復國, 但他們仍不信耶稣為彌賽亞, 一直要等到外邦人的最後一個人接受
主耶稣時, 以色列才醒悟開始信主. 相信那時, 以色列國及其海外猶太僑民, 必熱烈推行 "帹受
主耶稣為彌賽亞運動," 全家歸主.

      啟示錄7:4提出144,000數字, 並非只有144,000猶太人受印信耶稣, 而是指以色列十二支派,
每支派12,000人出來作傳道人, 向世人傳揚耶稣為彌賽亞; 接着啟7:9又說, "有許多的人, 無人
能數過來"的外邦得救者, 來到主寶座前, 這群人中含外邦人數目滿足的最後一個在內.

      但福音尚未傳遍天下, 我們基督徒更應加緊傳福音, 去拯救失喪的靈魂, 不讓一人沉淪,
因為主再来已近, 祂正等待福音傳遍天下, 只要找到最後一個信主的, 外邦人的日期就滿了,
以色列人榮耀的日子即揭開序幕, 那就是他們全家誠心相信耶稣為彌賽亞救主之候, 也就是
主耶稣親率天軍從天降空中, 教會被提的時候(帖前4:16-17), 頑梗的以色列人, 若不親眼目睹
這榮耀的一幕, 怎會相信主耶稣就是彌賽亞!

                                     143. 沒聴福音靈魂亡

                                                             讀經 羅2:12-14
                                                                  (自行查讀)

      羅2:12-14首句 "凡沒有律法犯了罪的, 必不按律法滅亡(All who sin apart from the law will
also perish apart from te law,)" 中譯似有問題, 犯罪的 "必不滅亡" 還是 "必滅亡?" 令人迷惘,
英文 "will also perish" 是 "滅亡" 而非 "不滅亡" 故改譯 "凡沒有律法犯了罪的, 也就不按律法
滅亡" 似較清晰恰切.

      世上有很多人沒機會聴到福音, 也有很多地方無人傳福音, 因此生長在那些國家或地區
的人都聴不到道; 更有很多民族尚未開化, 也沒機會信耶稣為救主, 他們只 "順着本性行律法
上的事(羅2:14), 這些人死後是得救, 還是滅亡? 解經家有下述不同看法:
   I. 滅亡派:
       主張滅亡派認為, 既然只有信耶稣為救主的人才能得救, 則任何不信耶稣的人, 必然
滅亡, 這些沒機會聴信耶稣的人, 只好視他們為不幸之人.
       舊約時代也只有敬畏耶和華的猶太人, 才能因耶稣的救贖被神拯救, 因主耶稣救恩
的功效, 是包括在祂以前所有的人, 溯自人類始祖亞當, 都因敬畏神得拯救.

 II. 不滅亡派:
      主張不滅亡派認為, 若沒機會聴信耶稣的人, 都要滅亡, 則神就不是公義的了, 那些
有機會聴信耶稣但拒绝相信的人, 必定滅亡. 但很多人従來沒機會聴信耶稣, 他們只是憑良心
行事, 正如保羅所說, 外邦人順本性, 即憑良心行事, 不願犯罪, 自有得救可能; 但保羅很清楚
指出, 他們若犯罪, 定必滅亡(羅2:12).
       基督教傳入東方才二百年, 二百年前的東方人, 若憑良心行事不犯罪, 必蒙神憐憫
得救, 同理, 不會犯罪夭折的婴兒, 也應蒙恩得救.

      滅亡派指不滅亡派主張, 會減少基督徒傳道救人的熱誠; 不滅亡派反駁, 基督徒的責任
在加緊傳道和多多派人出去傳道, 使福音早日傳遍天下, 凡有人居住之地, 含未開化蠻荒野地,
都不放過. 綜言之, 不滅亡派主張, 似佔上風.

                                    144. 何以信死人復活

                                                                  讀經 羅4:17
                                    "亞怕拉罕所信的, 是那叫死人復活使無變有的神,
                                                   他在主面前作我們世人的父,
                                             如經上所記, '我已經立你作多國的父.'"

