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3 聖經經典人物故事(XVI) 第十六回 彼得勇建神教會(III)

                                       聖經經典人物故事(XVI)
                                  第十六回  彼得勇建神教會(III) 
                                          
(第七節 - 第九節)

                               第七節道傳外邦起風波(徒11:1-18)

   I. 興師問罪(徒11:1-3):
     (I) 佳音引風波(徒11:1):
         "使徒和住在猶太的眾弟兄, 聽說外邦人也受了神的道."(徒11:1), 這本是個大好的消息, 若在
今日, 福音廣播電台, 將大播特播, 大肆宣揚, 必然哄動一時. 這佳音傳到使徒耳中, 和在猶太地眾弟兄,
不光是耶路撒冷, 甚至整個猶太地的基督徒都聽見了! 不幸這佳音並沒有帶給教會歡欣鼓舞, 反而引起
教會內不小的風波, 誠所未料.
    (II) 彼得遭責難(徒11:2-3):
            1. 指責的人(徒11:2):
                彼得一回到耶路撒冷, 立即遭受 "那些奉割禮的門徒,"(徒11:2), 嚴厲指責. 彼得前離開
耶路撒冷, 周流四方, 旅行佈道, 有相當長一段時間, 這期間, 他行神蹟, 作見證, 傳主道, 做了很多轟轟
烈烈的事工, 成果豐碩, 尤其是彼得改變了他的心態偏見, 打開向外邦人傳福音的門, 使羅馬軍官哥尼流
及其家人親友一同受洗歸主, 更應額手稱慶, 同謝主恩才是. 不料當彼得返回耶路撒冷後, 教會沒有歡迎
祝賀他; 反而有一批奉割禮門徒, 向他興師問罪, 不斷嚴詞責問, 爭辯糾纏, 態度非常惡劣, 真是出人意外!
他們都是第一批信主的猶太人, 曾有很好的見證, 也曾為主的道受過猶太人的逼害, 這等人竟喪失理智,
逼害忠良, 誠令人失望費解.
             2. 指責原因(徒11:3):
                 他們指責彼得的主要原因是 "你進入未受割禮之人的家, 和他們一同吃飯了."(徒11:3),
他們不是指責彼得去向未受割禮的外邦人傳道, 因為這是主升天前吩咐的大使命(徒1:8), 而是指責他向
外邦人傳道的方法與方式不對, 太過寬鬆, 太過親熱, 竟進入外邦人的家中, 親如家人, 一同吃飯. 所以,
他們不是反對外邦人得救, 而是反對彼得不應該進外邦人家中, 與外邦基督徒同席吃飯. 在他們心目中,
猶太基督徒是頭等基督徒, 外邦基督徒是次等基督徒. 他們這種錯誤觀念, 乃源自種族偏見及誤解舊約,
把外邦人看作不潔族類, 依他們的看法, 外邦基督徒若要與猶太基督徒同等, 信主後必須接受割禮, 不然
永遠都是次等基督徒. 他們都是第一批信徒, 那時, 凡物公用, 恆心遵守使徒教訓, 彼此交接, 擘餅禱告,
靈性不能說不好, 比起現代的基督徒, 好得太多了. 他們的毛病在受到過去根深柢固的宗教傳統和種族
偏見影響, 發生偏差, 使這些熱心律法的信徒, 完全不體會主的心意, 誤而不察, 反而自以為是, 以為自己
熱愛神, 故犯了 "蠓蟲你們就濾出來, 駱駝你們倒吞下去."(太23:24), 不明事理, 吹毛求疵的大錯, 在教會
內掀起不小的風波.

