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2聖經經典人物故事(XVII) 第十七回 保羅福音傳外邦(II)

                                               

                                        聖經經典人物故事(XVII)
                                     第十七回 保羅福音傳外邦(II)
                                              (第四節 - 第六節)

                                第四節 安提阿教會的興起(11:19-30)


       自五旬節聖靈降臨耶路撒冷門徒身上, 人人聖靈充滿, 大有能力, 教會順利在艱困險惡環境中
誕生, 為主作見證, 傳福音. 初時, 信徒激增, 異常興旺, 惹來了打壓逼害, 歷經險阻艱辛, 危機不斷,
逼迫日劇, 幸有聖靈帶領, 排除萬難, 勇往直前, 竟有意想不到神妙突破, 福音廣傳, 越過了猶太地,
傳入撒瑪利亞. 神復藉異象, 改變使徒彼得傳統宗教種族偏見, 親入外邦人的家中傳講主道, 打開
外邦人悔改歸主大門, 奠定普世教會合一根基, 使福音順利廣傳外邦, 直到地極, 不負主升天前交託
大使命的苦心.
       歷史不是個別單一事件的記述, 而是整體連貫, 環環相扣, 不斷連結的敘述. 教會歷史也不例外,
譬如, 聖靈把彼得在哥尼流家傳道事件記載下來, 並不光說明哥尼流合家和親友怎樣感動信主, 乃是
表明這一事件與福音向外發展是有密切關連的. 所以, 歷史是整體的歷史, 前後關連一貫, 一切都在
神安排掌控之中, 因為神掌管歷史, 是不爭的事實.
       以下所述安提阿教會的興起, 就是使徒彼得打開外邦人歸主大門後, 福音外展的延續, 為日後
使徒保羅海外旅行佈道, 預先作好安排, 又是聖靈動工, 真是神妙!

  I. 福音廣傳(徒11:19-21):
     司提反殉道後, 耶路撒冷門徒大受逼害, 無法立足, 紛紛外逃, 四散避難, 其中有"遭難門徒,
直走到腓尼基和居比路(塞浦路斯), 並安提阿."(徒11:19), 這三地都在耶路撒冷以北, 地中海之東,
其地理位置請參閱圖五:
    (I) 腓尼基 - 位於該撒利亞以北, 瀕地中海地區, 腓尼基人善經商貿易, 推羅和西頓二城為其
                      經貿中心, 富裕繁榮, 舉世知名.
   (II) 居比路 - 今塞浦路斯, 係地中海東一大島, 距腓尼基約四百哩, 島上有很多猶太居民.
  (III) 安提阿 - 位於腓尼基之北, 居比路東北方, 距地中海約45哩. 羅馬帝國時代, 為敘利亞首府,
                       羅馬巡撫駐節之地, 人文薈萃, 政經鼎盛.
由於安提阿教會的興起, 對福音外傳影響深遠, 路加特別記述, 使在教會歷史上留下美好的一頁.

 II. 教會興起:
      依希律王於主後44年, 蟲咬氣絕, 死於非命推算, 安提阿教會應是在耶路撒冷教會誕生後十年
左右成立. 這是一間很特別教會, 安提阿當時是敘利亞首府, 居民多是外邦人, 希臘文化盛行, 少數
的猶太人, 雜居其間, 故當地種族文化與猶太文化, 完全不同. 福音竟能在這片荒蕪的異邦僅有士地,
生長茁壯, 成立了由少數猶太信徒與多數外邦信徒組合而成的教會, 這在當時是幾乎不太可能的事,
但神的恩慈大愛, 竟成就了, 真是神妙.

III. 福音使者:
     "那些因司提反的事遭患難四散的門徒, 直走到腓尼基和居比路, 並安提阿. 他們不向別人講道,
只向猶太人講. 但內中有居比路人和古利奈人, 他們到了安提阿後, 也向希利尼人去傳講主耶穌."
(徒11:19-20). 這些遭害耶路撒冷門徒, 因傳福音, 家破人亡, 生命受到威脅, 不得不離鄉背井, 流落
異鄉, 他們雖身處逆境, 顛沛流離, 但都信仰堅定, 忠心愛主, 靈性美好, 信心彌堅, 並且沒軟弱跌倒,
怯懦屈服, 反而更加堅強警醒, 不屈不撓, 人人認清, 活著要有意義, 就要傳主福音, 成為福音使者.
由此可見, 司提反殉道後, 已產生三個美好果效:
      (I) 突破撒瑪利亞(徒8:12,14):
            受逼害分散各地避難門徒, 以腓利為首, 突破宗教種族的障礙, 把福音傳入撒瑪利亞.
     (II) 掃羅改變歸主(徒9:1-19):
            司提反殉道時, 掃羅在場, 親眼目睹司提反在石打致死時的美好形象, 這美好的形象在這
少年人的心中, 埋下了福音種子. 然而, 掃羅凶殘成性, 更瘋狂緝拿基督徒, 加倍逼害神的教會, 後於
赴大馬色捉拿信徒的途中, 蒙主大光照射, 幡然悔悟, 痛改前非, 這個原本殘害教會的急先鋒劊子手
竟在主感召下, 徹底改變, 成為作見證, 傳福音, 最忠心積極有力的神僕, 真出人意外!
    (III) 安提阿教會成立(徒11:19-21):
             耶路撒冷教會信徒, 遭難避禍, 逃到腓尼基 居比路和安提阿, 驚魂甫定,在外邦異族的艱困
環境中, 毫不沮喪畏縮, 仍信心滿滿, 照樣作見證, 傳福音. 若這事發生在今日教會, 外逃信徒, 定必
驚惶恐懼, 怨言四起, "神不看顧我們, 丟棄我們, 讓我們傾家蕩產, 早知這樣, 不信還好!" 或 "不信了!
保命要緊, 還傳甚麼福音!" 可見當日信徒, 靈性美好, 品格高尚, 堅毅不拔, 令人欽敬, 尤其他們深明
救恩真義, 因主釘十字架, 用寶血洗淨他們的罪, 讓他們蒙恩, 白白得救, 所以他們無論順逆, 都願意
背起十字架, 傳揚這世人唯一的救主. 他們在這片新士地上, 不但向猶太人傳福音, 也向說希利尼話
的外邦人傳講主耶穌, 因為他們深知, 主的救恩是包括萬民的, 不只是本國本族的人, 更要擴大心胸,
願全世界的人都蒙恩得救, 沒有一個人沉淪滅亡. 因此, 神的祝福, 神的同在, 終於在他們中間結果,
"信而歸主的人就很多了."(徒11:21). 一間由猶太人和外邦人攜手共同組成的安提阿教會, 乃成立了,
真是感謝主.
            耶路撒冷教會清一色是猶太人; 而安提阿教會信徒則是猶太人和外邦人都有, 這種組成
形態, 充份把教會的精神表現出來, 即把世上各式各樣的人種都包括進去, 不是只有單純一族, 這才
符合主耶穌 "讓萬民得救, 不願一人沉淪" 的旨意. 安提阿教會更是後世教會的典範, 這個教會不是
由傳道人設立, 而是由信徒自動自發設立的. 故成立教會, 不必外求, 只要遵神的話去行, 定必成就.

