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3 聖經經典人物故事(XVII) 第十七回 保羅福音傳外邦((III)

                                     聖經經典人物故事(XVII)
                                 第十七回 保羅福音傳外邦(III)
                                         
(第七節 - 第九節)

                          第七節 第二次宣道之旅(徒15:36-18:22)

 I. 出發前夕(徒15:36-40)
     (I) 美好動機(徒15:36):
           保羅和巴拿巴開完耶路撒冷大會以後, 偕猶大和西拉返回安提阿, 成功宣撫教會的外邦
信徒, 繼續教訓教會信徒, 傳揚主道. 過了些日子, 二人又想再度出去宣道, 這次的動機跟第一次的,
完全不同, 第一次是出於聖靈的呼召, 藉教會差遣出去宣道; 這次是出於保羅對巴拿巴說 "我們可以
回到從前宣傳主道的各城, 看望弟兄們景況如何."(徒15:36), 可見保羅對第一次宣道結下果子, 非常
掛念關切, 由此顯出保羅對所作聖工注重聖工品質和不畏艱難困苦的二大特點.
   (II) 使徒爭執(15:37-40):
          第一次宣道之旅, 馬可於別加無故中途退出, 引致二使徒在第二次宣道之旅出發前夕, 為帶
馬可同行一事, 發生激烈爭執, 相持不下, 終於分道揚鏢, 各奔前程, 誠屬憾事.
巴拿巴受保羅之邀, 約他再度出去宣道, 欣然同意, 但提議要帶馬可同行, "保羅因為馬可
前在旁非利亞離開他們, 不和他們同去工作, 以為不可再帶他去, 於是二人起了爭論, 甚至彼此分開."
(徒15:38-39a), 前不久, 教會內部發生分爭, 開大會順利解決; 而今二使徒為帶同工, 意見不合, 彼此
爭吵, 終致分手, 殊屬憾事.
          所幸宣道之旅並未受影響而取消, 也無人退出宣道, 反而分成二隊, 按原定計劃, 分頭進行,
"巴拿巴帶著馬可, 坐船住居比路去."(徒15:39b), 居比路是巴拿巴的故鄉; "保羅揀選了西拉, 也出去,
蒙弟兄們把他交於主的恩中, 他就走遍敘利亞、基利家, 堅固眾教會."(徒15:40-41). 這都是原計劃
第一次宣道去過的地方.

 II. 宣道旅程(圖六 6.2):
      (I) 去程:
            安提阿(出發) → 敘利亞 → 基利家 → 呂高尼: 特庇 → 路司得 → 以哥念
            → 弗呂家/加拉太 → 每西亞: 特羅亞 → 馬其頓: 腓立比 → 帖撒羅尼迦 → 庇哩亞
            → 亞該亞: 雅典 → 哥林多
    (II) 回程:
           哥林多 →堅革哩 → 以弗所 → 該撒利亞→ 耶路撒冷 → 安提阿(結束)

III. 宣道事工(徒15:36-18:22)(表八):
      (I) 去程:
             1. 安提阿(徒15:36-39):
                (1) 出發前夕, 保羅和巴拿巴為馬可同行與否, 發生爭執, 結果分手,
                      巴拿巴攜馬可往居比路.
                (2) 保羅揀選西垃同行, 展開第二次宣道之旅
             2. 敘利亞(徒15:41a) - 堅固眾教會.
             3. 基利家(徒15:41b) - 堅固眾教會.
             4. 呂高尼(徒16:1-5):
                (1) 特庇 - 堅固信徒, 多人歸主.
                (2) 路司得 - 為希裔猶太人提摩太行割禮, 並帶他同行宣道.
                (3) 以哥念 - 堅固信徒, 多人歸主.
             5. 弗呂家/加拉太(徒16:6) - 聖靈二次禁往亞西亞傳道, 乃改經弗呂家/加拉太
                                                     轉往特羅亞.
             6. 每西亞:
                 特羅亞(徒16:7-11) - 見馬其頓異象:
                 保羅看見一個馬其頓人, 即特羅亞港, 愛琴海對岸, 相隔約100哩馬其頓地區
                 保羅具慧眼, 非常屬靈, 見異象, 立即領悟到 "神召我們傳福音給那裏的人聽."
                 保羅見異象, 領悟出真義, 知道神召他們到馬其頓去, 傳福音給那裏的人聽,
                 乃改變行程, 率眾人(含路加)轉往馬其頓.
             7. 馬其頓(徒16:12-17:14) - 特羅亞搭船, 經撒摩特喇、尼亞波利抵腓立比.
                (1) 腓立比(徒16:12-40):
                      i. 推雅推拉賣紫布的婦人呂厎亞一家歸主, 她的河邊禱告會乃日後
                         腓立比教會前身.
                     ii. 為使女驅鬼, 擋主人財路, 招忌告官, 保羅西拉雙雙下獄.
                    iii. 神施大能, 拯救二.聖徒出獄, 獄卒感動, 全家歸主.
                    iv. 官府勸勿爭訟, 離城為上, 乃赴呂厎亞家, 勸慰信眾後離去.
                (2) 帖撒羅尼迦(徒17:1-10a) - 經暗妃波里、亞波羅尼亞抵此.
                       i. 在猶太會堂宣道, 有不少希臘男女, 多人感動歸主.
                      ii. 受當地頑梗猶太人滋擾, 欲加拘捕, 幸耶孫保釋, 得免牢獄之災, 安全離境.
