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鬆讀經賞小品(XVI) 151教會管理論林前 - 160 為死人受洗何意

                                        輕鬆讀經賞小品(XVI)
                                                      目錄

                                                         151. 教會管理論林前
                                                         152. 哥林多書有幾封
                                                         153. 保羅把人分三類
                                                         154. 保羅三訪哥林多
                                                         155. 犯罪信徒交撒但
                                                         156. 基督徒隨便告狀
                                                         157. 夫婦一信一不信
                                                         158. 磬石在曠野行走
                                                         159. 聖靈賜十四恩賜
                                                         160. 為死人受洗何意

                                     151. 教會管理論林前

                           讀經 林前3:9-15, 6:19-20, 10:31, 12:28-31, 14:1, 12
                                                                (自行查讀)

      保羅第二次旅行佈道時, 創立以弗所教會(徒18:1-17), 哥林多位於今日的希臘, 耶穌時代
為羅馬帝國亞該亞省首府, 商業發達, 居民複雜, 計有希臘人、羅馬人、猶太人, 雜居一地,
拜偶淫亂, 係風氣敗壞之地, 城中有希臘女神亞弗羅底(羅馬女神維納斯)神廟.
I. 成書: 主後56年春, 於以弗所.
II. 送信人: 哥林多教會代表團.
III. 對象: 哥林多教會.
IV. 目的: 以基督爱的福音, 矯正信徒錯誤, 及教導教會對付混亂.
V. 寫書原因:
    保羅第三次旅行佈道時, 曾在以弗所逗留三年, 從革來氏處獲悉哥林多教會不齊心合一
(林前1:11), 又從其他信上得知教會問題重重, 乃去信糾正及教導, 其實他先前去過一信, 惜已
遺失(林前5:9), 那信送出後, 保羅發現他們並未悔改, 失望之餘, 稱之為屬肉體教會(林前3:1).
哥林多教會的問題計有: 不齊心合一(林前1:10-12), 淫亂歪風(林前5:1), 彼此相告(林前6:1),
恩賜爭議(林前14:26-28)等.
VI. 鑰字: 合一, 榮耀, 十字架
VIII. 特點:
        (I) 本書篇幅僅次於羅馬書.
       (II) 文體較其他保羅書信簡明易懂.
     (III) 詳論下列教義:
             主的福音(林前1:18-25), 主的聖餐(林前11:17-34), 主的爱(林前13:1-12),
             主的復活(林前15:1-58),
     (IV) 詳論十字架真理, 本書又稱 "十字架書信."
      (V) 揭露使徒時代令人痛心的教會內幕,

                                       152. 哥林多書有幾封

      新約聖經只有哥林多前書與後書兩封, 事實上, 哥林多前書之前應還有一封 "失去的書信"
因林前5:9 保羅說, "我先前寫信绐你們說," 表示還有一封在哥林多前書寫的信, 這一封失去的
書信, 解經家認為林後6:14 - 7:1 是那信的一部份, 那是在哥林多教會初期, 信徒火熱追求靈性
長進的時候.

      此外, 哥林多前書與哥林多後書之間, 似亦有失去的書信. 哥林多後書2:3-4 "我曾把這事
寫信绐你們,…" 解經家認為這信並非哥林多前書, 而似指另外一封遺失的信, 可能是後書最後
四章, 即第10-13章, 那是哥林多信徒認為 "最嚴厲的淚書," 與前面九章寫法, 完全不同.

當新約聖經於主後325年, 尼西亞(Nicea)大公會議公認之時, 現有27卷咸認都是適合教會
所需經典, 其餘保羅遺失書信及次經均未纳入, 表示聖經乃神引導啟示經典, 不致有誤.

                                    153. 保羅把人分三類

                                                          讀經 林前2:14, 3:1
                             "然而, 屬血氣的人不領會神聖靈的事, 反到以為愚拙.
                                並且不能知道, 因為這些事惟有屬靈的人才能看透.
                               弟兄們, 我從前對你們說話, 不能把你們當作屬靈的,
                                    只能把你們當作屬肉體, 在基督裏為嬰孩的."