 IV. 美好反應(徒11:22-26):
      (I) 耶京教會反應(徒11:22):
            耶路撒冷教會可說是當日的總教會, 眾使徒對各地福音的發展情形, 非常重視關切. 以前
腓利把福音傳入撒瑪利亞, 這意想不到突破, 眾使徒在耶路撒冷聽見後, 立即差遣彼得和約翰前往
宣慰,(徒8:14); 不久, 彼得到哥尼流家傳講主道, 除他合家親友外, 還有很多外邦人受到影響, 跟著
悔改歸主, 後風聲傳到耶京教會, 立即有反應, 引起奉割禮的門徒興師問罪, 幸彼得劍及履及, 坦誠
疏導, 風波瞬即平息, 福音傳外邦人的大門, 由是大開; 今猶太信徒和外邦信徒連手建立前所未有的
安提阿教會, 風聲又傳到耶路撒冷教會, 這次沒人再質問指責, 可見彼得上次化解風波的工作, 做得
非常徹底, 掃除了種族上偏見. 但嚴格說來, 只解決了領導階層的觀念問題, 對某些信徒, 仍未收效.
所幸至少領導階層及大多數信徒觀念上有所改變, 使福音傳外邦人之舉, 減少不少阻力.
             這次安提阿教會的成立 "風聲傳到耶路撒冷教會人的耳中, 他們就打發巴拿巴去, 走到
安提阿為止."(徒11:22), 足見反應良好, 深表關切, 不是聽到算了, 他們立即採取行動, 特派巴拿巴作
使者, 親到安提阿教會去關切宣慰.
             安提阿教會是平信徒所建立的, 非常難得不易, 所以耶路撒冷教會的領袖, 都樂意到他們
中間, 作看顧帶領工作, 這是耶京總會很好的見證, 他們並非以自己的事為事, 也非常關切其他教會
的事工, 這已是第二次聽到風聲, 立即派人前往關懷幫助的美好反應. 第一次他們派彼得 約翰前往
撒瑪利亞宣慰; 這次他們不派使徒, 而是改派新人巴拿巴作使者. 可見當時並不是由使徒包辦一切,
實際上, 教會特別揀選最合適的人擔當出使任務. "巴拿巴原是個好人"(徒11:24), 他有勸慰子的美譽,
平易近人, 尤其是, 他從好角度看人, 體恤人, 扶持人, 作和事佬, 促使教會和睦合一, 確是不二人選.
前掃羅悔改歸主, 初回耶路撒冷時, 眾使徒心中疑懼, 都不敢接近他, 唯有巴拿巴一人接納他, 帶領
他去拜見 使徒, 說明原委, 疑竇盡失, 終被接納, 以後掃羅才能打入教會, 與門徒出入往來, 奉主名,
放膽講道.
             這次耶路撒冷教會聽到安提阿教會在外邦成立的消息後, 不再有種族偏見, 立即作出美好
反應, 以實際行動, 派遣心胸寬大, 靈性高尚的巴拿巴, 前去關懷宣慰, 這種屬靈精神, 值得後世教會
認真學習.
      (II) 巴拿巴的反應(徒11:23-26):
              1. 看見神恩(徒11:23a):
                  巴拿巴完全沒有種族優越感, 他深知在主裏都是蒙恩的人, 故到了安提阿教會後,
就與當地信徒打成一片, 為自己歡喜, 也為與自己同樣蒙恩的人歡喜.
             2. 親自勸勉(徒11:23b):
                 他親自 "勸勉眾人, 立定心志, 恆久靠主." 可見他到了安提阿教會之後, 就從事栽培
造就工作, 把自己從神那裏領受來的, 用來栽培造就剛信主新人. 結果, 因為他的來到和努力, 就使
很多人感動, 歸服了主, 工作果效非常美好, 不虛此行.
             3. 尋找同工(徒11:25):
                 巴拿巴不遺餘力, 尋找最合適的同工, 一起來看顧造就這第一間由猶太人和外邦人
平信徒組成的教會, 巴拿巴終於想到了掃羅, 並親自到他的家鄉大數去找他, 情詞懇切, 掃羅大為
感動, 終於首肯, 跟隨巴拿巴到安提阿教會去, 一同事奉恩主, 為掃羅日後的輝煌事工, 踏出成功的
第一步,
             主呼召掃羅在外邦人中間為他的名作見證, 因為他是向外邦人傳福音最合適的神僕,
巴拿巴找掃羅作同工是要付出代價的, 他的確一心一意為教會好處著想, 不顧榮辱, 也不介意找個
比他強的人來參與服事. 事實上, 從聖經記載, 一開始排名總是巴拿巴在前, 掃羅次之; 掃羅後改名
保羅(徒12:9), 此後, 他卻後來居上, 保羅排名終於在巴拿巴之上(徒13:43), 這在人看來, 掃羅的光芒
大過他, 但巴拿巴毫不在意, 從不計較, 更無妒意, 處之泰然, 令人萬分欽敬. 巴拿巴確是好人, 這是
不爭事實. 他和掃羅在安提阿教會同工, "足有一年工夫, 和教會一同聚集, 教訓了許多人."(徒11:26a).
    (III) "基督徒"美名(徒11:26b):
             "門徒稱為基督徒, 是從安提阿起首" 這是安提阿門徒為我們後世基督徒留下的名, 今天
"基督徒" 是個美好的名, 然而, 當初卻是世人嘲諷安提阿門徒 "信耶穌信瘋了" 的反話, 讓我們看見
當時安提阿門徒的宗教狂熱表現. 中文以 "徒" 譯之, 無形中與 "匪徒" "酒徒" "賭徒" 齊名, 頗有眨意.
所幸世上有一群叫 "基督徒" 的人, 行事為人都以耶穌基督的教導作最高指導原則, 發光發亮, 溢出
鹽的美味, 移風易俗, 造福社會, 處處發出基督馨香之氣, 使這名成為現今美名, 不再是污名, 安提阿
門徒為我們後世信徒打出美好的名聲, 感謝主.