                (3) 庇哩亞(徒17:10b-14):
                        i. 仍在猶太會堂宣道, 亦有不少希臘男女, 也有多人感動歸主.
                       ii. 保羅稱讚庇哩亞庇人: "這地方的人, 賢於帖撒羅尼迦人, 甘心頜受這道,
                           天天考查聖經, 要曉得這道, 是與不是."(徒17:11)
                       iii. 帖城頑梗猶太人聞風趕來, 大肆搗亂, 為安全計, 信徒遣人護送保羅
                            赴雅典避難.
             8. 亞該亞(徒17:15-18:17):
                 (1) 雅典(徒17:15-34):
                        i. 於等候西拉和提摩太期間, 逛街見滿城偶像, 憂心署急, 但仍熱心,
                           勇進猶太會堂宣道.
                       ii. 在市集與人辯論, 尤其與以彼古羅和斯多亞二派學士激辯.
                       iii. 於亞略巴古山, 向雅典高級知識份子證道, 果效雖不佳, 仍有多人歸主.
                  (2) 哥林多(徒17:15-34):
                         i. 與亞居拉和百基拉夫婦同工, 以製帳蓬維生.
                        ii. 在猶太會堂辯論及證道, 勸化猶太人及希臘人歸主.
                       iii. 西拉和提摩太趕來相會, 保羅急切宣揚耶穌是基督, 再度受猶太人
                            抗拒毀謗.
                       iv. 保羅憤離會堂, 改在管會堂的基利司布家中宣道, 使其全家及多人歸主.
                        v. 保羅夜見異象, 主再堅固他的信心, 有主同在, 無人能害, 乃留在哥林多
                            一年半, 續傳主道.
                        vi. 留哥林多一年半期間, 保羅寫帖撒羅尼迦後書.
                       vii. 迦流作方伯時, 悖逆猶太人再度滋事, 拉保羅上公堂, 方伯迦流以非刑案
                             拒審, 無罪釋放. 哥林多人為保羅不平, 憤起揪打所提尼, 迦流坐視不管.
     (II) 回程:
            1. 堅革哩(徒18:18):
                亞居拉和百基拉夫婦同行, 保羅於此剪髮還願.
            2. 以弗所(徒18:19-21):
                在會堂續與猶太人辯論, 並留下亞居拉和百基拉夫婦牧會, 互道後會有期, 登船離去.
            3. 耶路撒冷(徒18:22a):
                保羅於該撒利亞下船, 回耶路撒冷總會報告問安.
            4. 安提阿(徒18:22b):
                結束旅程, 保羅回母會報告.

                              第八節 第三次宣道之旅(徒18:23-21:16)

 I. 最初行程(徒18:23);
      保羅第二次宣道之旅結束以後, 回到安提阿, "住了些日子."(徒18:23), 心中又有負擔, 再次離開
安提阿, 開始第三次宣道之旅, 這次的工作重點, 在以弗所和耶路撒冷.
這次他一開始就到第一次宣道之旅工作過的加拉太地區, 接著就去他第二次宣道之旅計劃想去
的弗呂家, 後來因為主賜馬其頓異象, 禁止他去, 乃改變行程, 轉往歐洲宣道, 但他並沒有放棄, 仍然
放在心上, 這次他終於如願去了, 所到之地, 均以堅固信徒為主. 由此可見, 保羅為神工作的美好態度
在關懷做過的工和順從神的旨意.
       此次保羅帶路加和提摩太等同行, 展開第三次宣道之旅.

 II. 宣道旅程(圖六 6.3):
      (I) 去程:
            安提阿(出發)加拉太: 弗呂家 → 亞西亞: 以弗所 → 馬其頓: 腓立比
            → 亞該亞: 哥林多
    (II) 回程:
           哥林多→ 腓立比 → 特羅亞 → 亞朔 → 米推利尼 → 基阿 → 撒摩 → 米利都 →
           → 哥士 → 羅底 → 帕大喇 → 推羅 → 多利買 → 該撒利亞 → 耶路撒冷(結束)

III. 宣道事工(徒18:23b - 20:3a):
      (I) 去程:
            1. 加拉太(徒18:23a) - 堅固眾教會.
            2. 弗呂家(徒18:23b) - 堅固眾教會.
            3. 亞西亞 - 以弗所(徒18:24-20:1):
               (1) 亞居拉夫婦教導有特別恩賜的亞波羅, 他日後赴哥林多傳道, 大放異彩.
               (2) 保羅導正施洗約翰門徒十二人, 並為他們行按手禮, 改以主名施洗, 導入正道.
               (3) 在猶太會堂宣道, 一連三月, 辯論神國的事, 勸化眾人.
               (4) 在推喇奴學房天天辯論, 達二年之久.
               (5) 寫哥林多前書
               (6) 大行神蹟, 破僭名驅鬼鬧劇, 使眾人敬畏, 更燒邪書, 使主道興旺得勝.
               (7) 保羅定意要返耶路撒冷, .並欲訪羅馬, 暫留亞西亞, 打發提摩太和以拉都
                     赴馬其頓.
               (8) 與銀匠底米丟發生利益衝突, 引起騷亂, 亂平定後, 辭別門徒, 赴馬其頓.
           4. 馬其頓 - 腓立比 (徒20:2a):
               (1) 走遍馬其頓一帶, 探訪提摩太和當地教會, 多方勸勉門徒.
               (2) 寫哥林多後書.
           5. 亞該亞 - 哥林多(徒20:3a):
               (1) 保羅逗留三個月, 行前探悉猶太人要設計陷害他, 回程乃改從腓立比登船,
                     於特羅亞與 門徒會合, 踏上歸程.
               (2) 寫羅馬書.