      亞怕拉罕相信 "神使無變有" 不難, 因從祖宗傳下 "神創造萬物" 的啟示, 容易使他相信;
但聖經並未記載, 在他以前有 "死人復活" 之事發生, 他竟相信神能使死人復活, 這可能是在
神要他把獨子以撒獻上為祭之時, 神既在他百歲時賜他一子, 神且宣告, 他的後裔多如天上
的星, 海邊的沙(創22:17), 這些如天上星和海邊沙的後裔, 必從以撒而生, 今神竟要他殺以撒
獻上作燔祭, 則後裔多如天上星和海邊沙的預言, 怎能應驗呢? 在人看來, 神的吩咐不合情理,
但亞怕拉罕決定順服神把獨子以撒獻上為\祭之時, 他就有從天而來的信心, "我把他殺掉獻上
為祭, 但我要在祭壇邊站着看, 看他從死裏復活, 如果他不復活, 神的宣告與預言就無法實現."

      希伯来書作者稱亞怕拉罕為信心之父, 亞怕拉罕 "以為神還能叫人從死裏復活, 他也彷彿
從死中得回他的兒子来."(来11:19).

      接着, 保羅於羅4:18又說,"他(亞怕拉罕)在無可指望的時候, 因信仍有指望, 就得以作多國
的父, 正如先前所說 '你的後裔將要如此.'" 換言之, 他面對着人的絕望, 仍相信有神賜的指望.

                                   145. 浸灑禮兩派之爭

                                                              讀經 羅6:1-6
                                                                (自行查讀)

  I. 浸禮派:
     浸禮派主張, 應全身入水才算受洗, 才符聖經教訓, 因為保羅明言, 與祂一同埋葬是全身
入土, 灑禮不能表示埋葬, 所以受洗禮應全身入水.

II. 灑禮派:
     灑禮派則認為保羅所說的真理是靈意, 不管甚麽方式受洗, 浸或灑都是表示與主同死同葬,
所以保羅並不是告訴信徒受洗方式, 而是受洗表示的真理.
     若死一定要躺下全身入土, 才算是死, 那麽主耶稣死時是豎立的, 祂的身體掛在十字架上
死去旳; 而且有很多人死在河海中, 被大鱼吞吃, 粉身碎骨葬鱼腹; 更有人火葬, 或葬身火窟,
身體焚毁成灰, 都不是躺下埋葬的.

      所以洗禮不是得救方法, 只是得救表示, 注重洗禮的真理較注重洗禮的儀式重要. 保羅在
林前10:1-2說, "我們的祖宗從前都在雲下, 都從海中經過, 都在雲裏海裏受洗歸了摩西." 那些
以色列人經過紅海受洗, 根本沒有濕身, 可謂是乾洗, 可見洗禮在乎靈意, 不在乎水多少有無;
至追趕以色列人的埃及追兵, 全葬身紅海, 一浸不起, 他們卻不得救(出14:27-28).

      也有教會行完全不用水的洗禮, 救世軍就是一例, 信主者只要在救世軍旗下經過, 就表示
歸主了. 可見洗禮不必注重儀式, 可各行其是, 浸禮派與灑禮派應彼此尊重, 勿作無謂之爭.

                                    146. 是神兒子非兒女

                                                              讀經 羅8:14-17
                                 中文 "14 因為凡被神的靈引導的, 都是神的兒子.
                                       15 你們所受的不是奴僕的心, 仍舊害怕;
                                     所受的乃是兒子的心, 因此我們呼叫阿爸、父,
                                        16 聖靈與我們的心同證我們是神的兒女,
                             17 既是兒女, 便是後嗣, 就是神的後嗣, 和基督同作後嗣,
                                     如果我們和他一同受苦, 也必和他一同得榮耀."

             英文 "because those who are led by the Spirit of God are sons of God.
              For you did not receive a spirit that makes you a slave again to fear,
          but you received the Spirit of sonship. And by him we cry, "Abba, Father."
               The Spirit hinself testifies with our spirit that we are God's children.
    Now if we are children, then we are heirs - heirs of God and co-heirs with Christ,
     if indeed we share in his sufferings in order that we may also share in his glory.