  V. 合一見證(徒11:27-30):
      由猶太信徒和外邦信徒聯手共同建立的安提阿教會出現後, 一個在歷史上前所未有奇妙美好
的景象, 隨即展現在世人面前, 二個地方教會, 一在聖地耶路撒冷; 一在外邦安提阿, 都是成立不久,
彼此從無往來, 竟在主裏面, 立即有合一見證, 彼此有往有來, 互相關懷扶持, 發生非常美好的關係,
析述如下:
      (I) 先知探訪(徒11:27-28):
            耶路撒冷教會成立比較早, 教會對新成立的安提阿教會的發展情形, 非常關心, 全力支持,
並不因派了巴拿巴和掃羅探訪宣慰, 就停止關懷照顧. 過了一段時日, 耶京教會再次差遣 "幾位先知
從耶路撒冷下到安提阿."(徒11:27), 在真理上照顧協助, 真是想得周到.
            說到先知, 這是新約中第一次出現此詞, 首先, 我們要把聖經中 "先知' 一詞內的涵弄清楚,
千萬別誤以為先知能知過去未來, 會說預言, 把未來的事講出來. 其實從聖經中, 我們可以清楚知道,
先知的主要職份在勸勉、解釋、啟迪, 把神要向人宣示的信息說出, 所以是把人不知道神的旨意說
出來(forthtelling), 並不是未卜先知, 信口說預言(foretelling). "在安提阿教會中, 有幾位先知和教師,
就是巴拿巴和…"(徒13:1), 可見聖經中把巴拿巴也列入先知和教師之列, 因教導信徒也是先知主要
職份之一.
            至於說預言, 舊約時代規範甚嚴, 凡說預言必需應驗, 若不應驗, 視為假先知, 妖言惑眾,
石打處死; 今日不然, 很多人自稱說的是預言, 但沒有一個應驗, 結果造成人心不安, 甚至演成集體
自殺的悲劇, 駭人聽聞, 沒人追究, 不了了之, 令人無奈.
             這次耶路撒冷教會差來的幾位先知中, 有一位叫亞迦布, 他 "站起來, 藉著聖靈, 指明天下
將有大饑荒, 這事到革老丟年間, 果然有了."(徒11:28), 他說的天下大饑荒預言, 結果終應驗了. 此外,
他日後預告保羅被囚的預言(徒21:10), 也絲毫不爽, 應驗了, 足見亞迦布是神使用的先知, 不是嘩眾
取寵, 語出驚人的假先知.
      (II) 損款賬災(徒11:29-30):
             先知阿迦布的預言, 果然在革老丟年間應驗了, 天下發生大饑荒, 耶路撒冷自難倖免. 教會
信徒前因遭受逼害, 傾家蕩產, 流離四方, 今更逢饑荒, 很多信徒生活益加貧困, 饑寒交迫, 亟盼援手.
安提阿教會的信徒聞訊, 人饑己饑, 大發愛心, "於是, 門徒定意, 照各人的力量捐款, 送去
供給在猶太的弟兄."(徒11:29), 可見他們是自動自發, 量力捐輸, 向耶路撒冷教會的弟兄, 雪裏送炭,
提供物質上的援助, 定必蒙主喜悅.
             在當時, 外邦人在經濟上比較富裕; 反而在耶路撒冷, 很多信徒因傳福音, 受逼破產, 較為
貧窮. 今驟逢大饑荒, 雪上加霜, 處境益加艱難, 亟待救援. 安提阿教會的信徒與他們素無往來, 各不
相識, 但在主內卻是一家, 很自然的愛心激動, 完全自發自動, 發起的捐款救災, 全是本著愛的真諦
"愛是不求自己的益處."(林前13:5), 只為別人的益處, 所以愛最活躍的時候, 就是人最困難的時候,
耶路撒冷教會信徒有困難, 安提阿教會教信徒立即伸出援手救助, 且這種關懷, 人人參與, 沒有壓力,
量力而為, 實在難能可貴.
              這次安提阿教會的信徒, 自動樂意捐款, 幫助耶路撒冷教會貧困的信徒, 按各人力量, 毫不
勉強, 人人參與. 尤其對捐得款項, 非常慎重處理, 交託給教會最可靠的 "巴拿巴和掃羅送到眾長老
那裏."(徒11:30), 使所得捐款能安全十足, 送到需要救助的弟兄姊妹手中, 萬無一失.

 VI. 教會精神:
       由上可見, 耶路撒冷教會與安提阿教會之間的往來是雙向的, 彼此關懷, 互相扶持, 主裏合一,
這就是教會精神. 第一個成立的耶路撒冷教會就有這種精神, 使徒成立教會以後, "信的人都在一處,
凡物公用."(徒2:44), 現第二個安提阿教會成立不久, 就有更大的突破, 耶路撒冷教會是純猶太信徒
組成的教會, 彼此相熟, 互愛互助, 不足為奇. 今外邦的安提阿教會的信徒, 竟突破種族, 超越地域,
對遠在耶路撒冷素眛生平的信徒, 自動自發, 伸出援手, 捐款救助他們渡過饑荒的難關, 這愛是何等
的大, 何等難得.
       總之, 教會的主是愛我們的神, 所以教會有個非常獨特的標記, 就是主的愛, 很自然的, 神的愛
就在我們中間不知不覺流出去, 彼此交通, 相互幫助, 我們永遠是在主裏合一的人, 這是我們應有的
見證, 也是我們跟別的教會應有的關係.