    (II) 回程:
           1. 腓立比(徒20:3b-6a):
              (1) 為免頑梗猶太人陷害, 獨自改從腓立比登船, 與其他門徒約定於特羅亞會合.
              (2) 從文中 "我們" 推斷, 路加又於此加入保羅宣道行列.
           2. 特羅亞(徒20:6b-12) :
               信徒家中深夜聚會擘餅時, 童子猶推古睏睡, 不慎從三樓墜下摔死, 保羅行神蹟,
               使之復活.
           3. 亞朔(徒20:13):
               眾人乘船抵此, 保羅卻獨自取陸路, 步行來此, 會合後登輪前航.
           4. 米推利尼(徒20:14) - 途經.
           5. 基阿(徒20:15a) - 途經此小島.
           6. 撒摩(徒20:15b) - 途經此小島.
           7. 米利都(徒20:15c-38):
               為了趕路, 早返耶京, 未停以弗所, 改遣人赴以弗所, 請教會眾長老前來話別,
               語多慰勉, 臨別傷痛不捨, 場面感人.
           8. 哥士(徒21:1a) - 途經此小島.
           9. 羅底(徒21:1b) - 途經此小島, 島上有七大奇觀之一.
         10. 帕大喇(徒21:1c):
               旁非利亞西南海港, 保羅一行轉撘腓尼基往敘利亞海輪, 經居比路, 航向推羅.
         11. 推羅(徒21:2-6):
               稍停, 上岸與當地門徒小聚七日, 受聖靈感動, 同勸保羅勿上耶京, 一概婉拒,
               拜別之日, 信徒合家岸上跪送, 場面感人, 保羅黯然登輪續航.
         12. 多利買(徒21:2-7) - 登岸一宿, 與信徒交通後拜別.
         13. 該撒利亞(徒21:8-14) :
               巧遇執事腓利, 居其家, 先知亞迦布警示勿上耶京, 保羅定意要去, 不為所動,
               視死而歸, 婉拒末聽從.
         14. 耶路撒冷(徒21:15-16):
               多人陪伴保羅返京, 雖蒙熱烈接侍, 但教會對他在外邦傳道, 誤解甚深, 終被捕下獄,

                              第九節 保羅聖城蒙大難(徒21:17-22:30)

  I. 聖城蒙難(徒21:17-40):
      保羅第三次宣道之旅最後一程, 就是回到聖城耶路撒冷. 在歸途中, 先知預警和他內心預感,
都越來越明顯, 預期必有大難臨頭, 但他明知死亡來臨, 仍勇敢面對, 毫不退縮, 奮勇向前, 朝向要
置他死地而後快的猶太同胞邁進, 這不是出於無知, 乃是因他熱愛這群失去理智的骨肉同胞.
      保羅如願抵達此行最終目的地聖城耶路撒冷, 這是他第五次訪問蒙恩悔改之地, 距他第一次
來訪相隔已廿五年了. 在他\心目中, 這城仍是他心中最尊敬喜愛的故城, 感情非常深厚. 然而, 這城
他的骨肉同胞, 卻容不了他, 處心積慮要把他除滅, 以致這次成為他最後一次聖城之旅, 令人感慨.
玆將聖城蒙難經歷, 析述如次:
      (I) 信徒殷勤接待(徒21:17):
            保羅一行抵達耶路撒冷後, 並沒得到教會眾使徒接待, 安排食宿, 原因何在, 經文無可考.
幸蒙一位老弟兄, 居比路人拿孫殷勤接待, 住在他家裏, 食宿無虞(徒21:16). 拿孫的背景與巴拿巴
十分相似, 都是從居比路回歸耶路撒冷猶太人, 據傳他是主差七十門徒之一, 可見是位忠心老信徒
(路10:1), 也可能是五旬節歸主早期老信徒. 由 "弟兄們歡歡喜喜的接待我們" (徒21:17)看來, 在保羅
帶領下, 外邦信徒與猶太信徒歡聚一堂, 應是耶路撒冷教會成立以來, 少有新事, 惜教會信徒對他們,
尤其是對保羅的態度, 並非一致, 可見保羅聖城蒙難, 實非偶發之事.
     (II) 歡樂見證交通(徒21:18-26):
            翌日, 保羅偕隨行人員赴教會, 拜訪當日教會領袖雅各, 眾長老也在場, 有個歡樂見證交通:
             1. 問安見證(徒21:18-20a):
                (1) 親切問安(徒21:18-19a):
                      那時, 耶路撒冷教會由雅各(主的肉身兄弟)為首的眾長老共同治理, 宣揚主道
(徒12:17, 15:13), 依推測彼得、約翰等使徒, 應該是在外傳福音, 當時不在聖城., 所以保羅一行,
就去教會拜會雅各和眾長老, 禮貌週到.
                (2) 宣道報告(徒21:19b):
                      保羅隨即向教會的眾領袖作宣道報告, "將神用他傳教, 在外邦人中間所行之事,
一一的述說了."(徒21:19b), 他特別強調帶領外邦人歸主是神的作為, 高舉神, 以顯示他的謙卑順服,
更重要的是要開廣猶太信徒的心胸眼界, 並堅固他們的信心.
                (3) 歸榮於神(徒21:20a):
                      大家聽了保羅的宣道報告見證後, 都 "歸榮於神," 使教會領袖的信心得到堅固
                      和激勵.
            2. 長老吐憂(徒21:20b-26):
                (1) 簡報猶太聖工(徒21:20b):
                      教會長老也向保羅及其所率外邦信徒作簡報, 報告主的聖工在猶太地區發展的
的近況, 福音異常興旺, "猶太人中信主的有多少萬."(徒21:20b), 可見保羅在外邦傳道, 蒙神賜福時,
神也藉猶太地區的信徒, 在福音發源地, 大力推展, 成效卓著, 信者數以萬計, 他們都有一特點, 就是
"都為律法熱心,"(徒21:20b), 換言之, 即著重祖宗的宗教傳統.