      真想不到, 我們常自稱的 "我們是神的兒女," 竟不合聖經真理. 我們無論男女, 信耶稣後,
就有神兒子的生命, 在屬靈上, 我們都成了 "神的兒子(sons of God)" 而不能稱為 "神的兒女"
(God's Children)"(羅8:14).
      中文聖經 羅8:16-17 譯 "神的兒女," 英文亦譯 "God's children," 兩者均誤譯. 查14節 "兒子"
一詞, 原文 "Huios" 指 "有兒子名份與繼承權的兒子;" 16-17節 "兒女" 一詞, 原文 "Teknon"
"與父親有生命關係的孩子," 但這孩子只指 "兒子," 不含 "女兒," 保羅在17節說, "既是兒女,
便是後嗣(Now if we are children, then we are heirs)," 故 "後嗣(Heirs)" 只能指 "兒子." 
16-17節中英譯文均應改正如次:
          中文 16 聖靈與我們的心同證我們是神的兒子,
          英文      The Spirit hinself testifies with our spirit that we are sons of God.

          中文 17 既是兒子, 便是後嗣, 就是神的後嗣, 和基督同作後嗣,
                      如果我們和他一同受苦, 也必和他一同得榮耀."
          英文      Now if we are sons of God, then we are heirs -
                          heirs of God and co-heirs with Christ,
                      if indeed we share in his sufferings
                          in order that we may also share in his glory.

                                    147. 百居拉夫婦何人

                                                             讀經 羅16:3-4
                               "問百居拉和亞居拉安, 他們在基督耶稣裏與我同工,
                                         也為我的命, 將自己的頸項, 置之度外,
                                  不但我感謝他們, 就是外邦的眾教會也感謝他們.

      保羅在羅馬書結尾問安時, 問候完非比女執事後, 接着就問百居拉和亞居拉安(羅16:3),
他們是一對夫婦, 夫亞居拉(Aquila)和妻百居拉(Priscilla), 兩夫婦原居哥林多, 以織帳棚為業
(徒18:1-4). 保羅初抵哥林多, 生活困苦, 幸有織帳棚一技之長, 投奔他們, 共同謀生, 解決生活
問題. 經查這對夫婦原居羅馬, 主後52年, 該撒革老丟命猶太人暫離羅馬, 所以他們到哥林多
暫住. 事過與保羅分手後, 再回羅馬, 故保羅寫羅馬書時, 問候他們.

      百居拉和亞居拉兩夫婦也熱心與保羅一同出去傳道, 成為保羅難得的得力同工(徒18:18);
當亞波羅熱心來以弗所傳道時, 他們發現亞波羅只曉得約翰洗禮, 有偏差, 乃請他到家, 將神
的道給他講解更加詳細, 奬掖教導後進精神, 令人欽敬(徒18:24-26); 證明他們在真道上造詣
很深, 足以幫助傳道人精進.

      這對夫婦聲譽卓著, 名字六次出現在下列新約經文中:
            1.18:1         亞居拉(夫), 百居拉(妻)
            2. 林前16:19    亞居拉(夫), 百居拉(妻)
            3.18:18       百居拉(妻), 亞居拉(夫)
            4.16:3         百居拉(妻), 亞居拉(夫)
            5. 提後4:19       百居拉(妻), 亞居拉(夫)
            6.18:26       百居拉(妻), 亞居拉(夫)
       由上可見, 六次中, 夫妻排名先後不同, 二次夫前妻後, 四次妻前夫後. 聖經排名為何夫妻
有別? 據解經家推測, 應是妻百居拉工辭令, 善講道, 在家庭教會中, 是講壇主持人, 聲譽卓著.
他們追隨保羅, 同到以丳所宣道後, 留以丳所, 建立家庭教會(羅16:2-3, 林前16:19).
亞居拉和百居拉夫婦, 二人同心, 織帳棚謀生, 更同心在傳道事工上勞苦, 保羅還說他們
"也為我的命, 將自己的頸項, 置之度外"(羅16:4a), 足見他們曾為保羅性命冒險, 應是在以丳所
銀匠暴動事件中(徒19:23-34).