 

       使徒保羅將世人分為下列三類:
        I. 屬血氣的人:
           指不信神的人, 他們不領會神聖靈的事, 反到以為愚拙, 且不自知.

      II. 屬靈的人:
           指信神的人, 他們有聖靈內住心中, 故稱屬靈的人(羅8:9), 這些人能看透和明白聖靈
的事(林前2:14), 進而能看透萬事(林前2:15), 所以他們是信神的人中, 成熟的人.
所謂看透含檢查、檢驗、查察之意, 表信徒有聖靈內住, 故可明瞭世事真相. 屬靈人
含意有二:
           1. 與屬血氣的人相較, 在信與不信.
           2. 與屬肉體的人相較, 在成熟與幼稚.

   III. 屬肉體的人:
         指信神的人中, 靈命較淺薄的人, 故保羅稱他們為嬰孩(林前3:1). 屬肉體的人有時是
指不信神的人(羅6:19; 7:5,14; 8:3.); 有時是指屬靈幼稚的信徒, 所以保羅說不能以屬靈人稱呼
他們(林前3:1a), 只好稱他們為屬肉體的人(林前3:1b).

                                     154. 保羅三訪哥林多

      使徒保羅與哥林多教會關係密切, 依使徒行傳記載, 他曾三訪哥林多:

        I. 第一次:
           在第二次旅行佈道時, 使徒保羅於哥林多停留一年半(18:9-11), 親自建立哥林多
教會, 故保羅自稱是哥林多信徒之父, "你們學基督的, 師傅雖有一萬, 為父的卻是不多, 因我
在基督耶稣裏, 用福音生了你們(林前4:15).

      II. 第二次:
           在第二次旅行佈道時, 保羅在以弗所傳揚福音, 大行神蹟, 驅鬼焚書, 使得主道大大
得勝(19:11-20), 因擋了行邪術的及銀匠底米丟財路, 引起很大騷動, 逼使保羅及同工離開
以弗所, 轉往馬其頓再下希臘到哥林多, 逗留了三個月(20:3a), 在那裏, 保羅寫羅馬書.

    III. 第三次:
           這次是否成行, 經文無明確記載, 林後13:1 "這是我第三次要到你那裏去," 只是說明
保羅準備第三次要去, 並沒說他已經去過了.

                                    155. 犯罪信徒交撒但

                                                              讀經 林前5:5
                                        "要把這樣的人交給撒但, 敗壞他們的肉體,

      本節經文, 解經家看法有二:
        I. 逐出教會:
           本派認為係指將犯罪信徒嵸教會中開除, 或稱出教, 即逐出教會, 不讓他們領聖餐,
並且與他們斷絕往来, 故林前5:13保羅說,"至於外人有神審判他們, 你們應當把那惡人從你們
中間趕出去." 以後教會開除會友, 就依此而行.

      II. 撒但敗壞:
           本派認為將犯罪的信徒逐出教會, 不能敗壞他們的肉體, 也不能使他們的靈魂得救.
被逐出教會信徒, 定必心情惡劣, 顏面盡失, 可能更敗壞墮落, 怎能得救? 本節保羅說,"把這樣
的人交給撒但, 敗壞他們的肉體," 足見不是犯罪信徒自己以犯罪行為傷害自己的肉體, 而是
看不見的屬靈行為, 交撒但執行, 使他們的肉體敗壞.

      兹舉數例如下:
       1. 撒但得到神的許可敗壞約伯的肉體, 使他渾身長毒瘡(2:4-8), 但約伯是完全人,
           而非犯罪的人.
       2. 彼得因亞拿尼亞和撒非喇夫婦二人串同犯罪, 欺哄聖靈, 嚴厲責備, 仆倒氣絕身亡
          (5:1-11), 這是否交撒但, 敗壞他們的肉體?
       3. 保羅曾咒詛行邪術的以呂馬, 又名巴耶稣, 使他瞎眼(13:6-7), 可能也是交給撒但,
           敗壞肉體之一.
       4. 保羅又曾將他的仇家許米乃和亞力山大交給撒但, 使他們受責罰(提前1:20).