                (2) 吐露心中隱憂(徒21:21-22):
                      由於當地的信徒都為律法熱心, 所以對保羅誤解甚深, 頗有微詞, 認為他在外邦
傳福音, "教訓一切在外邦猶太人, 離棄摩西, 叫他們不要給孩子行割禮, 也不要遵行條規."(徒21:21),
使他們成為不守律法, 破壞律法的惡棍. 雅各和眾長老都表明, 他們對保羅在外邦做的事工和為人,
十分了解, 自難相信; 但眾多的猶太信徒, 知道保羅來了, 不知會對他採取怎樣的激烈反對行動.
           3. 解憂良策(徒21:23-25):
               雅各重視教會合一, 肢體和諧, 大有愛心, 當他感到山雨欲來風滿城時, 就挺身而出,
亟欲事前化解危機, 經再三思考, 他深知保羅為人正直, 篤守律法, 也知對保羅流言不實, 但殺傷力
極大, 因此他向保羅提出他認為最好的解決辦法, 建議保羅以遵行律法的實際行動,來消除猶太信徒
對他的誤解和疑慮, 辦法是要他帶頭與教會四個許願作拿細耳人的信徒, 一同上聖殿去行還願禮,
為期七天, 期內不剃髮鬚, 希望藉此, 讓所有猶太信徒目睹保羅是個絕對尊重律法的人, 以改變他們
對保羅長久以來誤解. 事實止, 保羅是位既尊重律法, 又不放棄福音, 可敬的傳道人.
           4. 聽從遵行(徒21:26):
               保羅這趟來耶路撒冷, 心有定意, 儘管一路上有先知警告和信徒勸阻, 他都拒而不從,
何以今在雅各的面前, 一聽獻策, 二話不說, 立即聽從遵行, 難道是他懾於猶太信徒人多勢眾, 有理
說不清, 而怯懦退縮; 抑虛假表演拿細耳人, 以討好不理性群眾? 知保羅者, 都知二者皆非, 原因如下:
              (1) 做人有原則:
                    他一再宣稱, "凡我所行的, 都是為福音的緣故."(林前9:23), 這是他傳福音一貫的
原則, 對一切可有可無的律例條規, 傳統習俗, 只要不違背真理, 主的教導, 他都願意依情況, 按實際
需要去遵行(林前7:18-19, 9:19-23), 更何況他是道地的猶太人, 且熱愛他的骨肉同胞猶太人.
              (2) 靈性極美好:
                    他為了神的國, 一向體貼信心軟弱者的軟弱, 也擔當他們的軟弱(羅15:1), 因此,
他認同熱心律法的猶太信徒, 不以為忤, 謙卑包容, 靈性美好, 故能採納雅各建議, 聽從遵行.
由此可見, 保羅是位堅持原則的神僕, 為了原則, 他一無所懼; 但在不違背原則前提下,
為了與人和睦相處, 他願付出任何代價. 故我們可從他身上, 看到英勇剛強和溫柔體貼的雙重美德,
真是令人敬佩.
                    聖城這群輕信傳聞的猶太信徒, 實在令保羅和他率領滿有愛心的外邦信徒大失所望,
因他們所愛的只是死的律法條規, 而不是活的基督和主內弟兄; 尤其他們只看重民族傳統, 看不見
保羅一行, 賙濟他們的善行和愛心, 實令人不齒. 他們對保羅惡劣心態, 若與外邦信徒對他的愛心和
尊崇相較, 定令保羅萬分傷心和失望, 若非他偉大的愛, 一走了之, 才是上策, 何必跟這些猶太信徒
計較糾纏, 保羅最後還是聽從雅各建議, 立即遵行; 至猶太信徒對保羅態度有無改變, 路加並未記述,
不得而知.
     (III) 同胞無情陷害(徒21:27-40):
              1. 風波突起(徒21:27-29):
                 (1) 發生時地(徒21:27):
                       保羅抵達耶路撒冷十天左右, 一股猛烈的反保羅風波, 突然爆發, 儘管聖城教會
和保羅本人, 雖曾共同努力消除猶太信徒對 "保羅反對律法" 誤解; 同時, 也期盼取得猶太信徒, 甚至
猶太不信同胞的諒解, 結果一切努力, 全都落空. 猶太信徒對他態度有無改變, 不得而知; 反而保羅
自己心中預感, 及沿途各地信徒耽心的苦難捆鎖, 終於突然出現, 且在毫無預警的情況下發生:
                        i. 意外之時(徒21:27a):
                         "那七日將完"(徒21:27a), 就是保羅以實際行動, 證明他遵行摩西律法之舉,
即將完成之時, 可謂功敗垂成.
                       ii. 意外之地(徒21:27b):
                           發生之地竟在任何人都料想不到的聖殿, 這是最神聖最安全的地方, 也是
保羅衷心盼望同胞諒解的地方, 現在竟淪為犯罪之地, "從亞西亞下來的猶太人, 看見保羅在殿裏,
就聳動了眾人, 下手拿他,"(徒21:27b), 簡直無法無天!