 II. 坦誠化解(徒11:4-18):
     (I) 心平氣和(徒11:4):
          彼得當時是耶路撒冷信徒的領袖, 在教會坐第一把交椅大使徒, 更是主耶穌深愛重用的門徒.
他為傳主道, 剛周流四方, 奔波勞苦, 成就極大事工, 得到豐碩成果後, 如今一回到耶路撒冷教會, 就受到
不明事理弟兄的指責刁難, 換過別人, 滿腹委屈, 很難不大發脾氣, 跟他們理論爭鬧一番. 但他心平氣和,
絲毫未被激怒, 也未以 "教主" 之尊, 弄權發威, 把那些人痛斥一頓, 嚴加壓制, 他面對這群不講理的人,
反而保持謙卑冷靜, 表現出最美好的靈性, 實在難得.
         一般來說, 善意批評, 尚難接受; 惡意指責, 更是忿怒難忍, 這些找彼得麻煩的信徒, 不分青紅
皂白, 輕重好壞, 對大好的事, 無理批評; 對好的領袖, 惡意指責. 縱然如此, 彼得的心靈平靜, 不為所動,
顯出他生命謙卑, 忍辱負重, 像極他的主. 一個人的好壞, 端看他受欺壓委屈或惡意中傷之時, 外在表現.
如何. 彼得的確是一位屬靈美好的領袖, 他以謙卑束腰, 凡事忍耐, 正如他教訓人時常說: "只要心裏尊
主基督為聖, 有人問你們心中盼望的緣由, 就要常作準備, 以溫柔敬畏的心, 回答各人, 存著無虧的良心,
叫你們在何事上被毀謗, 就在何事上, 可叫那誣賴你們在基督裏有好品行的人, 自覺羞愧."(彼前3:15-16),
彼得這番勸勉, 說明他的為人, 正是如此, 不愧是神重用的好僕人.
     (II) 智慧開導(徒11:5-17):
            彼得面對教會弟兄無理興師問罪, 展現美好靈性, 心平氣和, 不動氣, 不爭辯, 反運用神賜智慧,
"擺事實, 講道理," 盡力開導, 故 "開口就把這事挨次給他們講解."(徒11:4), 換言之, 把他到外邦人哥尼流
家佈道的前因後果, "挨次" 有條有理, 說得一清二楚:
             1. 為何要去(徒11:5-12):
                 彼得先從個人經歷事實, 說明絕非個人所願, 清清楚楚是神的引導, 他把經歷的四個過程,
當眾詳細報告如下:
                 (1) 禱告見異象(徒11:5-10):
                       他在約帕行神蹟, 使多加復活後, 暫停前行, 寄居約帕海邊硝皮匠西門家, 靜候神的
指引. 一天, 約午正時分, 他上房頂禱告, 覺得肚餓, 突然魂遊象外, 見天上異象啟示, 糾正他傳統的信仰
觀念, 他原以為 "凡俗物和不潔的物, 我從來沒有吃過."(徒10:14), 但神告訴他 "神所潔淨的, 你不可當作
俗物."(徒10:15), 這異象一連出現三次, 他才領悟到他對 "聖" 和 "俗" 的觀念, 與神啟示的不同, 這信息
十分清楚明白的, 因在異象中, 神三次都這樣糾正他, 令他無法再頑抗下去,不能不接受改正.
                 (2) 事實明印證(徒11:11):
                       禱告中所見異象, 不是他自己憑空幻想出來, 連續三次出現, 非常清晰, 而且這異象
與客觀事實相符, 明確印證. 禱告完畢, 他正暗中稱奇, 苦苦思索時, 忽"有三個人站在我們所住的房門前,
是從該撒利亞差來見我的."(徒11:11), 這三個外邦人來找他, 和三次異象是非常明顯的印證, 豈能不信.
                 (3) 聖靈親下令(徒11:12a):
                       就在三個外邦人找到他的時候, "聖靈吩咐我和他們同去, 不要疑惑."(徒11:12a), 所以,
不是他自己有所省悟, 要跟三人同去, 而是聖靈感動, 要他不要疑惑. 他原本沒有意思要去, 也根本不願
到外邦人家中去, 但是異象啟示與眼前事實, 完全吻合, 使他對外邦人不正確的觀念, 照神的旨意, 完全
改過來, 不再遲疑, 遵命而行.
                 (4) 謹慎遵神命(徒11:12b):
                      彼得見異象, 得啟示, 奉神命後, 不是貿然前往, 而是慎重其事, 帶了六位弟兄同行,
都進了那人的家.
            2. 去後如何(徒11:13-17):
                彼得一行七人進入哥尼流家後, 所有經歷都非常奇妙, 所見所聞, 完全證明是神的指引,
促成此行, 讓他心眼大開:
               (1) 見另一見異象者(徒11:13-14):
                     彼得一進門就看見迎接他的哥尼流, 另一個見異象的人, 他和他的家人親友, 非常
奇妙, 這一群外邦人早在靜默恭候他, 等待他的蒞臨, 他們似胸有成竹, 十分有把握, 他一定會來, 這是
很難得的. 若是我們, 不知講員是誰, 會來嗎? 相信不會, 但那群外邦人竟都在傻等. 更妙的是, 見異象的
哥尼流, 見面劈頭就告訴他說: "他如何看見一位天使, 站在他屋裏說, 你打發人往約帕去, 請那稱呼彼得的西門來, 他有話告訴你, 可以叫你和你全家得救."(徒11:13-14), 真是神妙! 哥尼流竟然知道他的名字,
也知道他住在約帕海邊硝皮匠西門的家中, 天使如此清楚的指示, 哥尼流更深信不疑, 立即派家人前往
請他, 而且相信他一定會來, 所以全家都在誠心等候他, 這一群外邦人渴慕真道的心態, 使他大受感動,
尤其他們都是外邦人, 不是猶太人, 對真道如此渴慕, 出乎他的意外. 二個不同種族的人, 分居二個不同
的地方, 竟看見相同意義的異象, 真是神哉妙哉! 這必定是神的作為, 不容置疑.
                (2) 經歷相同的經歷(徒11:15-16):
                      經此神妙驚奇相遇後, 彼得馬上開始講道, "一開講, 聖靈便降在他們身上, 正像當初
降在我們身上一樣."(徒11:15), 可見他道還沒有講完, 又發生另一超自然的奇妙經歷, 聖靈突然澆灌下來,
這群聽道的外邦人, 個個都受了聖靈的洗, 跟當日耶路撒冷信徒經歷五旬節聖靈降臨的情景一模一樣,
當時有120位門徒聚集在一起, 聖靈澆灌下來, 個個都被聖靈充滿, 說起別國的話來, 並講說神國大作為.
哥尼流屋中有多少人, 不得而知, 但所有的人都受了聖靈的洗, 情景完全一樣. 就在此刻, 聖靈感動彼得,
讓他發現這樣不尋常的經歷. 主耶穌早就說過, "約翰是用水施洗, 但你們要受聖靈的洗."(路3:16). 總之,
這異象有真理, 有感動, 有客觀事實證明, 還有神的話印證, 令彼得心眼全開, 大徹大悟.
                (3) 確知主內是一家(徒11:17):
                      彼得靈眼大開, 心中頓悟, 這才確知這些外邦人信主跟他們猶太人信主一樣, 都蒙恩
得救, 這是神做的工, 只要信耶穌基督, 人人都可得救, 絕對不分種族膚色. 很明顯, 福音把大使徒彼得的
心靈障礙打破, 為的是讓所有後世的基督徒都有同樣的認知(弗2:11-14). 從前, 在沒有耶穌十字架和沒有
福音之前, 猶太人絕對看不起外邦人, 而且視為穢物; 他們自認是獨一真神選民, 高人一等, 外邦人沒受
割禮, 是不潔淨族類, 所以與基督無關, 也與舊約聖經無關, 不是神國度子民, 神與選民立的約跟外邦人
一點關係都沒有, 以致猶太人自命清高不凡, 與外邦人完全脫節, 最明顯是, 聖殿設外院, 給外邦人進入,
但他們絕不准進入聖所, 而且聖所門口高掛 "外邦人勿入" 牌子, 這與昔日上海租界公園高懸 "華人與犬
不得進入" 如出一轍, 真是欺人太甚!
                      幸好有了主耶穌的救恩, 拆毀了中間隔斷的牆, 在基督耶穌裏, 不管是猶太人還是外邦人,
都成為新造的人, 靠主耶穌的寶血洗罪得救, 所以都是主用一個價錢買過來的, 沒有貴賤高下之分.
             3. 美好收場(徒11:18):
               "眾人聽見這話, 就不言語了, 只歸榮耀與神, 說這樣看來, 神也賜恩給外邦人, 叫他們悔改
得生命了."(徒11:18), 可見會眾經彼得心平氣和, 據事實印證, 逐一向眾人解釋清楚以後, 結果非常美好,
沒有再糾纏爭吵下去, 風波隨即平息, 為後世聖徒立下美好榜樣:
                (1) 對人 - 不再爭辯, 經一陣爭吵後, 事理辯明, 沒造成教會傷害.
                (2) 對神 - 歸榮與神, 一致認為是神的作為, 榮耀神, 讚美神.
                (3) 對己 - 愚昧醒悟, 偏見全消, 觀念徹底改變.
                當日對彼得興師問罪的信徒, 對福音拯救萬民, 信主悔改, 人人得救的道理, 似懂非懂,
他們成見雖深, 但對神仍有敬畏之心, 所以最後都能捐棄成見, 順從高舉真理的彼得, 糾正自己的錯誤,
使教會恢復安寧平靜, 實不幸中之大幸. 解經家有感, 總括人性變化, 特以下述名言, 提醒我們:
                                "犯錯是人性; 犯錯不改是鬼性; 犯錯能改是靈性."
                試想, 若當日向彼得興師問罪的信徒, 不知錯, 也不改錯, 則正中魔鬼下懷, 猶太人與外邦人中間
那座牆, 永遠無法拆毀; 向外邦人傳福音的大門, 永遠不能打開, 福音怎能傳到地極?! 感謝神施展大能,
戰勝魔鬼, 拆牆開門, 使福音順利傳給外邦人, 萬民得救, 不讓一人沉淪, 這是何等恩典!