      綜上觀之, 保羅懲戒犯罪信徒方法有效, 因交給撒但敗壞他們肉體後, 他們會因之悔改.
保羅寫哥林多後書時, 哥林多教會犯罪信徒似已有悔改之意, 同時亦表示保羅在處理屬靈的
事上較為温和; 保羅說, "這樣的人, 受了眾人的責罰, 也就夠了, 倒不如赦免他, 安慰他, 免得
他憂愁太過, 甚至沉淪了."(林後2:6-7), 此外, 也表示不要給撒但有機會勝過他們, 亦即不必
再用交給撒但的方法, 處理犯罪信徒. 要知道 "憐恤比責罰更有功效, 勸導比批評更是感人."

                                    156. 基督徒隨便告狀

                                                             讀經 林前6:1-8
                                                                 (自行查讀)

      保羅吩咐信徒不可在不信主者靣前隨便告狀, 但是今日基督徒, 何以不守此訓, 隨便告狀?
查保羅寫哥林多前書時, 哥林多人屬希臘族, 有能言善辯天才, 他們在告狀時, 莫不表現
自己口才. 但本段7-8節指出, 他們告狀的原因是不願受欺, 不願吃虧; 但他們反而欺壓虧負人,
而欺壓虧負的, 正是弟兄.

      保羅於此訂立下列訴訟打官司原則:
       1. 義者忌向不義者求審:
           審剉官大多不信主, 從屬靈觀之, 皆不義者, 乃屬靈教會輕視之人, 基督徒信主, 稱為
義人, 具有屬靈地位的人, 不應在不義法官面前受審.
       2. 信徒爭執應教會解決:
           基督徒之間爭執, 應在教會中, 由教會長老、虔诚信徒和有智慧的人, 共同在愛心
和正義上, 由教會解決紛爭, 不必將案件送交屬世法庭審理.
       3. 愛心中彼此諒解互助:
           存心欺壓弟兄和不願忍耐吃虧, 两者均非基督徒應有動機與態度, 而應在愛心中彼此
諒解互助. 保羅斥責存心欺壓弟兄者乃不義之人, 並警告他們不能承受神的國, 因此, 希望官司
打嬴弟兄的基督徒, 也是不義之人, 因他們的動機不正.
       4. 地位崇高保屬天榮耀:
           基督徒有權將来要去審判天使(林前6:3), 應是犯罪天使, 故地位崇高, 不應受不義
法官審判, 失去屬天榮耀.
       5. 信徒入衙門莫大恥辱:
           彼此告狀乃是大錯, 基督徒一踏入屬世的衙門就犯大錯, 因進法庭, 原告及被告郡是
基督徒, 全是失敗的人, 是莫大的恥辱.

      綜上觀之, 保羅絕對不贊成基督徒打官司, 彼此告狀, 因這種行為缺乏愛心與忍耐, 切勿
隨便興訟. 然亦有人認為基督徒受非基督徒無理欺凌時, 可以打官司請求法律保障, 因為人人
有受法律保護的權利, 不過基督徒不應存心欺負人, 不論對方是否信徒.

      敬虔基督徒力主不應打官司上法庭, 不論是否受基督徒或非基督徒欺凌; 都應把案件呈送
公義的主面前, 依聖經原則 "伸冤在我, 我必報應"(12:19)處理.

      總之, 基督徒隨便告狀, 表示他靈命幼稚, 不守經訓, 欺負人的基督徒興訟, 不論勝訴或
敗訴, 在神面前都是罪人, 愛主的基督徒是不屑為, 也不應為的.