                (2) 發生原因(徒21:28-29):
                        i. 外在原因(徒21:29):
                           掀起風波的是從亞西亞下來的猶太人, 他們應骸是從以弗所來的, 這些人也
恰好在這個節日來到耶路撒冷, 奇怪的是在人山人海中, 他們竟與保羅聖殿狹路相逢. 他們不止一次
碰頭: 第一次, "他們看見以弗所人特羅非摩同保羅在城裏, 以為保羅帶他進了殿."(徒21:29a); 第二次,
他們見保羅陪四個猶太信徒在聖殿還願, 行潔淨禮, 並為他們支付規費. 令人不解的是, 第一次他們
沒有為難保羅, 可是第二次保羅守律法與四信徒一同敬拜真神, 正是消除他們誤解偏見之時, 卻瘋狂
興風作浪, 捉拿使徒, 理由牽強, 只是他們 "以為保羅帶人進了殿."(徒21:29b), 荒唐至極!
                       ii. 內在原因(徒21:28):
                           這些猶太人之所以如此痛恨仇視保羅, 追根究柢, 應是他前在以弗所"會堂
放膽講道, 一連三個月, 辯論神國的事, 勸化眾人, 後來有些人, 心裏剛硬不信, 在眾人面前毀謗這道"
(徒19:8-9), 可見保羅跟這些心裏剛硬不信猶太人, 結下不解之仇. 今冤家路窄, 又在聖城碰頭, 他們
仍不顧一切, 興風作浪, 煽起反保羅運動. 在他們看來, 保羅宣道工作 "是在各處教訓眾人, 蹧踐我們
百姓和律法, 並這地方的."(徒21:28). 所以, 他們認為保羅是專門鼓動外邦人, 反對選民和踐踏選民
信仰的賣國賣神, 十惡不赦的惡棍, 這惡棍現在竟敢目中無人, 大膽跑到選民最神聖的聖殿來撒野,
破壞搗亂, 豈容坐視, 乃打起護教大旌, 喚起選民, 要治死保羅, 以絕後患, 著實蠻橫可怕!
                 (3) 指控罪狀(徒21:28-29):
                       這群以弗所來的頑梗猶太人, 竟以下列二大罪狀, 指控保羅, 誤導煽動教會信徒:
                        i. 教人不守條規(徒21:21):
                          指控保羅 "教訓一切在外邦的猶太人, 離棄摩西, 不要給孩子行割禮, 也不要
                          遵行條規."(徒21:21).
                       ii. 蹧踐百姓律法(徒21:28):
                          又指控保羅 "是在各處教訓眾人, 蹧踐我們百姓和律法, 並這地方的."(徒21:28).
他們視保羅為最可恨仇敵, 乃以這二大罪狀, 聳動殿中百姓, 高喊 "以色列人
來幫助!"(徒21:28a), 要眾人一同捉拿他們心目中最痛恨的賣國賣神的猶太叛徒.
從教會長老和這些猶太人的中(徒21:21, 28), 可見保羅雖在外邦傳道, 但他的
工作早己傳回耶路撒冷和猶太地區選民耳中, 可惜他們聽到的都是扭曲了的信息, 因此, 聖地選民,
不論是信徒或一般百姓, 雖然從未見過保羅, 也沒聽過他講道, 因受謠言中傷, 莫不在他們心中留下
惡劣印象. 故當這些從以弗所來的猶太人, 一看見保羅在聖殿中, 乃登高一呼, "以色列人來幫助!"
一呼百應, "合城震動, 百姓一齊跑來, 拿住保羅, 拉出殿, 殿門立即都關了."(徒21:30), 隨即掀起一陣
強烈風暴!
             2. 風暴猛烈(徒21:30-31):
                 這群瘋狂的猶太人掀起風暴, 來勢洶洶, 非常猛烈, 震動聖城, 使全城陷入混亂, 事態
嚴重, 他們在聖殿中, 鼓動百姓上去捉拿保羅, 並想殺害他, 以除去眼中釘, 一消心頭之恨. 他們把
保羅拉出殿外後, 趕緊把殿門關上, 因他們不敢在殿中殺保羅, 生怕被他的血玷污, 以為把他拉出
殿外, 就可以保守聖殿聖潔淨, 殊不知他們是在流無辜人血, 真是 "蠓蟲你們就濾出來, 駱駝你們倒
吞下去."(太23:24), 他們殺害主耶穌時, 也是如此(約18:28).
             3. 風暴瞬平(徒21:32-40):
                 說來奇妙, 保羅這次冒險進京, 為要消除猶太信徒誤會, 聽從雅各獻策, 進入聖殿與
四位信徒一同行潔淨禮, 結果功敗垂成, 引起意想不到的風暴. 至於那些一心要殺保羅的猶太宿敵,
他們正要下毒手時, 突受制止, 這一切似乎全掌控在神的手中, 奇哉妙哉!
                (1) 千夫長平亂(徒21:32-36):
                      當時羅馬駐聖城千夫長革老丟.呂西亞(徒23:26; 24:7)得報, "立時帶著兵丁和幾個
百夫長, 跑下去到他們那裏."(徒21:32a), 可見當時的情勢十分危急混亂, 這千夫長率眾趕到現場後,
當機立斷, 採取下列行動:
                       i. 制止暴徒行兇(徒21:32b):
                          在千鈞一髮之際, 千夫長及時制止暴徒毆打保羅, 他們欺軟怕硬, 一見羅馬
千夫長及兵丁強勢壓境, 好漢不吃眼前虧, "就止住不打保羅."(徒21:32b).
                      ii. 鐵鍊拘鎖保羅(徒21:33a):
                          暴徒住手以後, "千夫長上前拿住他, 吩咐用兩條鐵鍊捆鎖."(徒21:33), 羅馬
官兵不知保羅何許人也, 一定認為他是武功高強的江洋大盜, 非鐵鍊捆鎖不可, 希律對待彼得也是
這樣(徒12:6).
                     iii. 帶進營樓偵訊(徒21:33b-36):
                          千夫長鎖鍊鎖住保羅以後, 當即 "問他是甚麼人, 作的是甚麼事?"(徒21:33b),
但是此刻暴徒仍不罷休, 還在搗亂喊叫, 干擾盤問. 千夫長為了探求實情, 乃令兵丁將保羅帶進營樓,
好保護他的安全, 繼續偵訊, 不料當兵丁將保羅帶到台階上之時, 暴徒更變本加厲, 猛烈推擠, 兵丁
只好把保羅抬起前行, 暴民緊隨不捨, 高喊 "除掉他!" 這與主耶穌在彼拉多面前受審情景, 何其相似
(約19:15).