                              第八節希律王殘害教會(徒12:1-25)

      彼得進入外邦人哥尼流家成功傳福音,是教會發展歷史中一個重要轉捩點, 也是一個重大突破點.
路加不厭其詳記載神如何用奇妙的異象帶領使徒彼得, 讓他排除自己心中的障礙, 拆除猶太人與外邦人
間長久牢不可破的一道牆, 使他親手打開福音傳外邦人大門, 影響深遠. 惟當佳音傳到耶路撒冷教會時,
非但未能得到熱烈響應讚許, 彼得反而遭受教內保守份子嚴厲指責非議, 幸大使徒謙卑平和, 坦誠化解,
未釀巨禍, 已如前述, 感謝主.
      接著路加筆鋒一轉, 說到安提阿教會興起, 這是一間由猶太信徒與外邦信徒信徒合力建立的教會,
是普世合一教會的濫觴, 充份彰顯基督的完美, 成為福音向前發展, 邁向地極的先鋒,
      在這關鍵時刻, 路加在 徒11:27-30 與 12:25 之間, 插入一段希律王殘害教會的歷史(12:1-24), 現特
把神的福音大能, 擊倒暴君, 戰勝邪惡的史實, 公諸於世, 警惕人心.

  I. 希律暴行(徒12:1-19)[附表六]:
      新約聖經多處出現 "希律王" 此人, 但非同一人, 為免混淆, 請參閱附表一 希律王朝家譜, 本節出現
的希律王乃希律亞基伯一世, 他是主耶穌降生時, 追殺嬰兒的大希律王之孫(太2:1-19, 路1:5); 處死施洗
約翰和從彼拉多手中審訊耶穌的希律安提帕之侄(太14:1-12; 可6:14-29; 路3:1,19, 23:7-12); 亞利多布之子.
這王朝沒有一個好王, 全都暴虐無道, 殘民以逞, 祖孫三代都逼害神的兒子和神的僕人, 滿手流著無辜人
和聖徒鮮血, 其血醒暴行, 令人髮指, 本章特將其對教會無情逼害, 分述如下:
      (I) 逼害時間(12:1):
          "那時" 指巴拿巴和掃羅在安提阿教會同心事主之時, 也是先知亞迦布預言天下將有大饑荒
不久之後. 按希律王死於主後44年, 大饑荒發生在主後46年, 而巴拿巴和掃羅則係於饑荒發生之年, 將
安提阿教會所捐善款, 帶去耶路撒冷教會.
    (II) 逼害原因:
            1. 心中仇視:
                希律王很可能因對福音信仰的誤解與偏見, 因此仇視教會, 為了壓制教會活動, 乃 "下手
苦害教會中幾個人." 首先 "用刀殺了約翰的哥哥雅各."(徒12:1-2), 雅各是十二使徒之一, 在教會中舉足
輕重的領袖, 擒賊先擒王, 期收震懾嚇阻教會之效.
           2. 討人喜悅:
               希律王是外邦人, 仰羅馬帝國鼻息, 統治猶太地百姓, 恰好此時猶太的宗教領袖和百姓
敵視基督, 恨惡教會. 這次希律王苦害教會中人, 刀斬雅各的暴行, 不意竟得到他統治下的猶太人歡呼
鼓掌, 熱烈支持(徒12:3), 使希律得到尊崇, 威風八面, 勁頭十足, 非常風光得意. 說來真是弔詭, 暴君這次
惡行, 非但未受譴責, 反而受到治下百姓喝彩鼓勵, 使他壞事做得好, 越做越有勁. 這種討人喜悅的反常
現象, 不足為奇, 屢見不鮮, 壞人如此, 好人也一樣; 如好人亞倫, 當摩西奉召上山, 久久不下, 眾民不耐,
要求他鑄金牛當神拜, 他竟照辦不誤, 討人喜悅; 彼拉多原不想殺耶穌, 但為討好治下猶太人, 竟把耶穌
交在猶太暴民的手中, 上十字架殺了; 大使徒彼得也如此, 在傳統猶太人不在時, 與外邦人同席進膳時,
一看見耶路撒冷頑固猶太人來了, 趕忙藉故走避, 不敢去面對現實. 可見為討好人而作反常之舉, 是常人
很易陷入的罪, 不論大人小孩, 好人壞人, 義人罪人, 都很容易失足陷入, 而不自知.
               基督徒究竟要不要討人喜悅? 使徒保羅給我們很好的提醒, "不要以惡報惡, 眾人以為美
的事, 要留心去作. 若是能行, 總要盡力與眾人和睦."(羅12:17), 可見, 為促進人際關係, 討人喜悅, 與人
和睦, 自是美事, 但不可為了討人喜悅, 盲目捨棄真理公義, 以滿足一已私利私慾, 尤其千萬勿向惡勢力
低頭, 卑鄙諂媚, 討人喜悅.
           3. 魔鬼攻擊:
               撒但一向與神為敵, 抵擋神, 反叛神, 眼見教會日益興旺, 福音四方廣傳, 主道得勝, 邪惡
披靡, 嫉妒忿恨, 難再容忍, 乃無時無刻, 處心積慮, 不擇手段, 明裏暗中, 極力攻擊教會, 敗壞信徒, 期能
打擊見證, 消滅教會, 續在世界掌權橫行, 魔鬼 "如同吼叫的獅子, 遍地遊行, 尋找可吞喫的人."(彼前5:8),
所以我們務要警醒謹守, 嚴防魔鬼邪惡無情的攻擊.
    (III) 逼害對象(徒12:2-19):
            希律王最初逼害的並非整個教會, 只是 "下手苦害教會中幾個人." 首先他 "用刀殺了約翰的
哥哥雅各."(徒12:1-2), 以後又把彼得捉拿下獄. 他深諳擒賊先擒王道理, 故矛頭一開始就指向教會領導
人物, "擊打牧人, 羊就分散."(亞13:7), 把教會領袖打倒後, 教會群龍無首, 勢必亂成一團, 力量削弱, 自然
瓦解, 終歸消滅, 用心狠毒, 手段高明, 一時確收震懾壓制之效.
             1. 刀斬雅各(12:2):
                 雅各是約翰之兄, 主耶穌十二使徒之一. 他們弟兄二人很早就跟隨主(太4:21), 而且是主
最喜愛三門徒: 彼得、約翰、雅各之一, 他非常追求, 與約翰曾求主讓他兄弟二人, 在主的國度裏, 坐祂
左右(可10:35-40, 太20:20-28), 熱心愛主, 且是當時教會領袖之一, 自是希律王最佳首選獵物, 終遭刀斬,
為主殉道. 他的光榮事蹟, 聖經祗用短短一節經文帶過, 與司提反殉道所佔的篇幅相較, 實有天淵之別,
何故? 目前評論, 只能點到為止: "生命的價值, 不在長短, 只在內容." 容後申論.
            2. 囚禁彼得(徒12:3-19):
               聖經對雅各遇害, 所記不多, 惟對彼得被囚, 則不厭其詳, 記得特別詳細, 整個過程, 非常
神妙, 亦頗富戲劇性, 含義深遠, 足資後世聖徒, 引以為鑑.
               (1) 奸詐希律(徒12:3-6):
                     希律王刀斬雅各後, "他見猶太人喜歡這事."(徒12:3a), 猶太人的歡欣喝彩, 令他得到
莫大鼓舞, 食髓知味. 他 "立即去捉拿彼得."(徒12:3b), 但他沒立即殺掉彼得, 待機而誅, 足見希律王對付
教會的手段, 心機深沉, 陰狠奸詐, 最明顯的是:
                      i. 待機而誅:
                         他是手操生殺大權統治者, 對治下百姓, 可以作威作福, 殘民以逞, 對手無寸鐵
的基督徒, 更是隨心所欲, 要害誰就害誰, 要殺誰就殺誰, 專橫霸道, 無人能擋, 但他絕不草率魯莽行事,
手段陰狠毒辣, 凡事機關算盡. 他於除酵日捉拿彼得, 先把他關入大牢, 嚴密看守, 暫不殺他. 待 "逾越節
之後, 把他提出來, 當著百姓辦他."(徒12:4). 逾越節是猶太人大節日, 世界各地猶太人, 都會回耶路撒冷
過節, 這暴君非常了解群眾的心理, 到那時, 當著他治下和外地猶太人面前, 懲治彼得, 下毒手把他殺掉,
必能得到最多猶太人的歡呼擁護.
                     ii. 行動慎密:
                        希律王捉拿彼得後, 非常謹慎小心, 不敢大意. 彼得乃一介小民, 手無寸鐵, 但是
希律王卻把他當作飛簷走壁的江洋大盜, 嚴加監禁:
                         (i) 關進天牢 - 銅牆鐵壁, 三道監門, 插趐難飛.
                        (ii) 鐵鍊捆鎖 - 兩條鐵鍊緊鎖, 睡在二兵當中.
                       (iii) 嚴密看守 - 四班兵丁, 輪流看守, 每班四人 ,二在左右, 二在門外, ,
                                            日夜不休, 異常嚴密.
              (2) 美好聖徒:
                    這是彼得第三次牢獄之災(徒4:3, 5:17-18), 其美好表現, 足為後世聖徒典範:
                     i. 彼得表現:
                        彼得第三次入獄, 這次非比尋常, 關進天牢, 兵丁嚴密看守, 三道監門緊閉, 脫逃