                                    157. 夫婦一信一不信

                                                          讀經 林前7:12-15
                                                                (自行查讀)

      在哥林多教會中, 有不少夫婦二人, 一信一不信的情形, 不信的丈夫或妻子, 因教會勢力
強大, 不敢迫使對方放棄基督信仰, 紛紛要求離開, 實即離婚, 保羅對此斷然指示 "就由他(她)
離去吧!"(林前7:15). 這是指不信的丈夫或妻子要求離開, 因他們仍然要去拜假神偶像; 但是
12-13節, 似係指信的丈夫或妻子有意與不信主的對方離婚, 保羅認為不可, 並且教訓他們要
儘量感化對方, 拯救對方悔改歸主(林前7:16).

      保羅於此准許不信的丈夫或妻子可以離婚, 除會引起教會混亂外, 亦與主耶稣宣告唯一
離婚的理由相違背(19:9). 解經家對此看法不一, 可分下列三派:
       1. 第一派:
           主耶稣唯一離婚(休妻)的理由, 是針對猶太人宣告的, 他們並非因為信仰不同休妻,
而是為妻子淫亂之故. 使徒時代信徒婚姻問題與信仰有關, 故保羅宣告的離婚理由, 正好符合
當日特殊環境與事件需要. 對方因信仰不同要求離婚, 信主一方在無法挽回情勢下, 可以同意
對方要求, 以後男婚女嫁, 各隨己意; 但再婚時, 必需以信主者為對象.
       2. 第二派:
           保羅此處並非主張離婚, 只是因信仰不同離開, 他同意不信的丈夫或妻子要求離開
或分居, 但15節 "就由他(她)離去吧!" 一語後, 並未吩咐信徒再結婚. 這樣, 不信主者自由再婚,
一去不返; 而信主一方, 不應再結婚, 因保羅又宣告 "丈夫若死了, 妻子就可以自由, 隨意再嫁
(反之亦然)"(林前7:39). 所以這些人要等到對方離世才能再婚, 否則不合保羅教訓, 也不符合
主耶稣唯一離婚的理由.
        3. 第三派:
            保羅根本不贊成離婚, 因他鄭重宣告 "神召我們, 原是要我們和睦"(林前7:15), 不信
的一方要求離開, 事不得已; 信的一方應懇切為對方祈禱, 願脟來對方悔改歸主, 這樣就不必
為再婚煩惱. 保羅說得很清楚 "你怎麽知道不能救你丈夫(妻子)呢?"(林前7:15). 所以信的一方
不要因對方離開而诮極, 反而要積極挽救這破碎婚姻, 帶領對方歸主, 至所謂 "由他離去吧!"
一語, 只是信的一方不必因此傷腦筋而已.

       以上三派看法, 見仁見智, 各因環境與事件不同而適用.

                                    158. 磬石在曠野行走

                                                           讀經 林前10:1-4
                                                                (自行查讀)

       使徒保羅述說以色列人出埃及過紅海後, 在曠野得到的飲水是 "出於隨着他們的靈磬石"
(林前10:4), 磬石隨人在曠野行走, 真是奇聞, 解經家對此解釋有四:
        1. 猶太拉比古傳說:
            猶太拉比根據古人傳說: 摩西擊打磬石出水後, 跟着以色列人住前滾, 同時不斷有水
流出. 以色列人到達一地支搭帳棚暫時定居時, 磬石隨之停止; 他們需要水時, 群出圍繞磬石
歌唱, 就有水從磬石下湧出, 像井一樣(21:16-18).

        2. 磬石水流成河:
            磬石水流成河, 跟着以色列人的行程, 不斷前流.

        3. 嗎哪後喝磬石水:
          "出於隨着他們的靈磬石" 中 "他們" 二字令解經家困擾, 依原文應改譯 "所喝的是
出於隨後的靈磬石." 以色列人喝這神蹟的磬石流水, 是在吃從天降下嗎哪神蹟之後. 故保羅
原意應是: 以色列人在曠野吃了嗎哪, 隨後喝磬石流水, 而非指磬石隨他們在曠野行走.