                           這樣, 保羅暫時脫險, 脫離猶太人的毒手, 轉入外邦人的手中, 這外邦軍官, 雖然
是一介武夫, 但比本族同胞和熱心宗教之徒, 要文明講理得多, 實在不可思議.
               (2) 請求說明白(徒21:37-40):
                       i. 官方驚訝(徒21:37-39a):
                          將要進營樓時, 保羅要求千夫長先聽他說幾句話, 立蒙允准, 於是二人開誠
對話, 保羅的身世令千夫長萬分驚訝, 不覺肅然起敬, 對他的態度馬上改變. 千夫長原以為在他手中,
懂得希利尼話的猶太罪犯, 是埃及匪首, 一個假先知, 尼祿該撒年間, 佔據橄欖山落草為寇, 並危言
聖城要倒塌, 後經巡撫腓力斯清剿, 烏合之眾, 不敵政府大軍, 乃率殘部四千, 突圍遁逃曠野. 保羅
聞言, 立加辯釋, 坦誠告訴千夫長, 自己不是埃及匪首, 而是生於基利家大數城的猶太人, 並非無名
荒野小民, 身世不凡, 絕非窮凶極惡歹徒. 這身世令千夫長異常驚訝, 刮目相看.
                     ii. 開佈道會(徒21:39b-40):
                        保羅把身世說分明, 澄清千夫長誤會後, 進一步向千夫長提出請求, 他不是
向他喊冤求饒, 也不是向他要求趕緊進入營樓避難保命, 而是請求准他向同胞猶太百姓說話, 這真是
正氣凜然, 令人欽敬. 千夫長聞言, 大為感動, 毫不猶豫, 准他所請. 保羅乃抓住大好良機, 舉行一場
別開 生面佈道大會, 向耶路撒冷全城百姓傳福音, 神妙至極. 這場佈道大會, 非常奇特, 其場景如下:
佈道人: 被聽眾恨之入骨, 打得遍體鱗傷; 上台時, 身上仍被二條鐵鍊捆鎖;
但他有熱烈的愛, 清醒的腦, 冷靜的心; 只關心主道, 不管自身安危.
                         講 台: 軍營台階.
                         招 待: 羅馬官兵.
                         詩 歌: "除掉他!"
                         聽 眾: 憤恨填膺, 怒目相視, 殺氣騰騰的猶太骨肉.
                         證 詞: 最佳信息, 最美福音.
            4. 保羅表現:
                保羅面對這次突而其來風暴的表現, 沉著冷靜, 不屈不懼, 可圈可點, 外面的狂風暴雨,
一點也沒影響到他心靈的平靜. 他這次前來耶路撒冷, 付出多少代價, 懷著多大盼望, 可惜均被無理
扭曲, 惡意仇視和凶殘苦待, 令他的善意和努力, 全都落空, 付諸東流, 若是一般的人定必傷心失望,
消沉沮喪, 怨天尤人, 但是保羅不然, 仍舊心平如水, 不為所動, 不但對神不失信, 對人不失愛, 處之
泰然, 他的表現如此美好, 其原因有四:
                (1) 篤信真主:
                      他想起他篤信的主, 在世的路程和經歷, 全心全力傳福音, 使世上罪人蒙恩得救;
他也想效法主的榜樣, 去行走主的路程, 經歷主的經歷, 一心拯救世人.
                (2) 過去歷史:
                      他想起自己的過去歷史, 他曾跟眼前這些暴徒一樣, 逼害主的信徒, 尤其是石打
司提反致死情景, 仍然歷歷在目, 他跟這些猶太人一樣無知邪惡, 與真道為敵, 是主的恩典改變了他,
否則, 他比這些人更殘酷可怕. 現他身上帶著耶穌的死, 使耶穌的生命也顯明在他的身上.
                (3) 聖靈啟示:
                      他想起聖靈一路不斷啟示, 但沒禁止他上耶路撒冷, 因此相信一切都在神安排
                      掌控中.
                (4) 信仰堅定:
                      他深信自己的信仰堅定正確, 深知生死苦樂, 全掌握在主手中, 為了主, 從不以
                      性命為寶貴(20:24, 21:13).

 II. 聖城見證(徒22:1-21):
      人的無理打壓逼害, 往往成全神的榮美恩慈. 這次保羅聖城蒙難, 受同胞猶太人無情毆打凌辱,
在千鈞一髮之際, 神遣羅馬千夫長救他, 並且給他一次千載難逢的佈道機會. 在佈道大會中, 他情詞
懇切, 語重心長, 向他心愛的骨肉同胞所作見證, 感人至深, 充份顯出一位偉大福音使者的美好形象,
他實在是這充滿罪惡的世界, 不配有的偉人.
      (I) 見證特點:
            保羅以 "神改變了我" 為題, 證詞字字珠璣, 句句動人, 情感豐富, 扣人心弦, 其特點如次:
             1. 流露基督:
                 保羅見證的中心, 就是耶穌基督, 他的動作語言, 神情態度, 在在都顯示改變了他,
讓他的聽眾從他的身上看見神的形像.