                                    148. 保羅同坐監幾人

                                                               讀經 羅16:7
                                "又問我親屬與我一同坐監的安多尼古和猶尼亞安,
                                 他們在使徒中是有名望的, 也是比我先在基督裏的.

       曾與保羅一同坐監的共有下列六人:
        1. 安多尼古和猶尼亞(羅16:7),
        2. 亞里達古(徒19:29, 27:2; 西4:10),
        3. 以巴弗(門23),
        4. 路加(提後4:11),
        5. 西拉(徒16:24-25).
       以上六人, 除西拉與保羅一同被捕坐監外, 其餘五人只是陪同坐監, 他們沒犯罪, 無罪名,
且可隨時更換, 任何親友都可陪監, 這是羅馬帝國法律最特別的地方.

       犯罪有罪名的犯人, 在坐牢時, 左手上鐵鏈鎖, 鎖鏈與看守獄卒右手鎖鏈相連, 每一時辰
換班, 每日十二班. 因此, 保羅在獄中, 仍可用右手寫信, 也有機會向獄卒傳道, 保羅獄中所寫
書信, 獄卒都有機會看到, 腓1:13 "以致我受的捆鎖, 在御營全軍和其餘的人中, 已經顯明是為
基督的緣故." "御營全軍" 一詞, 表示看守保羅的御營士兵, 有很多因聴保羅講的道而信主.

                                     149. 橄欖樹插枝妙喻

                                                                讀經 羅11:17
                                  "若有幾根枝子被折下來, 你這野橄欖得接在其中,
                                                    一同得着橄欖根的肥汁."

      使徒保羅在解釋外邦人目前因以色列人暫時被神丟棄而得與神和好時(羅11:15a), 他舉了
一個園藝學插枝妙喻, 進一步指出外邦人可以分享神的恩典. 他稱外邦人為 "野橄欖,"(羅11:17);
稱以色列人為 "好橄欖,"(羅11:24) 或 "原來的枝子"(羅11:21)、"舊枝子"(羅11:18).

      以色列因頑梗不化(羅11:7), 硬着心腸(羅11:25), 神乃給他昏迷的心(羅11:8), 使他們失脚
跌倒(羅11:11), 從枝子上被折了下來(羅11:17a), 同時, 外邦人這野橄欖的枝子便得接在其中,
一同共享根的肥汁(羅11:17b).

      這個妙喻表示這樹因是 "原來的樹"、"好橄欖樹"(喻以色列), 所以樹根是指以色列祖先,
肥汁則指以色列祖先從神領受的恩約應許, 即神與他們立的恩約, 如亞伯拉罕之約的 "地上
萬族都要因你得福" 一語(創12:3), 這樣, 外邦人就像用插枝法插入神應許以色列人的恩福裏,
確是妙喻.

                                   150. 羅馬書趣味兩則

   I. 缺乏幫補, 一味款待(羅12:13):
       中文    聖徒缺乏要幫補, 客要一味地款待.
       英文    Share with God's people who are in need. Practice hospitality.
      本節中譯似有瑕疵, 尤其 "客要一味地款待" 易誤為 "做一道菜招待客人." 故應改譯:
"缺乏聖徒要分享, 接待過客要殷勤." 似較切合英文原意.

 II. 善上聰明, 惡上愚拙(羅16:19):
       中文    在善上聰明, 在惡上愚拙
       英文 I want you to be wise about what is good, and innocent about what is evil.
       從表面看来, 本節似顯示保羅同意信徒在惡上有份, 只是愚拙與聰明之分而已. 實則不然,
原文 akakon(愚拙) 含不混合、無雜念(質)、邪惡等意, 表示行為上沒有混合任何惡事進去,
等於 "絕對純良, 絕對純正." 故本節應改譯"
"在善上聰明, 在惡上純正" 才合原意.

                                                                         (本段完)

                                                                    感謝主, 讚美主,
                                                                   一切榮耀歸我主,
                                                                   哈利路亞, 阿們!

                                                          2022年 8月14日 佈樂格 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