                                           第五節 保羅海外傳主道 

   I. 概論:
     (I) 神聖使命:
           讀使徒行傳對我們基督徒的信心, 有極大的堅固鼓舞作用, 從經文字裏行間, 讓我們看見
我們相信的主, 雖然升天, 仍然活著, 而且掌管人類歷史, 決定世界命運.
           首先, 我們要把教會如何開始, 放在心頭. 教會是從主耶穌死而復活開始, 但衪要門徒自行
自行開始, 衪自己卻不參與. 衪交付門徒大使命之後, 便在他們眾目睽睽之下, 駕雲升天. 此後, 成立
教會的大責重任, 就交給當時120個十分平凡的門徒, 讓他們放手去幹, 這群人在當時都是無名小卒,
然而主交付給他們使命, 卻是歷史上從來沒有一位偉大領袖交托過的奇偉使命, 這大使命在聖經中,
分別明確記載在太28:19-20及徒1:8, 前者是針對種族說的, 主要是 "使萬民作我的門徒." 故主耶穌
不光是要我們中國人作他的門徒, 也要使世上各種各族的人作他的門徒; 後者則是針對地區說的,
也就是福音在地上推展的進程: 以耶路撒冷為中心, 逐步推展, 先是猶太全地, 再經撒瑪利亞, 最後
直抵地極, 遍及全世界.
     (II) 空前突破:
            路加撰寫使徒行傳, 在聖靈指引下, 走筆至第十三章, 突然筆鋒一轉, 寫下教會發展的歷史
新頁, 他的焦點從耶路撒冷大教會, 轉到安提阿小教會; 同時, 他的光環從使徒彼得身上, 轉到使徒
保羅的身上. 目的在向世人展現主的福音如何神妙地, 排除萬難, 發生空前大突破, 先從加拉太地區
出發, 歷經馬其頓  , 進入希臘半島, 再傳入羅馬, 當日認為的 "地極." 使徒保羅最終在羅馬以身殉道,
壯烈犧牲, 完成了主升天前交付大使命的最後一段, "直到地極, 作我的見證."(徒1:8), 即使主的福音
藉著羅馬帝國國勢, 把種子遍灑全地, 發芽生根, 開花結果, 蓬勃發展, 深入全球每一角落, 從不間斷,
帝國國勢, 把種子遍灑全地, 發芽生根, 開花結果, 蓬勃發展, 深入全球每一角落, 從不間斷,直至今日,
無休無止.
     (III) 發展進程:
              福音發展的進程, 明顯分為下述三大階段:
               1. 耶路撒冷起點(徒1-7章):
                   福音在最頑梗殘酷殺害主耶穌之地耶路撒冷開始, 萌芽生根, 茁壯成長, 耶路撒冷教會
甫告成立, 一夕之間, 三千人歸主. 接著, 彼得行醫治神蹟被拘獲釋, 一篇證道, 感動眾人, 又有五千人
悔改信主. 初期教會, 信徒日增, 急劇成長, 發展神速, 引起猶太宗教領袖嫉妒不安, 惹來逼害之禍.
               2. 猶太全地至撒瑪利亞(徒8-12章):
                   福音因信徒慘遭逼害, 遠走他鄉, 分散四方, 他們把福音種子, 灑遍猶太全地, 並突破
種族障礙, 散播撒瑪利亞, 得神滋潤, 遍地開花, 廣結聖果, 勢不可擋. 此期間, 福音向外傳播, 從未
停頓. 腓利並在曠野把福音傳給非洲埃提阿伯太監; 司提反殉道後, 門徒受逼日劇, 分散各地, 也把
福音帶到他們足跡所到之處. 不過這都是個人的宣道事工; 至於下述第三階段, 把福音廣傳到地極,
足跡所到之處. 不過這些都是個人的宣道事工; 至於下述第三階段, 把福音廣傳到地極, 則是安提阿
教會的事工, 二者大不相同.
              3. 傳到地極(徒13-28章):
                  福音繼續向前發展, 空前大突破的開始, 福音從安提阿傳到羅馬(地極), 全靠安提阿
小教會全體共同的努力, 主要人物轉為使徒保羅, 其宣道事工, 較以前二階段更深更廣. 這一階段,
使徒保羅為教會歷史寫下非常光輝燦爛的一頁, 功不可沒, 感謝主.
    (IV) 影響深遠:
            依使徒行傳記載, 福音從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傳到撒瑪利亞後, 有個更大的空前突破,
就是要向羅馬帝國首都邁進傳揚, 這一企圖, 對人類歷史影響非常深遠, 左右整個羅馬帝國的信仰,
改變了西方世界的文化、政治、社會的面貌, 直至今日. 若沒有基督的信仰傳給他們, 今天的世界,
尤其是西方的文明, 將是何等模樣, 誠難想像! 所以教會這段歷史, 對今日世界的影響該多重要!
            二千多年後, 我們重溫這段歷史, 當能深深體會到這一事件對世界的偉大貢獻. 這樣重大
事件, 是如何啟動的? 在當時有人看出這是改變世界歷史的大事嗎? 答案是沒有. 因在這世上, 凡是
成就驚天動地偉大事業的, 要不是靠軍事武力, 就是靠金錢財富, 或其他非常狡詐的手段, 方能達成.
但神國的事, 如福音西傳羅馬的大事,是由一群平凡信徒,在一間新興的安提阿小教會啟動的. 那時,
安提阿不是聲名顯赫大都會, 而安提阿教會也不過是一間闃闃無聞小教會, 無足輕重. 但 "在安提阿
的教會中, 有幾位先知和教師"(徒13:1), 就是這幾個人啟動這劃時代大工, 今天看來, 他們都是天國
英雄, 改變人類歷史的偉人, 他們的成就比羅馬該撒, 希臘的亞力山大, 法國的拿破崙, 及歷代帝王
要偉大得多, 他們的豐功偉業, 轟轟烈烈, 喧赫一時, 不可一世, 但是其影響力, 時移勢易, 過眼煙雲,
瞬即消逝; 反觀安提阿這幾個人, 合力傳揚福音, 同心作主見證, 改寫人類歷史, 改變人的生命, 影響
深遠, 歷久不衰.
      (V) 宣道歷程:
             安提阿教會宣道運動的開始, 方向不再是耶路撒冷教會原先走過的路線: 耶路撒冷、猶太
全地和撒瑪利亞, 而是正正式式向普天之下萬民傳福音. 此一運動, 一旦啟動, 勢不可擋, 乘風破浪,
排除萬難, 勇往直前, 目標朝向當時地極羅馬. 這次宣道運動, 不是一時奮興而發, 乃是安提阿教會
全體信徒的共同使命, 由使徒保羅領軍, 共有四次宣道之旅, 在整個歷程中, 其間發生不少重要大事,
玆依其發生順序列述如次:
             1. 第一次宣道之旅(徒13:1 - 14:28)
             2. 耶路撒冷開大會(徒15:1 - 35)
             3. 第二次宣道之旅(徒15:36 - 18:22)
             4. 第三次宣道之旅(徒18:23 - 21:16)
             5. 保羅聖城蒙大難(徒21:17 - 22:30)
             6. 邁向羅馬先受審(徒23:1 - 26:32)
             7. 第四次宣道之旅(徒27:1 - 28:31; 多1:5, 3:12; 提後4:6-8)
             8. 第五次宣道之旅(推測)

 II. 第一次宣道之旅(徒13:1-14:28):
      保羅宣道之旅行程圖(圖六 6.1)
     (I) 發動經過:
           1. 禱告開始:
               海外宣道的發動, 由安提阿教會五位領袖: 巴拿巴、西面、路求、馬念和掃羅禱告
開始, 而且是禁食禱告, 敬虔懇切, 一心尋求神開展工作旨意.
           2. 聖靈發動:
               掃羅在蒙召之時, 神己指定他作外邦人的使徒, 但他還要等待聖靈的差遣, 才能正式
開始, 可見海外宣道:
              (1) 不是掃羅自己的志趣或意願, 只是聽候差遣, "去作我召他們所作的工."(徒13:2),
                    換言之, 就是去作神要他做的工.
               (2) 他需要等候、操練與裝備, 促進自已不斷成長.
           3. 教會支持:
               最後, 全教會完全順服, 全力支持, "於是禁食禱告, 按手在他們頭上, 就打發他們去了."
(徒13:3).
               由上可見, 海外宣道運動的促成, 決非偶然, 首先是安提阿教會的五位領袖禁食禱告, 上達
神前, 主藉聖靈差遣五人中, 最合適二位, 巴拿巴和掃羅. 最後, 經教會認可印證, 全力支持, 才付諸
執行. 總言之, 神與人二方面密切的配合, 是傳道人工作的力量與喜樂的泉源, 也是宣道工作成功的
必要條件.
      (II) 派遣同工 - 巴拿巴和掃羅, 馬可於居比路中途參加.
     (III) 宣道旅程:
               1. 去程:
                   敘利亞: 安提阿(出發) → 西流基(登船) → 居比路: 撒拉米 → 帕弗
                  → 加拉太: 旁非利亞: 別加 → 彼西厎安提亞 → 呂高尼: 以哥念 → 路司得 → 特庇
              2. 回程:
                   特庇 → 路司得 → 以哥念 → 彼西厎安提亞 → 旁非利亞: 亞大利(登船)
                   → 西流基 → 安提阿(結束)
     (IV) 宣道事工:
             1. 居比路(徒13:4-12):
                 這次宣道之旅, 巴拿巴攜從耶路撒冷來的表弟約翰(又稱馬可)同行作助手, 連同掃羅,
一行三人, 從撒拉米 "經過全島, 直到帕弗."(徒13:6), 事實上, 他們的足跡走遍全島, 但路加只記下
撒拉米和帕弗事工:
                 (1) 撒拉米事工(徒13:4-5):
                       路加只簡單記述 "就在猶太人各會堂裏傳講神的道, 也有約翰作他們的幫手."
                 (2) 帕弗事工(徒13:6-12):
                        i. 拆穿假先知巴耶穌, 又名以呂馬邪術, 使瞎眼不見天日.
                       ii. 方伯士求保羅信道歸主.
                 (3) 掃羅改名(徒13:9):
                       掃羅改名保羅, 象徵保羅脫穎而出, 靈命提升, 神再一次造他, 重用他.
             2. 加拉太(徒13:13-14:21a):
                 (1) 建立加拉太教會.
                 (2) 馬可於旁非利亞別加中途無故離隊, 乘海輪返耶路撒冷, 原因不明(徒13:3).
             3. 彼西厎安提亞(徒13:14-50):
                 在猶太會堂二主日證道:
                 第一主日講題 - 耶穌是赦罪的主.
                 第二主日講題 - 神開外邦人信道之門.
                 結果: (1) 外邦人多人信主.
                         (2) 猶太人怒逐保羅出境.
            4. 呂高尼(徒13:51-14:21a):
                (1) 以哥念(徒13:51-14:5):
                       i. 很多猶太人和希臘人悔改歸主.
                      ii. 遭不順從的頑梗猶太人石打, 保羅率眾倉惶逃離, 倖免於難.
                (2) 路斯得(徒14:6-20a):
                       i. 治瘸子, 傳福音, 彰顯神大能, 百姓誤為真神降世, 曉以大義, 及時阻止.
                      ii. 安提阿及以哥念悖逆猶太人, 聞風趕來, 石打保羅, 幾致死, 拖出城外,
                          幸門徒及時趕至救活脫險.
                 (3) 特庇(徒14:20b-21a):
                       傳福音, 使多人歸主後, 踏上歸程.
     (V) 回程(徒14:21b-26):
           從特庇回路斯得、以哥念和彼西厎安提亞, 一路堅固信徒, 選立各教會長老後, 續往
旁非利亞別加講道, 再下亞大利港搭船, 直航西流基返安提阿, 結束宣道旅程.
    (VI) 宣道報告(徒14:27-28):
          向安提阿教會會眾報告宣道事工, 同聲頌讚主, 感謝主在外邦人中間, 打開信道之門.(保羅作加拉太書)