             2. 充滿智慧:
                 他不但用希伯來話講道, 以拉近他與聽眾的距離, 而且用字措詞, 均經深思熟慮, 充滿
智慧. 在整篇見證中, 他處處流露同胞親情, 也體貼聽眾心情處境, 對自己被打受辱, 滿腹委屈, 隻字
不提, 更不願意氣用事, 激怒台下聽眾.
             3. 熱情洋溢:
                 保羅這次佈道大會的聽眾, 全是無故毆打他, 蓄意殺害他的暴徒, 他竟不計嫌隙仇恨,
主動向千夫長要求, 准他對百姓說話, 他不顧一切, 願付出生命代價, 重回骨肉同胞中間, 熱情洋溢,
坦誠講道, 深盼能扭轉他們對他的誤解, 消除對他的仇恨.
保羅這篇誠摯感人的見證, 顯示他熱愛自己同胞的心, 何等迫切. 他亟盼自己的同胞及早
悔改得救, 生怕他們像自己過去一樣, 盲目信仰, 過度熱心, 踏入歧途, 淪為神最大的仇敵. 他內心的
痛苦焦急, 只有神明察知曉, 看為寶貴.
     (II) 美好開始(徒22:1-2):
            保羅站上台階, 帶著鎖鍊向百姓擺手, 竟能使原本亂嚷亂哄群眾, 靜默無聲, 這是連百夫長
都很難辦到的事, 保羅辦到了, 而且他一開口講話, 就使這些原本浮躁不安, 情緒激動的暴民, 更加
安靜平和, 他對群眾的魅力, 的確令人敬服, 原因如下:
             1. 親切鄉音(徒22:2):
                 保羅頗有語言的恩賜, 精通數國語文, 為主作工, 如虎添翼, 發揮極大的功效, 這次他
向羅馬千夫長講希利尼話, 使這以為他是埃及匪首, 後才知他是出身高尚, 品學兼優之士, 驚訝之餘,
對他的態度完全改變. 這次他又在台階上用希伯來話向聖城的猶太同胞作見證, 也收到同樣的效果.
當時, 耶路撒冷的猶太人說希伯來話的佔絕大多數, 只有少數從國外生長, 遷回祖國居住的猶太人
說希利尼話(徒6:1), 保羅以純正的希伯來話作見證, 一開口就語驚全場, 吸引在場的群眾的注意力,
令他們萬分驚訝, 肅然起敬. 由此可見, 語言的極大無形影響力, 所以我們面對群眾, 講道見證, 一定
要用最親切易懂的語言, 才能收到美好果效.
            2. 親切稱呼(徒22:1):
                保羅一開口就稱呼他的聽眾 "諸位父兄!" 而且是用希伯來話, 份外親切, 他的親和力,
怎不叫其聽眾為之一震, 更加安靜, 莫不豎耳而聽. 他竟稱前不久痛打他, 且要下手殺他的人, 年長
的和政教領袖為 "父," 同輩之人為 "兄." 禮數可謂週到. 這在一般的人是很難, 甚至絕對做不到的,
但保羅發動溫情攻勢, 他做到了. 他一點也不勉強做作, 而是發自內心, 真情流露. 原因是在他心中,
沒有恨, 只有愛, 有主在心中, 安祥平和, 毫不動氣. 這都是主的恩典, 才能使他有如此美好的生命,
像司提反一樣, 臨危不亂, 鎮定如常(徒7:15), 他的確有那使他出黑暗入奇妙者的美德(彼前2:9), 他的
親切奇妙的表現, 大大出乎台下恨透他, 更要治死他的暴民意外, 自然就平靜下來, 加安靜了.
他這種愛的呼喚和親和的態度, 絕非一時勉強做得出來的, 因為在他整個的見證中, 他的
親和力隨時自然流露出來, 玆舉數點說明如次:
                (1) 認同聽眾:
                     "按著我們祖宗嚴緊的律法受教, 熱心事奉神, 像你們眾人今日一樣."(徒22:3),
竟稱許他們跟他一樣, 是熱心追求, 事奉神的人, 認同聽眾.
                (2) 巧稱耶穌:
                    "逼迫奉這道的人."(徒22:4, 9:2), 他以 "這道" 巧妙稱主耶穌, 避免使用刺激
不信猶太人的名詞, 用心良苦.
                (3) 善用稱謂:
"                     對著萬人為他作見證."(徒22:15), 他以 "萬人" 稱呼外邦人, 以降低台前聽眾
敵意. 真是想得週到, 講得親切, 使他面前的仇敵軟化, 側耳傾聽他的見證, 非常難得.