無望. 要是常人, 定必長吁短嘆, 怨天尤人, 心驚膽戰, 惶惶不可終日, 難以入睡. 彼得卻不然, 平靜無懼,
若無其事, 照樣呼呼入睡, 直至天使拍他, 才醒過來, 他何以如此鎮定, 有持無恐,? 考其原因, 應是凡忠心
事奉神的人, 都會從神那裏得到超自然力量的支撐, 面對橫逆, 處變不驚.
                       (i) 任憑宰割:
                            彼得對冷血希律的苦待逼害, 無力抗拒, 也無意抵抗, 只好憑著信心, 信靠神,
任憑宰割, 處之泰然.
                      (ii) 心中平安:
                            彼得在天牢中, 暗無天日, 無理被囚, 日夜被鎖在二兵丁之間, 脫逃無望,
死亡在即, 憑著他的信心和神的看顧, 他心中平安, 視死如歸, 毫無掛慮, 故仍能在險惡危難中, 安然入睡.
                  ii. 信徒表現:
                      彼得被捕入獄, "教會卻為他切切禱告神."(徒12:5), 說來真希奇, 坐監的彼得,
身陷危難, 卻能安睡, 反而監外信徒, 耽心他的安危, 無法成眠, 日夜為他切切禱告. 在人看來, 信徒的
力量與希律不可一世的權威相較, 實在微不足道, 難與抗衡, 但祈求神, 仰望神是信徒唯一去對付撒但
邪惡力量的泉源. 此外, 來自對主信心發出的彼此相愛力量, 威力無比, 就是這個力量, 扭轉逆勢, 戰勝
逆勢, 戰勝希律, 使彼得不久安然獲釋, 彰顯主的榮耀, 哈利路亞!
            (3) 奇妙釋放(徒12:7-11):
                  這次又是神的奇妙安排, 他令天使突然出現, 拯救彼得出獄, 這是聖經中少有的天使
活動記錄, 非常奇特, 析述如下:
                   i. 來去無蹤(徒12:7a):
                      天使突然出現, 銅牆鐵壁的天牢, 擋不住神遣天使, 牢門竟自動打開, 讓天使
來去自如, 如入無人之境.
                  ii. 奇光照耀(徒12:7b):
                    "屋內有光照耀" 這光不是一般的光, 非常奇特, 竟沒把彼得和看守的兵丁照醒.
                 iii. 鐵鍊脫落(徒12:7c) - 天使把彼得拍醒, 鐵鍊自動脫落, 不是彼得自己掙開.
                 iv. 從容走出(徒12:8):
                      天使不是凡事親為, 人不能做的, 願意代做; 人能做的, 自己去做. 天使把彼得
拍醒之後, 他並未真醒, 仍處於半睡眠狀態中, "只當見了異象."(徒12:9b), 鐵鍊脫落後, 天使叫他 "束上
帶子, 穿上鞋."(徒12:8a), 他就照做; 叫他 "披上外衣, 跟他走."(徒12:8b), 他也照做. 整個過程顯示, 彼得
並不是赤足光身, 倉皇出走, 而是跟著天使, 從容出去.
                  v. 天使帶路(徒12:9-11):
                     天使叫彼得 "跟著我來!" 他就從容走出囚室, 前面二重監門, 接著也自動打開,
讓他毫無攔阻, 走出天牢, 來到大街, 重獲自由, 天使隨即消失, 奇哉妙哉!
這次彼得安然出獄, 奇妙之至, 天使作了許多超自然人力不可能作的事. 彼得自始至終,
懵懵懂懂, 有如夢遊孩子, 穿衣著鞋, 都要人吩咐, 走路也要人帶領, 甚至走出天牢後, 踏上大街, 還以為
見了異象, 待他真正清醒過來, 才知道主差遣天使把他從死牢中救出, 讓他脫離希律魔掌, 真是萬幸
           (4) 美好交通(徒12:12-17):
                 這段經文, 將當日門徒之間, 在主裏彼此相愛親密關係, 活生生展現在後世信徒面前:
                   i. 惦記會友(徒12:12a):
                      彼得走出死牢, 踏上大街, 天使消失, 才警醒過來, 他不像驚弓之鳥, 倉皇逃命;
也不求安適, 回家休憩, 而是 "想了一想" 惦記教會的弟兄姊妹, 知道自己陷身囹圄, 他們一定非常關切,
為他的安危, 恆切禱告, 求神施恩拯教. 所以他毫不顧慮自己安全, 也不求自己舒適, 首先就把自己奇妙
出獄的好消息, 先告訴惦記他, 為他禱告的教會弟兄姊妹, 彼此相愛之情, 不言可喻.
                  ii. 聚會禱告(徒12:12b):
                      果然不出彼得所料, 好些弟兄姊妹, 聚集在馬可母親馬利亞家, 為他禱告. 母子
二人都熱愛主, 這愛主之家, 樓房寬敞, 經常聚集會友, 恆切禱告, 彼得必然是常臨之客, 所以出獄之後,
他第一個想去的地方, 就是馬利亞家, 好向會友報脫險佳音, 作真切見證.
                 iii. 喜出望外(徒12:13-16):
                      馬利亞家, 充滿主愛, 也是主僕相愛之家. 彼得來到她家敲門時, 來應門的使女
羅大, 她的表現對主人的好壞, 是最好見證, 她也非常愛主, 當她聽到敲門聲, 便"出來探聽, 聽得是彼得
聲音, 就歡喜的顧不得開門, 跑進去告訴眾人說, 彼得站在門外. 他們說, 你是瘋了. 使女極力的說, 真的
是他. 他們說, "必是他的天使."(徒12:13-15), 可見家中禱告的人, 雖然很迫切為彼得禱告, 求神趕快救他
脫險歸來, 但是他們的信心大大不如使女羅大, 今突聞彼得在門外敲門, 竟沒信心相信, 神己救他出了獄,
反而誤信 "必是他的天使."(徒12:15), 猶太人都相信, 人死後有他的天使, 這種信念是錯誤的. 所以說當日
聚會的信徒有信心, 但他們的信心是膚淺薄弱的. 要知道神成就的, 往往超過我們所想所求, 他們根本沒
想到, 神這麼神妙, 這麼快就把彼得輕易救出死牢!
"彼得不住的敲門, 他們開了門, 看見他, 就甚驚奇."(徒12:16), 信徒眼前一亮,
果然站在門外的正是彼得, 自然驚奇萬分, 喜出望外, 怎能不同聲感謝神恩.
                iv. 見證奇遇(徒12:17a):
                     彼得驚魂甫定, 隨眾進了馬利亞家, 他深知自己仍處險境, 暴君希律絕對不會
放過他, 因此擺手, 要眾人不要聲張, 隨即作見證, 把主怎樣差遣天使, 神妙快速, 人不知鬼不覺, 領他
出了牢房, 脫離牢獄之災的經歷, 說得一清二楚, 眾人莫不感動萬分, 額手稱慶.
                 v. 別處事奉(徒12:17b):
                    彼得深知, 暴君希律一旦知他逃獄, 定必大怒, 下令全面緝捕他歸案嚴辦, 所以
他再不能在耶路撒冷為主作工, 乃請馬利亞和眾人, "把這事告訴雅各和眾弟兄." 這雅各是主耶穌肉身
兄弟, 當時的教會領袖, 有所交待後 "於是出去, 往別處去了."(徒12:17:b), 至於他住何處去? 聖經並沒有
記載, 但可以肯定的是, 他在地上還有一段日子, 為主傳救世福音, 為神作美好見證, 最後還是為主殉道,
名流千古, 詳情請參閱第九節 "彼得殉道榮耀神."
           (5) 仇敵蒙羞(徒12:18-19):
                 暴君希律得悉彼得神奇逃獄, 勃然大怒, 大發雷霆, 立即採取下列行動, 務必把彼得
抓回, 嚴懲雪憤:
                  i. 全面追捕(徒12:18):
天使帶領彼得神奇出獄後, 直至翌日天明, 兵丁才發現彼得離奇失蹤, 不知去向,
驚惶不己, 立即全面搜捕, 但不見影蹤, 徒勞無功, 祗好硬著頭皮上報, 聽候處分.
                 ii. 遷怒兵丁(徒12:19a):
希律據報, 得悉彼得離奇逃獄, 搜捕不著, 萬分震怒, 乃嚴刑拷問看守兵丁, 全部
抄斬, 以洩心頭之恨, 這與其祖大希律完全一樣, 找不到聖嬰, 老羞成怒, 誅殺全國無辜的新生嬰兒洩忿
(太2:16).
                iii. 羞忿離去(徒12:19b):
                    希律有權有勢, 竟讓彼得逃脫死牢, 顯得無能; 他原想利用逾越節後, 審處彼得
的精心謀劃失敗; 使他嚴辦彼得, 討好猶太群眾的希望落空, 功敗垂成, 令他在猶太人的面前, 顏面盡失,
威信掃地, 無顏戀棧, 最後祗好黯然離開猶太, 下該撒利亞暫避風頭. 這正是 "神要使人滅亡, 必先使人
瘋狂." 歷歷不爽.