                                    第六節 耶路撒冷開大會(徒15:1-35)

     初期教會, 聖靈充滿, 使徒傳講主道, 親身見證, 感動世人, 使福音廣傳, 歸主日眾, 形勢一片
大好. 但在發展過程中, 不但遭受外來各種欄阻和逼迫, 也常受到教會內部多方批評和阻撓. 尢其
內部分歧, 影響深遠, 不可等閒視之. 正如彼得不久前, 得異象教導, 克服自己傳統觀念和種族偏見,
進入外邦人哥尼流家傳福音, 使他全家和親友, 因聽信福音蒙恩得救, 曾引起耶路撒冷教會奉割禮
門徒抗議責難, 幸彼得展現使徒風度, 不予爭辯, 擺事實, 講道理, 詳細解釋說明前後經過, 風波才
瞬即平息. 不料這次保羅和巴拿巴第一次遠方宣道歸來, 報告神藉他們 "為外邦人開了信道之門" 時,
教會內部又出現了不同聲音, 幾個從猶太下來安提阿的門徒, 高喊: "你們若不按摩西的規條受割禮,
不能得救."(徒15:1), 提這論調的, 雖只少數幾個人, 但卻在教會內部掀起軒然大波, 其聲勢比上一次
更大更猛. 究竟外邦人得救, 除了信主耶穌外, 是否還要守割禮和摩西律法? 這實在是個非常重要和
需要徹底解決的問題. 感謝主, 藉著初期教會二個教會的領袖, 開誠交通, 深入探討, 終於在耶路撒冷
大會中, 獲得一致正確的共識, 使這次風波很快平息, 主內合一, 圓滿解決. 所以, 這次耶路撒冷大會,
是教會歷史上一次非常重要成功的會議. 玆將這次大會進行情形, 分述如下:
   I. 火熱爭辯(徒15:1-5):
      (I) 地點 - 安提阿教會.
    (II) 時間 - 保羅和巴拿巴第一次宣道之旅結束, 返回安提阿向教會報告之時, 也是保羅悔改
                     歸主後14年(加2:1).
  (III) 爭辯原因(徒15:1):
           這次的爭辯是由幾個從猶太下來安提阿的門徒點燃, 這幾個人像保羅一樣, 熱心到處佈道,
他們不辭辛勞, 來到安提阿, 但他們不像巴拿巴是耶路撒冷教會差遣前來探訪宣慰信徒的(徒11:21),
他們熱心宣講自己教訓 "你們若不按摩西的規條受割禮, 不能得救."(徒15:1), 很顯然, 他們自認肩負
維持猶太民族光榮傳統的使命, 其實他們對真理不了解, 種族偏見, 牢不可破, 不像巴拿巴 "看見神
所賜的恩."(徒11:23), 他們看不見外邦信徒在不信之人面前的美好見證, 被稱為 "基督徒"(徒11:26);
也看不見外邦信徒齊心努力從事宣道工作, 他們只注重外邦信徒沒受割禮, 不能得救, 偏見之深,
不言可喻.
    (IV) 使徒嚴斥(徒15:2a):
            保羅和巴拿巴對他們偏頗歪曲的教訓, 難以苟同, 乃與 "他們大大的分爭辯論." 二泣使徒
的態度, 不像使徒彼得, 在面對刁難指責時, 那麼溫和平靜(徒11:1-18), 他們都慷慨激昂, 嚴詞駁斥,
難道是保羅天性暴躁, 不假顏色? 但別忘了, 巴拿巴 "原是個好人"(徒11:24), 是位和事佬, 一向與人
為善,勸人和好,這次也一反常態, 與猶太下來的幾個人 "分爭辯論." 何以致此, 原因有三:
             1. 愛護主羊:
                 神愛世人, 要天下萬民作他的門徒, 故特別為外邦人打開福音之門, 於是外邦人聽道
而信, 紛紛悔改歸主, 蔚然成風, 不料剛一開始, 就遭攔阻, 二使徒愛護主羊, 不忍新信主的外邦信徒
的信心受到傷害, 乃對他們的偏見和無理要求, 嚴厲駁斥.
             2. 維護真理:
                 二使徒深明福音真理及其無限價值, 因此二人不但看出這幾個人的教訓, 偏頗謬誤,
而且對教會的傷害, 非常嚴重, 絕對不容任何人隨意 "把福音改了."(加1:7), 若有人膽敢更改, 為了
維護真理, "就應當被咒詛."(加1:8).
                 前彼得道傳外邦人哥尼流受到質疑, 那些向他興師問罪的是 "猶太眾弟兄"(徒11:1),
且是直接向彼得提出質問, 表達不滿, 後經彼得心平氣和, 向他們解釋說明後, 都能放下成見, 接受
真理. 二使徒這次面對的幾個人(未稱他們為弟兄), 都是主動熱心以錯誤的教訓, 去敗壞信徒信心,
混淆主的真道, 所以二位主的忠僕, 為維護真理, 絕難容忍, 必須當面糾正嚴斥.
                 此外, 教會合一, 信徒和睦, 非常重要, 自當竭力追求, 但絕不可犧牲真理, 委屈求全,
因為教會的堅固美好, 乃是真理的柱石根基, 故凡事必需重視真理, 高舉真理, 絕無妥協餘地, 應該
堅持到底.
             3. 堅固教會:
                 主升天前交託門徒的大使命, 特別指出, 要將福音傳遍天下, 不但要克服地理上距離
的障礙(徒1:8), 更要掃除民族傳統和謬誤教訓的誤導攔阻(太28:18), 這些障礙攔阻, 在初期的教會
就先後出現過二次, 可見撒但作祟, 來勢洶洶, 不斷衝擊教會, 特別提醒, 大意不得.
                 二使徒之所以一反常態, 跟這幾個猶太下來的人分爭辯論, 顯然是為堅固教會, 導正教會
未來發展方向. 若他們對這大是大非問題, 視若無睹, 緘默不語, 任其橫行散播, 福音真理就必在這
逆流中淪喪, 是非不分, 教會發展方向因之迷失, 必然走向衰亡, 後果實在不堪設想, 幸有二位信主
忠僕, 愛護群羊, 維護真理, 堅固教會, 力排謬誤教訓, 使教會循正軌往前發展, 合主心意, 討神喜悅,
       (V) 根本解決(徒15:2b):
             上次使徒彼得以平和態度, 說服弟兄, 平息風波, 自是討神喜悅; 這次保羅和巴拿巴以嚴厲
態度, 對大是大非問題, 不屈服妥協, 尤其教會想出根本解決辦法, 更是神妙. 因分爭辯論是在安提阿,
所以當地的教會難有根本解決之法, 所以眾志成城, 想出良策, 徹底解決, "眾門徒就定規, 叫保羅和
巴拿巴和本會幾個人, 為所辯論的, 上耶路撒冷去, 見使徒和長老."(徒15:2b), 可見這辦法不是二位
使徒想出來的, 乃教會眾門徒, 集思廣益, 想出來的妙法, 他們選擇上耶路撒冷見使徒和長老, 並非
因耶路撒冷教會是眾教會之首, 或教會的權威中心; 若是這樣, 其他的教會豈不淪為次等教會? 實則
不然, 在主裏, 所有教會都是平等的, 與耶路撒冷教會不分軒輊, 都是主珍愛的教會. 故其主要原因
如次:
             1. 使徒長老常駐地:
                 主內先進甚多, 使徒都是主親自揀選, 受過主多年栽培教導, 且經驗豐富, 足以服人.
             2. 謬誤根源發祥地:
                 發謬論者來自猶太, 亟需耶路撒冷教會出面, 澄清糾正, 以徹底杜絕錯誤教導, 不容
繼續流傳, 傷害外邦信徒信心.
             3. 選民教會所在地:
                 促使這清一色猶太人教會, 徹底根絕種族偏見, 改變宗教傳統, 使成為不分種族地區
的普世教會, 以免給世人以及後世留下錯誤印象, 認為外邦人的教會非正統教會而是變質的教會,
因此, 安提阿教會以非常嚴肅的態度, 妥善處理問題, 讓耶路撒冷教會去作根本解決.
                 保羅日後在加拉太書中也提及此事, 他此行不但是教會差遣, 且是奉神的啟示上去的,
為了以事實見證真理, 還特別帶外邦青年信徒提多同行(加2:1-3).
     (VI) 沿途傳道(徒15:3):
             上京之日, 教會為他們送行, 他們途經腓尼基、撒瑪利亞, 沿途仍念念不忘聖工, 到處向
外邦人傳福音, 且大有果效, "叫眾弟兄都甚歡喜."(徒15:3).
(VII) 安抵聖城(徒15:4-5) - 抵耶路撒冷時, 他們受到二種不同的對待:
              1. 歡迎來京(徒15:4):
                "教會和使徒並長老都接待他們."(徒15:4a), 可見他們受到教會領袖歡迎接待, 並願
傾聽他們的工作見證, "他們就述說神同他們所行的一切事."(徒15:4b).
              2. 反對來訪(徒15:5):
                "惟有幾個信徒是法利賽教門的人"(徒15:5a), 起來反對, 這些人成見很深, 死守律法,
固執堅持 "必須給外邦人行割禮, 吩咐他們遵守摩西律法,"(徒15:5b), 引起激烈爭議.