              (III) 見證主題 - "神改變了我"(徒22:3-21):
                        1. 牢固傳統改變了我 - 過去的我(徒22:3-5):
                           (1) 優良家世
                           (2) 嚴格教育
                           (3) 熱心律法
                           (4) 耶穌死敵
                        2. 逼害信徒改變了我 - 改變的我(徒22:6-16):
                            (1) 主親自顯現(徒22:6-10):
                                  i. 發生時地
                                 ii. 實際情景:
                                    (i) 大光照射
                                   (ii) 天上聲音:
                             (2) 主遣人相肋(徒22:11-16):
                                   i. 發生時地
                                   ii. 經歷情景 :
                                      (i) 出身背景
                                      (ii) 改變經歷
                         3. 聖殿敬拜改變了我 - 現在的我(徒22:17-21):
                            (1) 改變地點
                            (2) 改變時間
                            (3) 改變經過
     (IV) 見證結果(徒22:22-30):
             1. 猶太人反應(徒22:22-23):
                 這一群猶太聽眾, 初時極其凶狠, 欲置講道人保羅於死地, 幸千夫長及時趕過來,
從暴徒的手中把他救了出來, 保羅隨即主動請求要向群眾講話, 立蒙允准. 當他用希伯來話向他們
作見證時, 由於態度溫和, 語氣親切, 聽眾頓時懾服, 安靜下來, 不再喧嚷, 側耳傾聽他的見證. 他們
似被神改變保羅的神蹟感動; 不然, 至少對保羅的改變, 覺得新奇有趣. 誰知這片寧靜, 一聽到保羅
複述神說, "我要差你遠遠的往外邦人那裏去" 的時候, "外邦人"稱謂又觸動他們的敏感神經, 台下
突然瘋狂喧鬧, 不再安靜, 且同聲高喊, "這樣的人, 從世上除掉他罷, 他是不當活著的." 他們又回復
到在聖殿捉拿保羅時的情緒心態, 要殺死他, 更責怪千夫長不應干預阻止, 同聲要求千夫長, 立即把
保羅處死, 他們一心想殺害保羅, 立即除掉他. 可是在外邦人保護下, 他們下不了手, 無法得逞, 心中
忿恨, 幾近瘋狂, 為發洩烈怒怨氣, 竟同聲喊叫, 摔掉衣裳, 揚起塵土, 表示強烈抗議, 瘋成一團. 其實
他們摔衣洩忿, 暴露肉體, 赤身蒙羞, 還不自知; 揚土抗議, 污染環境, 自己進不了天國, 還攔阻別人,
失常舉止, 令人不齒.
                保羅轉述主命令他的一句話, "神說我要差你遠遠的往外邦人那裏去." 就如星火
落入火藥庫, 立即引發大爆炸, 使這群失去理智, 不正常的猶太人, 暴跳如雷, 瘋成一團. 反映出他們
對外邦人鄙視恨惡, 到了極點, 何以致此? 考其原因有三:
                (1) 錯誤宗教信仰:
                      他們自認是神的選民, 高人一等, 民族優越感, 使他們鄙視外邦人, 認為他們
都是污穢不堪的, 羞與為伍.
                (2) 不幸政治現實:
                      這是一隱藏因素, 當時他們受外邦羅馬人統治, 失去民族尊嚴, 故對外邦人
 反感敵視, 敢怒不敢言.
                 (3) 拒絕耶穌救恩:
                       由於錯誤的宗教觀, 使他們盲目, 失去理性, 不但拒絕真理, 永不認錯, 以致
與人為敵, 也與神為敵, 硬心頑梗, 不接受主耶穌救恩, 也不承認拿撒勒人耶穌是他們盼望的彌賽亞.
             2. 千夫長反應(徒22:24-30):
                 出乎意外, 保羅在外邦統治者手下, 得到的待遇比自己骨肉同胞公平合理, 羅馬
千夫長對這場動亂, 作如下處理:
                 (1) 公平面對(徒22:24):
                       當初, 千夫長把保羅從猶太人手中救出來時, 原要帶他進入營樓, 保護他的
人身安全. 後保羅要求向群眾講話也照准. 但這千夫長對發生騷亂的原因不了解, 原以為保羅是作亂
匪首, 否則, 不會在猶太人中激起這麼大公憤, 但當保羅一開口說話, 台下突然安靜下來, 鴉雀無聲,
側耳傾聽他的見證, 不料道快講完時, 再度引起騷動. 因此, 千夫長乃認定保羅是禍首, 這次動亂的
麻煩製造者, 故立即下令把保羅帶進營樓, 想用鞭子拷打, 以刑求問出動亂的原因, 但不在猶太暴民
面前行刑, 討好群眾; 而在營樓內施刑, 以冷靜公平處理, 不魯莽行事, 毋枉毋縱.
                 (2) 合法處理(徒22:25-29):
                       正當兵丁要用皮條捆綁保羅, 送交百夫長執行鞭刑時, 保羅就問百夫長說,
"人是羅馬人, 又沒有定罪, 你們就鞭打他, 有這個例麼?"(徒22:25), 他認為顯示自己是羅馬公民身份
的時機已到, 且自己又沒犯罪, 乃要求依法公正對待他. 百夫長一聽他是羅馬公民, 玆事體大, 不敢
向千夫長據實報告, 千夫長聞言, 大吃一驚, 乃問保羅怎麼會有羅馬公民身份? 他自己花了大把銀子,
才買到羅馬公民身份. 保羅淡然告訴他 "我本來就是."(徒22:28), 這個身份一經查明屬實, 執行鞭刑
的人立即散去, 千夫長也因 "知道他是羅馬人, 又因為捆綁了他, 也害怕了."(徒22:29), 乃立即停止
刑求保羅行動, 不敢知法犯法. 這就是法治國家, 一切依法行事, 可貴之處. 保羅深知自己無辜,理直
氣壯,必要時亮出羅馬公民身份, 堅持法律, 不懼權威, 反而令當權統冶者害怕縮手.
                  (3) 追查真相(徒22:30):
                        千夫長得知保羅是羅馬公民後, 非常重視, 處理本案更加謹慎. 因此, 他亟欲
追查猶太人控告辱打保羅的真相, 他初步認定是猶太人之間的宗教糾紛, 於是, 第二天召集祭司長
和全公會的人前來, 將保羅帶下, 站在當日最高宗教機構眾領袖的面前, 問個清楚, 不失為找出真相,
最明智公正的處置, 值得讚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