 II. 天譴希律(徒12:20-23):
      希律王原擬捉拿彼得下獄, 逾越節後, 在猶太人群集耶路撒冷之際, 處以極刑, 好在他統冶猶太人
面前, 大顯威風, 不料功敗垂成, 彼得離奇逃獄, 徹底失敗, 令他顏面盡失, 乃走避該撒利亞, 已如上述.
不久, 突然時來運轉, 推羅西頓遣使求和, 使他重振聲威, 恢復自尊, 再度春風得意.
      (I) 二地求和(徒12:20):
           推羅西頓二地, 瀕地中海, 羅馬帝國敘利亞省, 是當日貿易大港, 貨運集散中心, 地處猶太地
東北方, 自古以來, 二地商賈住來頻繁, 經濟關係密切(王上5:9-11; 拉3:7).
二地雖不屬希律統治, 然其所需糧食, 悉靠猶太地供應, 每當矛盾衝突發生時, 希律常以糧食
作武器, 對二地實施糧食禁運, 逼使低頭屈服. 這次不知何故, 爭端再起, 希律惱怒, 不但實施糧食禁運,
更威脅要發動戰爭, 出兵討伐, 這是根據猶太歷史學家約瑟夫所記. 這樣一來, 推羅西頓二地的人, 大起
恐慌, 為求和平生存, 免生靈塗炭, 祗好屈服, 遣使求和, 來使頗諳門道, 先賄賂希律親信內臣伯拉斯都,
代他們向希律求情議和.
     (II) 大顯威風(徒12:21):
            希律經彼得一案打擊教訓後, 灰頭土臉, 不再風光, 今時來運轉, 抓住良機, 再顯威風, 揚眉吐氣:
             1. 親訂時日(徒12:21a):
                 為使求和使節一切都按他所定條件議和, 即使接見時日, 也由希律親訂, 不容置喙.
             2. 身穿王袍(徒12:21b):
                 希律隆重其事, 為顯威嚴, 身穿金編銀織王袍, 金光閃閃, 炫耀王威.
             3. 高坐寶座(徒12:21c):
                 希律王高高坐在寶座上, 居高臨下, 威懾來使.
             4. 講論教訓(徒12:21d):
                 希律絕不會放過這次大好機會, 對求和來使, 慷慨激昂, 好好講論, 大大教訓一番.
    (III) 被尊為神(徒12:22):
             希律的"講論"定必自高自大, 驕傲蠻橫, 不可一世, 這是他一生中最光彩的時刻, 百姓也隨之
瘋狂起舞, 齊聲高喊 "這是神的聲音, 不是人的聲音." 使他飄然若仙, 忘了自己是誰.
     (IV) 突然暴斃(徒12:23):
             正在希律一生最得意, 最光彩, 最威風的時刻, 真想不到, 他突然蒙羞暴斃, 其經歷幾乎與他
對付彼得, 失敗收場的結局一樣, 只是更加深重, 最後賠上了性命. 其經過如下:
              1. 時間 - 正在他被捧為神, 得意忘形, 不歸榮耀給神的時刻, 立即暴斃.
              2. 原因 - 他自高自傲, 得罪神, 神立即懲罰他.
              3. 方法 - 神通常都是差遣天使去執行, 對彼得, 天使親自幫助, 使希律失敗蒙羞; 對希律,
                           天使不屑自己動手, 只差派小蟲咬他, 使這暴君立即氣絕身亡, 大快人心.
              4. 對比:
                  (1) 彼得: 平民 、被囚、必死、突生; 鐵鍊兵丁, 牢關不住.
                  (2) 希律: 君王、王座、頌讚、突死; 只差小蟲, 咬死氣絕.
              5. 教訓:
                 (1) 人間醜劇:
                        i. 媚人拒神:
                          世人可悲, 為了口腹生計, 不惜四處躦營, 極力討好卑鄙上司, 奉承邪惡君王;
對真心愛人, 白白賜救恩給世人的萬王之王, 萬主之主, 卻遠避拒絕, 視若無睹, 可憐可嘆..
                       ii. 喜人頌讚:
                           世上所有統治者, 雖然明知人的頌讚虛假, 也深知自己不配頌讚, 還是好此不疲,
瘋狂追求, 沉迷不醒, 不但在上統冶者如此, 即一般凡夫俗子亦好此道, 喜歡別人吹捧拍馬戴高帽, 明知
捧者虛假, 自己也假, 仍聞之眉飛色舞, 飄然受用, 這對學者名人及傳道人等, 非常危險, 故要特別戒慎
恐懼.
                (2) 神的大能:
                      這是神美好奇妙的作為, 彼得是在最絕望時, 見神大能, 得生; 而希律則是在最榮耀
光輝時刻, 見神大能, 猝死. 神公正憐憫, 善惡分明, 報應不爽, 我們不可大意, 應引以為誡.