 II. 民主大會(徒15:6-29):
      (I) 民主精神(徒15:6):
            堅持外邦信徒必需受割禮和守摩西律法的人, 雖只是教會中少數法利賽派門徒, 而非教會
領袖人物及多數信徒, 但耶路撒冷教會一本民主精神, 容許他們自由發表意見, 教會領導使徒, 雖不
認同他們的觀點, 仍尊重他們, 未以血氣態度, 加以壓制, 以致他們與保羅和巴拿巴, 爭辯多時, 雙方
堅持己見, 互不相讓. 教會予信徒無限空間, 自由各抒己見, 充份發揮民主精神.
     (II) 大會議程(徒15:7-21):
             教會使徒和長老見雙方爭辯激烈, 各不相讓, 乃召開大會, 對這大是大非重要問題, 讓會眾
充份去討論, 以達成共識, 徹底解決. 這可說是第一次世界教會大會, 討論外邦人信主以後在教會中
的地位, 影響深遠. 會議開始時, 氣氛火爆, 異常熱烈, 激辯多回, 雙方堅持不下, 感謝主, 最後終於
達成共識, 爭議始息. 玆將大會過程中, 幾位教會重要人物發言, 記述如下:
              1. 彼得見證(徒15:7-12a):
                 (1) 見證重點(徒15:7-11):
                       彼得還是舊事重提, 以向哥尼流家傳福音的經歷作見證, 其重點如次:
                         i. 神交付的使命(徒15:7):
                            彼得開門見山, 明白告訴會眾, 神早已在他們中間揀選了他, 並交付他使命,
要向外邦人傳同樣的福音, 作同樣的要求, 只要相信, 就可得救. 現在保羅和巴拿巴所做的事, 並非
新事, 因他自己就是第一個向外邦人傳福音的人.
                        ii. 神賜同樣恩典(徒15:8-9):
                            彼得自認原來對外邦人信主也有成見, 但是沒察覺, 直到事情臨到他, 才發現
自己的成見何等根深柢固. 主耶穌旨意, 眾使徒早就一清二楚, 只要信耶穌, 就可得救, 故要積極傳
福音, 使萬民作衪的門徒. 清楚是一回事, 真要他去做時,心中卻千萬個不願意, 這就是民族偏見和
傳統束縛在作祟. 因此, 彼得直言, 神早己揀選了他, 用異象糾正他錯的誤觀念, 改變他的冥頑成見.
彼得特別強調, 他把福音傳給外邦人, 讓他們得救, 跟猶太人蒙恩得救, 一模一樣, 都是神賜的同樣
恩典. 猶太人從前嚴守律法, 沒有得救, 今信耶穌就得救了. 故外邦人信耶穌後, 跟猶太人完全一樣,
都同蒙賜聖靈, 主內一體, 沒有他們我們之分.
                       iii. 高舉律法錯誤(徒15:10-11):
                            最後, 彼得作出結論, 指出高舉律法的錯誤:
                            (i) 試探神(徒15:10):
                                 神已作了明顯宣示和印證, 人仍負隅頑抗, 故意反對, 試探神, 把列祖
不能負的軛放在信徒頸項上, 實在不該.
                           (ii) 捆綁人(徒15:11):
                                 律法和規條只是叫人知罪, 而不能使人得救, 其理至明. 彼得特別指出,
普世只一救恩, 獨一救主, 我們得救, 乃因主耶穌的恩典, 這是基督徒基本所信的, 無論猶太人或是
外邦人, 都是一樣, 只要相信, 就能得救, 豈可用律法去捆綁外邦信徒?
               (2) 見證果效(徒15:12a):
                     彼得見證, 頗富說服力, 果效極佳, 使 "眾人都默默無聲"(徒15:12a), 會場漸漸地
安靜下來, 這結果顯示:
                       i. 彼得的美好領袖風範:
                          彼得將自己過去為此受過神的教導, 與目前的爭辯連結起來, 將神的旨意,
以真理與事實, 平息爭議, 不意氣用事, 激化分爭, 展現美好領袖風範.
                      ii. 會眾美好的靈性品格:
                         會眾經過彼得指點, 明白真理後, 立刻壓制血氣衝動, 不再爭辯下去. 這表明
真理的靈, 一旦找到人心入口時, 人的偏見愚昧, 血氣暴躁, 就會消聲匿跡, 心平氣和, 不再爭拗, 彼此
接納, 重歸和睦, 展現美好的靈性品格.
            2. 保羅和巴拿巴見證(徒15:12b-13a):
                彼得見證後, 眾人暫平靜下來, 不再爭辯, 終於給保羅和巴拿巴 "述說神藉他們在外邦人
中所行神蹟奇事" 的機會, 他們在外邦人中傳福音的奇妙經歷, 可說是與從前神藉彼得向哥尼流和
家人親友傳福音的經歷, 完全相似, 因為同樣是猶太人向外邦人傳福音, 也同樣有神蹟奇事作印證,
所不同的只是後者範圍更寬更廣而已. 這二使徒的見證, 果效也不錯, "他們住了聲." 不再爭吵.
   (III) 雅各結論(徒15:13b-21):
            1. 雅各身世:
                雅各似係這次大會主席, 由他作會議總結. 玆先將雅各出身介紹如次:
               (1) 出身背景:
                    "這不是那木匠麼? 不是馬利亞的兒子, 雅各、約西、猶大、西門的長兄麼? 他們
就厭棄他."(可6:3), 由這一段經文可見雅各是主耶穌的肉身弟弟, 排行第二, 他雖與耶穌同居共處達
卅年之久, 朝夕一起, 同吃同喝, 同做木工, 同守安息日, 而且每年都同上耶路撒冷守節, 對耶穌的
底細, 一清二楚, 但他就是不信耶穌是神子. 待耶穌卅歲出去傳道後, 突然聲名大震, 甚至施洗約翰
也為祂作見證, 宣稱祂是神的羔羊, 自己為祂解鞋帶都不配, 故跟從耶穌的人, 一天比一天多, 終於
呼召十二使徒, 教化眾多門徒, 聽眾跟從者不計其數. 儘管如此, 雅各就是無法相信跟自己親密無比
長兄是神的兒子, 他心中充滿矛盾, 乃對老哥說 "你離開這裏上猶太去吧, 叫你的門徒也看見你所行.
的事. 人要顯揚名聲, 沒有在暗處行事的, 你如果行這些事, 就當將自己顯明給世人看, 因為連祂的
弟兄說這話, 是因不信祂.(約7:3-5). 直至主耶穌復活後, 親自顯現給雅各看(林前15:7), 才真正相信.
他不信是因對主耶穌的神性缺乏信心, 並不是因在祂身上找到缺失, 若是找出缺失, 他絕不會信.
               (2) 人格特質:
                     雅各信主後, 非常追求, 他原本篤守律法, 具有深厚猶太傳統色彩, 從他寫的書信
雅各書, 可以看出他十分重視行為, 致有人誤以為他與重視信心的保羅有分歧, 其實他跟保羅一樣,
都是主復活以後, 感化改變的人, 他自稱是 "主耶穌基督的僕人"(雅1:1), 在耶路撒冷教會有好名聲,
成為首位教會領袖, 被尊為 "教會柱石"(加2:9), 他跟保羅不同的, 乃是保羅被召作外邦人使徒; 雅各
則被召為猶太人使徒.
           2. 雅各見證(徒15:13b-18):
               雅各首先支持彼得的見證, 是神眷顧外邦人, 從他們中間揀選百姓, 歸給自己的名下,
更進一步援引舊約阿摩司書 9:11-12, 充份證明向外邦人傳福音, 歸神名下, 這是創世以來神已定的
旨意, 不可再爭拗.
           3. 雅各建議(徒15:19-21):
               雅各既是教會柱石, 自有屬靈權威, 但是他作完見證後, 並不以地位權柄, 壓制異議,
而以尊重他人的態度, 謙卑提出個人意見, 共有四點, 都是要求猶太信徒和外邦信徒要共同遵守的:
              (1) 對猶太信徒(徒15:19):