         4. 預表基督徒靈性:
             保羅用以色列人在曠野吃天降嗎哪和磬石流水預表基督徒靈性, 故他說, "那靈磬石
就是基督." 顯然保羅不是說磬石在曠野行走, 或磬石流水會在曠野成河, 跟着以色列人住前
直流. 以色列人對基督末來救贖大工, 一無所知, 但保羅的神學思想闡明: 靈磬石非一般磬石,
而是預表基督, 基督的靈當時與他們一起往前走, 供給他們所需.

      以上四種解釋, 3, 4 兩說, 較為合理.

                                    159. 聖靈賜十四恩賜

                                                    讀經 林前12:28-31, 8-10
                                                                (自行查讀)

      使徒保羅於本段經文中詳列聖靈賜給倌徒十四種恩賜如次:
       I. 林前12:28-31(9):
           1. 使徒    2. 先知    3. 教師    4. 行異能的    5. 醫病的    6. 幫助人的
           7. 治理事的    8. 說方言的    9. 譯方言的
     II. 林前12:8-10(4):
          10. 智慧的言語    11. 知識的言語    12. 信心    13. 辨别諸靈的
   III. 林前13:13(1):
          14. 最大的恩賜是
          總共14種恩賜

      在 I. 所示九種恩賜中, 說方言的和譯方言的排到在各種恩賜之後, 表示這兩種恩賜不是
最重要的. 保羅更在29-30節中作反問,其中有一句 "豈都是說方言的麽?" 當然不是. 這就足以
說明强調信徒須有說方言恩賜的說法, 不合聖經教導. 尤其保羅在哥林多前書第十四章詳細
說明說方言並不重要, 分述如下:
       1. 說方言是對神說的, 不是對人說的(林前14:2),
       2. 說方言造就自己, 作先知講道造就教會, 當然造就教會更重要(林前14:4-5),
       3. 林前14:19特别强調說方言不重要, "寧可用悟性說五句教導人的話, 強如說萬句方言."
           方言 : 教導人的話 = 5 : 10,000. 所以不值得重視與追求.
       4. 說方言是為不信的人作證據, 作先知講道是為信的人, 所以在教會內, 不必以說方言
           為榮(林前14:22).
       5. 說方言的人若無人翻譯, 就要閉嘴不說(林前14:28).
       6. 保羅禁止在教會中, 因說方言引起教會混亂情事發生(林前14:33).

                                    160. 為死人受洗何意

                                                             讀經 林前15:29
                                         "不然, 那些為死人受洗的, 將來怎樣呢.
                                            若死人總不復活, 因何為他們受洗呢."

      全鄑新約聖經, 只有使徒保羅在辯論及證明死人復活時, 於林前15:29提到 "為死人受洗"
的事, 解經家對此至感困惑, 解說不一, 歸納言之, 有下列四種解釋:
       I. 活人替死人洗禮:
           死者離世不在, 生者欲死者也能得到永生, 乃以死者名義, 活人替死人受洗禮, 次經
馬加比二書12:40 "為死人代求, 冀望死人可離陰間住天堂去." 早期二三世紀, 異端多採此說.

      II. 死者墳墓上洗禮:
          "為死人受洗" "為" 原文 huper 有 "在上面" 之意, 即在死者墳墓上行洗禮, 以正確
表示洗禮如同經歷死亡及復活得着新生.

    III. 為死去信徒施洗:
         "為死人受洗" 指有信徒死去, 但仍未受洗禮, 故他們活著的親友代他們受洗, 以保證
將来可以在末世與他們相見.

     IV. 因欲見死去信徒:
         "為死人受洗" "為" 原文 huper 亦有 "因為" 之意, 指活著未信的人, 因為欲與死去的
信徒相見, 以激發他們信主, 進而接受洗禮, 好在復活時能在空中相遇.

       以上四說, 第四說似較合理.

                                                              (本段完)

                                                        感謝主, 讚美主,
                                                        一切榮耀歸我主,
                                                         哈利路亞, 阿們!

                                              2022年 8月26日 佈樂格 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