III. 教會興旺(徒12:24-25):
      (I) 神的作為(徒12:24):
            1. 仇敵仆倒:
                暴君希律逼害聖徒, 僭越神榮, 遭神懲罰, 蟲咬身亡, 當場仆倒, 在人類歷史上消失, 萬劫不復.
            2. 主道興旺:
                暴君敗亡消失, 神道卻沒終止, 繼續奮進, 直至今日, 說明教會愈是多災多難, 愈是興旺成長,
銳不可當, 這是從歷史上看見千真萬確的事實, 教會之所以能經如此大的逼害和風波, 仍然能排除萬難,
日益興旺的原因有二:
               (1) 神的作為:
                     全是神的作為, 神又真又活, 是投靠衪的人最佳保障.
               (2) 神掌歷史:
                     神在掌管歷史, 萬王之王牢牢掌管人類歷史, 教會經得起考驗, 在歷史長河中, 雖時
遇7狂風大浪, 仍能安穩前航, 日益興旺成長; 世上君王會過去, 神的權柄永遠長存, 明乎此, 必令我們的
信心日堅, 高舉基督, 勇往直前.
    (II) 主裏合一(徒12:25):
           那時, 正好耶路撒冷一如亞迦布預言, 發生大饑荒, 教會信徒艱困, 安提亞教會乃派巴拿巴和
掃羅, 將愛心捐款帶送耶路撒冷教會眾長老, 賙濟窮困信徒(徒11:29-30), 暴君希律猝死駕崩後, "巴拿巴
和掃羅辦完了他們供給的事, 就從耶路撒冷回來"(徒12:25), 換言之, 他們在希律死亡前後, 辦完送款事,
回到安提阿.
           此事可謂空前, 過去從來沒有過, 因安提阿教會是以外邦人為主的教會, 信徒都是外邦基督徒;
而耶路撒冷教會信徒, 則是猶太基督徒; 這在當時, 無論地理上或種族上, 都是格格不入, 很難相處的;
而今在基督裏, 卻血肉相連, 不分彼此, 相親相愛, 一方有難, 遠方弟兄就有立即具體行動, 捐輸相助,
並把實質幫助, 交托給二位最火熱為主做工的忠心僕人親自帶去, 讓耶路撒冷教會陷入困境的信徒,
及時得到資助, 使他們倍感溫馨, 信心大得激勵. 福音的大能明證, 擺在我們面前, 在基督裏, 大家合而
為一. 這一事實, 令他們親嚐主恩滋味, 知道主是活的, 話是真理, 信心彌堅, 人人作見證, 個個傳福音,
所以, "主的道日見興旺, 越發廣傳."(徒12:24).