                   "不可難為那歸服神的外邦人." 要求猶太信徒消除成見, 擴大心胸, 不可以自己的
標準規條, 要求外邦信徒, 而彼此雖有差異, 但並非任何一方錯誤, 祗要彼此尊重, 容許別人的自由
(加2:11-15), 反而是樁好事.
              (2) 對外邦信徒(徒15:20-21):
                    體諒別人, 善用自由, 提出四大禁忌, 二大重點:
                      i. 潔淨的信仰:
                        (a) 祭偶之物 - 要禁戒污穢的祭偶之物(林前8:1, 4, 7, 10; 10:19).
                        (b) 姦淫 - 要禁戒姦淫, 古代拜偶與姦淫密不可分(啟2:14, 20).
                     ii. 體諒的心懷:
                        (i) 勒死牲畜:
                             禁吃勒死牲畜(利17:13), 依舊約律法, 獵得禽獸, 必先放血, 才可食用.
                       (ii) 血: 嚴禁吃血(創9:4; 利3:17).
                       雅各四項建議, 都是猶太人一貫傳統, 除割禮外, 應是最重要的四大禁忌, 且與日常
生活習慣, 密不可分, 因此雅各也要求外邦信徒要尊重猶太信徒的感受, 這樣才能掃除彼此心中障礙,
交往合一(林前8:1-13; 羅14:1).
雅各的建議, 求同存異, 既堅持真理, 又互相妥協, 這就是在真理上, 追求彼此尊重
相愛, 最佳典範.
    (IV) 圓滿閉幕(徒15:22-29):
            這次大會不以聽了教會領袖彼得見證, 默默無聲; 也不以保羅和巴拿巴述說神在外邦人中
行神蹟奇事, 而住了聲, 就心滿意足, 認為大會成功, 宣佈散會. 他們喫而不捨, 抓住大好良機. 對這
頗具爭議的問題, 以最完美的行動, 作一勞永逸的解決, 使這根深柢固, 難以平息的爭論, 以後永不
再現, 以彰顯福音真理和教會形象的正確美好, 其行動特色如次:
             1. 聖徒達致共識(徒15:22a):
                 最初主耶穌吩咐將福音傳給萬民, 還沒突破外邦人問題, 直到這次大會, 聖徒才達致
真正共識, 使猶太人和外邦人, 在同一基礎上信主, 作主的門徒, 使全教會在真理上得到一致共識.
若教會內部仍有異議, 爭論不休, 這問題是難以解決的. 這問題由安提阿爭辯開始, 一直到耶路撒冷,
終以民主方式, 徹底解決止息, 感謝主. 那時, 耶路撒冷教會中, 可說清一色有極深民族偏見, 篤守
律法的猶太信徒, 他們竟能彼此捐棄成見, 大家尊主為大, 心胸寬廣, 接納外邦人, 視他們如自己的
弟兄姊妹, 真是難能可貴.
              2. 全力清除謬誤(徒15:22b-23):
                  大會並不以達成共識, 平息爭辯為足, 更進一步採取下列積極行動, 修補因為這錯誤
引起分爭, 所造成的不良影響與損害, 以防爭端再起, 一勞永逸:
                 (1) 徹底清除(徒15:22b):
                      "從他們中間揀選人, 差他們和保羅 巴拿巴同往安提阿去." 他們赴安提阿宣告
大會的 結論後, 還到敘利亞和基利家向外邦弟兄宣示. 這二地都是保羅和巴拿巴第一次宣道之旅,
做過工的地方, 也是這次爭論的發源地, 影響損害最深的地方, 目的在徹底解決這次爭端.
                 (2) 全面清除(徒15:22c-23):
                       耶路撒冷教會慎重其事, 選派下列二位作首領的作教會代表:
                         i. 選派教會代表(徒15:22c):
                           (a) 巴撒巴的猶大 - 出身不詳, 可能是巴撒巴.約瑟的弟兄(徒1:23).
                           (b) 西拉 - 忠心為主, 傳主道不顧生死, 是保羅日後宣道的得力助手, 美好
                                          同工(徒15:40, 16:25; 帖前1:1, 林後1:19, 彼前5:12).
                        ii. 攜帶教會信函(徒15:23):
                           耶路撒冷教會體認到, 僅以教會首領口傳大會共識的決議, 不夠完美, 必須
以文字, 作成文件, 用書信的方式, 全面通知教會全體弟兄, 以示慎重. 因為口傳難免有遺漏, 且時效
短暫, 而書信則白紙黑字, 清楚明確, 可存檔保存, 果效長久. 正如神藉先知口傳, 也藉聖靈感動先知,
以文字寫出, 永遠流傳.
                        以上二項配合得十分完美, 若僅派代表宣示, 自然生動親切, 但只能收一時之效;
若僅有書信, 雖正式明確, 但較冷酷無情. 今二者皆備, 不但對當日信徒有宣示之效; 對後世信徒也
有歷史文件可考. 故此一棘手問題, 得以排除萬難, 徹底解決, 一勞永逸, 實非偶然.
                 (3) 真誠清除(徒15:24):
                       在大會中, 這次問題的解決, 不是靠教會領袖的屬世權威, 強行解決. 從書信內容
看來, 教會領袖是以歉疚之心, 說出真像:
                        i. 澄清事實(徒15:24b):
                          "有幾個人用言語攪擾你們, 惑亂你們的心." 可見大會坦然指出這幾個人傳的
是錯誤道理, 不足為信, "其實我們並沒有吩咐他們." 表明他們所說的純係個人主張, 而且錯誤不實,
不是出於教會和神, 徹底澄清事實.
                       ii. 真誠道歉(徒15:24a):
                           信中坦白承認 "有幾個人從我們這裏出去." 他們雖不是教會差派, 但仍是
教會的信徒, 教會難辭其咎, 乃真誠道歉, 不推諉責任.
                 (4) 熱情清除(徒15:25-27):
                       從信上他們對外邦信徒的親切稱呼 "外邦眾弟兄," 熱情洋溢, 把彼此距離拉近,
消除隔閡. 從稱呼上可見當時的教會領袖, 用了一番心思, 稱呼從自己這裏出去的 "那幾個人," 頗有
貶意, 至於對外邦信徒則用"外邦眾弟兄"的親切稱呼; 對安提阿教會的保羅和巴拿巴, 則稱"我們所
親愛的," 視為值得敬佩同工, "為我主耶穌基督的名, 不顧性命." 語多讚揚. 且指出他們身份不同,
工作也不同, "那幾個人" 拼命攔阻人信主; 保羅等人則拼命幫助人信主, 大大不同.
                (5) 永遠清除(徒15:28-29):
                      信中並明白指出今後教會共同努力的方向:
                       i 解紛原則(徒15:28):
                         今後任何紛爭, 應本著聖靈及神的啟示和教導解決, 切忌用屬世權威, 人為方法.
                     ii. 重提細節(徒15:29a):
                         再次說明, "聖靈和我們定意不將別的重擔放在你們身上," 但要特別注意
禁戒祭偶像的物和血, 並勒死的牲畜和姦淫."
                    iii. 溫柔勸戒(徒15:29b):
                         不強力壓制禁止, "你們若能自己禁戒不犯就好了."

III. 會後宣撫(徒15:30-31):
       耶路撒冷教會首領代表猶大和西拉, 會後即隨保羅和巴拿巴啣命前往安提阿, 抵教會後, 聚集
眾人, 當眾宣讀帶來書信, 眾人聽了信上慰勉的話, 就歡喜了. 這從耶路撒冷少數幾個人掀起的真理
爭議風波, 至此完全平息, 皆大歡喜.

 IV. 使徒活動(徒15:32-35):
      (I) 猶大和西拉(徒15:32-34):
            這二位耶路撒冷教會的首領代表, 也是先知, 達成交付任務後, 就地勸勉弟兄, 堅固他們,
住了些日子後, 安提阿教會再歡送他們平平安安回差遣他們的耶路撒冷教會去.
    (II) 保羅和巴拿巴(徒15:35):
            這二位使徒留在自己的安提阿教會一段時日, 繼續教訓信徒, 傳揚主道, 養精畜銳, 預備
下一次宣道之旅.

  V. 結論 - 解決教會分爭秘訣:
     (I) 開誠交通:
           教會發生分爭時, 首先要心平氣和, 不出惡言, 捐棄成見, 相互體諒, 自由發言, 充份溝通,
更要客觀探索原因, 傾聽體會對方心意看法.
    (II) 屬靈權柄:
           切忌意氣用事, 以屬世權勢, 強行解決分爭. 要尊重服從屬靈權柄, 即聖經真理準則和神的
教導啟示. 更要運用靈性美好的人無形說服力與影響力, 才能一勞永逸, 徹底解決教會分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