                                     第九節彼得殉道榮耀神

     路加在使徒行傳中, 僅記述彼得在耶路撒冷、呂大、約帕和該撒利亞的重要事工. 第十二章以後,
不再提彼得的事蹟. 但從 "彼得周流四方."(徒9:32)看來, 他為主作工, 傳揚主道的地方, 絕不止以上幾處
地方, 其旅行佈道的地方甚多, 四處傳揚福音, 影響至鉅, 其蹤蹟可從其他書卷, 一窺梗概.

  I. 保羅書信記述
     (I) 哥林多教會信徒結黨紛爭不休, 計分四黨, 其中一黨為磯法黨, 可見該教會彼得影響力之大,
          得到很多信徒擁護崇敬(林前1:12).
    (II) 保羅勸哥林多教會信徒, 不可拿人誇口, 其中提到磯法(林前3:21-22).
   (III) 保羅說他也可以像磯法一樣娶妻, 一同旅行佈道. 可見彼得結過婚, 有家室(林前9:5).
   (IV) 主耶穌復活後, 曾特別顯現給磯法看(林前15:5).
    (V) 保羅說主託他傳福音給那未受割禮的人, 正如託彼得傳福音給那受割禮的人(加2:7-8).
   (VI) 保羅並稱雅各、彼得和約翰為教會的柱石(加2:9).
  (VII) 保羅在安提阿, 曾當面糾正彼得對外邦人的偏見(加2:11-14), 彼得寬宏大量, 未予計較, 反虛心
          接受批評, 並未因受保羅指責, 懷恨在心, 仍稱保羅為 "親愛的弟兄"(彼後3:15), 而且為他護航,
          指出有人不明白保羅書信中真理的奧秘, 強加解讀, 誤己誤人, 自取沉淪(彼後3:16).
   由以上保羅書信信息推斷彼得行蹤, 他必到過哥林多和安提阿.

 II. 其他文獻記載:
      (I) 彼得自述 “耶穌基督的使徒彼得, 寫信給那分散在本都、加拉太、加帕多加、亞西亞和庇推尼
寄居的."(彼前1:1), 所提到的五個地方, 分處當日北加拉太地區, 這些地方可能保羅都沒有到過,
他原想前往宣道, 因為在每西亞邊境看見馬其頓異象, 神改差遣他轉向歐洲發展(徒16:6-10),
這很可能是神為彼得預備的海外地區, 讓他只對猶太僑民傳福音.
    (II) "在巴比倫與你們同蒙揀選的教會問你們安."(彼前5:13), 彼得這句問安語, 顯示 "彼得前書"
是他在羅馬寫的. 初期教會為免受逼害, 均以巴比倫暗指羅馬, 啟示錄第14、17及18三章所說
的巴比倫, 使徒約翰指的就是羅馬, 依此推論, 彼得曾在羅馬傳道, 乃不爭的事實.
   (III) 依上可見, 彼得確曾到過羅馬傳道, 傳說他親自建立羅馬教會, 並作主教達二十五年之久.
    (IV) 三教父證言:
           1. 教父革利免說過 "彼得曾為主作見證, 受過多次試煉, 以後到榮耀裏去了." 他把彼得與
               保羅為主在羅馬殉道一事, 相提並論.
           2. 安提阿教父伊格那修被押解羅馬殉道時, 曾對羅馬教會信徒說 "我不配吩咐你們, 像彼得
               與保羅吩咐你們一樣." 足見彼得和保羅二人, 都是在羅馬為主殉道, 所以受到信徒衷心的
               擁載.
           3. 教父阿利金說 "彼得在羅馬為主倒釘十字架殉道." 可見彼得死得悲壯慘烈.

III. 往何處去(Quo Vadis):
      "Quo Vadis(往何處去)" 是一部世界名著, 本回以這部名著作結. 這名著後改拍電影, 片名的中譯
"暴君焚城錄." 六十多年前, 編者曾在台北看過, 當時迷糊過日, 尚未信主, 不知劇中人彼得和保羅何許
人也, 更不知道他們偉大, 惟對暴君尼祿(似係當日大明星彼得.奧斯汀飾演), 瘋瘋癲癲, 不分青紅皂白,
一把火把羅馬城燒了, 甚覺刺激過癮, 其餘模模糊糊, 不再記得. 後退休來美, 悔改歸主, 有天無意中在
Fremont 圖書館發現此片錄影帶, 欣然借出, 再看一遍, 感受大大不同, 特將戲中彼得角色, 簡述如下:
時值暴君尼祿當政, 大肆逼害教會, 殘殺基督徒, 彼得正好在羅馬傳道, 尼祿大發神經, 自己放火
燒了羅馬城, 闖下大禍, 卻沒種沒擔當, 嫁禍基督徒, 派出鷹犬, 四處搜捕, 把手無寸鐵基督徒, 毫不留情,
活活燒死, 或釘十字架, 更慘不忍睹的是, 丟入鬥獸場餵獅子, 保羅就在那時被捕, 必被處死無疑. 危急
萬分, 在這千鈞一髮之際, 信徒力勸彼得外逃避風頭, 免得無謂犧牲, 但他堅拒, 對信徒說 "我不能走,
我不能再不認主." 然而, 在信徒極力勸避下, 心裏動搖, 終於低頭, 帶馬可出城.
      剛出城門, 在一處林下, 突見大光, 從天直射, 主耶穌隨即顯現, 彼得一見是主, 十分尷尬, 立即跪下,
對主說 "主啊, 你往何處去?" 主答曰 "我要進羅馬城去, 再釘十字架." 彼得一聽, 心知不妙, 趕忙對主說:
"主啊, 你別去, 讓我去." 說完這話, 主就不見了. 彼得頓時醒悟, 立即偕馬可掉頭回羅馬城去, 一入城中,
便被捕定罪, 判釘十字架. 彼得大義凜然, 視死如歸, 從容就義, 求行刑官說:"我願為主釘十字架, 但我
但我不配和主一樣被釘, 請將我倒釘十字架." 行刑官如請照准, 把他倒釘, 頭向地, 腳朝天, 求仁得仁,
壯烈殉道. 彼得之死, 有如泰山, 真是壯烈, 驚天地, 泣鬼神, 使神得榮耀, 主名揚萬邦, 偉哉彼得! 必有
公義冠冕為你存留, 雖死何憾!
       果然, 此日動天, 主從天下望, 親見愛徒倒釘十架成仁, 從容就義, 欣然對隨侍的天使說 "這是我的
愛徒彼得, 曾三次不認我, 而今時日到了, 終如所言, '喝我的杯.'(太20:22-23), 為我捨命, 忠貞可嘉, 賜他
天上冠冕, 以昭天恩." 言畢, 彼得英靈冉冉上升, 被接在榮耀裏, 得冠冤, 蒙天恩, 享永福, 何憾之有!

     附記: 以上彼得殉道報主事蹟, 聖經均無明文記載, 編者僅憑有關文獻所得資料, 拼湊推測所寫, 難免
             有失實之處, 但亦有其可信度, 仍可作參考. 若有遺漏謬誤之處, 尚祈我屬靈方家, 不吝添補指正,
             同謝神恩.